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祖明 《世界宗教研究》2012,(4):117-130,192
圣经社会学批评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圣经批评学流派之一,源自现代圣经批评学,但将社会学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圣经批评中形成圣经社会学批评,则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歌德瓦是圣经社会学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引入到圣经批评学之中,重构了以亚威崇拜为中心的古代以色列社会。他从"反抗模式"出发,论述了亚威信仰和崇拜源于受压迫的乡村农牧民,他们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亚威信仰的诞生;亚威崇拜对早期以色列社会的作用不仅产生一套"伦理规范",更是深入社会结构深层的权力象征,在以色列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是维系以色列共同体平等的社会关系和抵御外来侵略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方圣经批评学对于圣经的研究可以从历史学角度进行解读,因为圣经不但是一部宗教典籍,它还被西方人当作一部记载真实历史的作品。尤其是在宗教改革后,从历史学角度对圣经进行的研究出现了高潮,信古者不但坚持圣经所载为历史事实,还企图用近代科学、考古学、历史学的成就验证圣经的历史真实性,并热衷于圣经编年史的修纂;而疑古者同样利用近代学术的新成果,但得出的结论却是圣经几乎没有记载任何真实的历史,它的作者以及成书过程也充满争议。两个派别激烈交锋,极大地促进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同时,也为研究何为历史学中的“真实”提供了反思的素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殖民理论指导下的圣经批评在国际学术界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归纳出该领域研究的5个基本主题:探讨后殖民圣经批评理论;揭露殖民者圣经阐释与殖民主义的共谋关系;透视古今帝国与圣经正典生成及阐释的关系;谋求边缘话语的主体性地位;聚焦于对待帝国的态度,重新评价圣经卷籍。同时联系具体研究成果,对以上主题的内涵做出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圣经批评中的运用,以澳大利亚著名马克思主义圣经研究学者罗兰·玻尔为研究对象,以他对《旧约·路得记》的解读为分析案例,探讨作者如何借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从阶级、家族和性别三个层面诠释路得形象。罗兰·玻尔认为,《路得记》将路得设定为文本叙事中心,以达到削弱文本中阶级和性别压迫状况的目的,并在路得生下儿子后将其驱逐出文本,抹去其在场痕迹,以色列人也由此建立一个清晰、明确、安全的社会界限。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圣经文学中的“苦难与压迫”,布洛赫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宗教革命论;通过探索圣经文学中所承载的“具体乌托邦”,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无神论;通过启用圣经文学中蕴含的“希望原理”,他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理想论。以此,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维度,他活用圣经文学经典,不但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宗教观,而且创新发展出了以“预先显现”为核心的理想唯物主义宗教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种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注圣经文本较多的一位,也是对圣经主题有着集中阐述且研究较为深入的思想家。这种关注和研究因为其所面对的社会背景、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而时常转移视角,恩格斯的圣经观在这种转变中发展、完善。恩格斯的圣经理解主要表现在科学理性地理解圣经、历史批判地看待圣经、系统全面地解读圣经等方面。这些理解圣经的视角与恩格斯本人的宗教观息息相关,更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衮克尔首倡形式批评,为合理解释希伯来圣经的形式、文类和生活背景辟出新路。相关的研究迅速延伸到《新约》各卷,使读者有可能对基督教经典的形式特征达成明晰认识,并反过来深化对圣经内容和观念的理解。本文回顾了20世纪上中叶希伯来圣经形式批评的缘起和嬗变,辨析形式批评的基本概念,梳理了《新约》形式批评的发展线索,反思了形式批评的成就和缺陷,并追踪了研究者对传统形式批评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赵紫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赵紫宸的圣经观的确与基要派的圣经观存在较大区别,但也并不像有人所批评的那样,指责他完全放弃了圣经在信仰上的权威。赵紫宸力图在回应教外对圣经的质疑声中,寻找基督教信仰的圣经根基。尽管在20年代的论著中,赵紫宸关于圣经观的论述并不多见,但通过对有限论述的阅读,仍能重构赵紫宸早期的圣经观,探索他对圣经的理解,以及他对圣经权威的维护。  相似文献   

9.
现代圣经批评始于启蒙运动与唯理主义时期对《摩西五经》的质疑。之后,各种底本假说迭兴。威尔豪森的《以色列史导论》出版则标志着现代圣经批评学的确立。通过对圣经中崇拜地点、祭献、节期和祭司利未人做翔实的历史考察,威尔豪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摩西五经》最后成书于流放后这一事实。威尔豪森之后,对威尔豪森的批评和质疑构成了现代圣经批评重要内容,但关于《摩西五经》何以成典,何以为经?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争论不休的热点。从历史记忆、断裂与重构的角度重新对之考察,一些旷日持久的争论或将得到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希伯来圣经研究在国外呈现出相当强劲的发展势头。研究者深入探讨希伯来圣经文本与其周边语境的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与阶级的关系,亦对圣经文本予以多方面的文学剖析和审美考察。哥特瓦尔德在其《亚卫的众支派》中运用唯物史观对希伯来圣经做出独到而精辟的论析,罗兰·博尔被公认为该领域年富力强的后起之秀。这批学者擅长运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性术语,重构以亚卫宗教为核心的古代以色列社会历史,促成了希伯来圣经研究的范式转型。他们必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对当代学术发生更深广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西方女性主义圣经批评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基督教女性主义者质疑圣经的男性中心主义。19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主义释经著作是伊丽莎白.斯丹顿主编的《妇女圣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主义圣经批评成为西方特色鲜明的学术科目。抨击父权制观念、谋求建构女性的主体性阅读地位及其文化传统、主张上帝具有双性同体的特质,是女性主义圣经批评的理论特征。妇女主义圣经批评在反对性别歧视的同时,兼而反对种族偏见和阶级压迫。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7,(5):157-164
旧约圣经是古代犹太人创造的经典,也是其信仰之源与生活之道。但在犹太人流亡欧洲时期,《塔木德》逐渐取代了圣经,成为犹太人信仰的基础,与圣经原典发生偏离。直到18世纪下半叶,以门德尔松为代表的德国犹太启蒙主义者为更好地融入西方社会,乃复兴民族文化遗产,试图唤起犹太人对圣经的兴趣,开始重译圣经。19世纪,一些欧洲犹太学者在欧洲现代圣经批评日新月异而犹太人对圣经知之甚少的语境下,倡导"回归圣经"。其意义既包括"回归圣典",即研读与阐释圣经文本;也包括"回归圣经时代",即复兴或重建圣经时代的某种历史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3.
吴华 《宗教学研究》2016,(3):217-222
同以往的圣经诠释不同,苏吉萨拉迦(R.S.Sugirtharajah,简称苏吉)的后殖民圣经诠释并不简单地屈服于圣经权威。通过分析圣经文本的语境,他着眼于圣经在成书过程中经受的殖民主义影响。而在英帝国对亚洲国家的殖民统治时期,圣经被殖民者用来解释、维护并合法化其统治。苏吉的后殖民圣经诠释正是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诠释的回应。此外,苏吉也批评了解放神学,称该种诠释唯凭圣经而忽略其他宗教经典。  相似文献   

14.
“学术性”和“现实性”理念,自上世纪末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对这两个理念的不断诉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着研究范式和价值观念的双重转变。《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一文,对目前流行的“学术性”和“现实性”观念进行反思,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些值得深思并必须解决的问题。表面看来,该文是针对“学术性”和“现实性”理念的庸俗化倾向的一个批评,但实际上却是对如何阐发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一种深沉忧虑。这个批评所蕴含的重要性及其紧迫性尚待具体地历史地展开。  相似文献   

15.
从学术规范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研究历程的清理与反思。这一工作的主旨在于,秉承哲学批判精神,自觉地引入学术批评的维度,对我们一直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观念进行梳理和澄清:一方面对以往的哲学观念和基于此种哲学观基础上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对教科书体系及其遗留影响...  相似文献   

16.
历史批评法研究《创世记》1-3章,通常以来源批评法、形式批评法、传统-历史批评法,以及编辑批评法等组成。这些方法之间,没有绝然的分野和对立。历史批评法诠释《创世记》1-3章,为读者揭示了两个创造故事。本文批判地回顾了学者对两个创造故事的来源、所使用的场景、传递的过程,以及编修的痕迹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尽管历史批评法受到许多质疑和挑战,但它仍然是研究希伯来圣经的基础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天主教作为思想和建制统一的大公教会,对圣经批评运动和思潮的回应最为全面和严肃.罗马教廷自宗教改革运动以来在大公会议宪章、教宗通谕和信函的正式文件中多次对圣经批评运动做出回应.最重要的是七大文献分别是:特伦托会议《关于圣经正典的敕令》(1546年),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的《天主之子宪章》 (Dei Filius,1870年),利奥八世的通谕《上智之天主》(Providentissimus Deus,1893年),本笃十五《安慰之圣神》(Spiritus Paraclitus,1920年)庇护七世通谕《圣神之默感》(Divino Afflante Spiritu,1943年),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的《天主启示宪章》(Dei Verbum,1965),以及本笃十六最近的牧函《主之道》(Verbum Domini,2008年).本文拟以这七大文献的要点和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梳理圣经批评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天主教义教理和学术思想的影响,最后反思圣经批评所引起的基督宗教学术思想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引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本文阐述了卢卡奇在这部著作中对拜物教的分析,揭示了拜物教和商品社会的关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于克服和超越拜物教的意义,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发展的动力以及宗教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中期,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在美国兴起,并在基督教会内部得到了积极回应。基督教会的女性针对女性的角色、地位及担任圣职等教会内长期争议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逐渐形成了当代西方神学理论领域中一个特殊流派——女性主义神学。 以路瑟(Rosemary R. Ruether)、 特丽波(Phyllis Trible)、菲尔伦查(Elisabeth Schüssler Fiorenza)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主义神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女性主义理论与《圣经》文本相遇的语境下,批判性地重新诠释《圣经》文本。她们在使用传统的《圣经》注释与批评方法的…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末,以自然神论为基础的伏尔泰的圣经批判传入了启蒙时期的希腊,因其对圣经启示真理及基督教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等教义的否定引发了东正教人士的普遍不满与反驳。然而以往有关希腊启蒙时期的历史书写出于对启蒙价值的认同,不仅不会过多关注这一时期的反启蒙因素,而且还倾向于笼统地批判这些反启蒙意见,使其不能获得自身语境内的解读与理解。本文以这一时期一部典型的驳斥伏尔泰圣经批判的东正教护教作品(帕里奥斯的《解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从帕里奥斯所秉承的源于希腊教父的二元知识论出发,分析解读他对启蒙唯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解经模式的质疑与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