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度戒”是滇越瑶族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是道教、佛教与瑶族自身原始宗教融为一体的综合宗教习礼活动,分“师戒”和“道戒”两种,后者程序复杂、仪式繁琐、规模浩大.他们通过“度戒”,祈求人活着要有人的尊严,受人尊重,死后灵魂也有资格升入天堂,接受子孙后代的香火祭祀.其具有维系宗族集团的纽带、传承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组成婚姻家庭的重要条件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心与边缘"模式是中国社会中一个基本的认知类型,文章探讨这一认知类型如何在南岭走廊社会中展开。以南岭走廊地区的山地瑶族的度戒仪式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了山地瑶族用仪式来体现中心与边缘的可跨越性特征。中心与边缘认知结构同时也是一种跨地域想象,其使南岭的瑶族跨越地域与民族性局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瑶族宗教信仰与仪式中的星斗崇拜,具有浓郁的道教星神信仰的色彩。论文通过对瑶族经书神唱、宗教仪式和文化涵化中星斗崇拜现象的考察,指出瑶族星斗崇拜深受道教天心正法的影响。在瑶族宗教吸收道教的文化涵化过程中,道教北斗星君演化为瑶人生命仪式的守护神,道教科仪成为瑶族宗教仪式活动的范本来源。瑶族星斗崇拜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从此侧面反映出道教对瑶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广西大瑶山上的瑶族分五个族系,汉族称他们为:茶山瑶、花兰瑶、坳瑶、盘瑶、山子瑶,他们语言各异,风俗有别,本文就道教文化与茶山瑶民间文化之关系,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 茶山瑶崇信道教,其中又分为“道公”、“师公”两大支系。在茶山瑶中,论信教与否,人人皆信,但是能够举行“度戒”(传授法术的仪式)的人,则是少数,而且只限于男子。以金秀、白沙、六拉、昔地四村为例,计有师公四十五人,道公五十二人,共九十七人。  相似文献   

5.
瑶族社会有着丰富的经书与祭祀仪式,瑶经中记载各种变身法术与道教存想科仪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通过西南各地瑶经中变身资料的研读,与《道藏》中道教存想资料的比较分析,多维度探讨瑶族经书中存想法术的文化内涵。认为变身法术的运用反映瑶族对道教文化的汲取,瑶族在接受道教存想科仪的过程中对之进行民族化的改造与创新,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文化传播的结果,也是道教与瑶族文化互渗而经历文化涵化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6.
"瑶传道教"是瑶族从事游耕、长期山居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和道教色彩的原始宗教信仰。在贵州东南部的过山瑶村寨,长期传承着这种本民族独特的道教信仰体系,维系着瑶族人民本初的道德教化功能,成为调适瑶族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对瑶族村寨"瑶传道教"的仪式仪轨进行调查和分析,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探讨"瑶传道教"的仪式功能及其象征意义,管窥瑶族乡民在社会变迁和文化调适中的角色演变和心理期望。  相似文献   

7.
祖先崇拜本属于原始宗教的范畴,但在瑶族的宗教信仰中,随着数百年来道教与其原始宗教逐渐融合,其祖先崇拜已远非原初意义上的形貌,早已与道教信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瑶族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笔者近几年在云南瑶族地区调查的资料为主,从瑶族“家先”观念的发展与道教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瑶族道教成仙信仰的本质。一、道教与家先观念的发展在瑶族的宗教信仰中,“家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所谓“家先”,是他们对具备了某些条件,死后得以把灵名列在“家先单”上得到后世子孙供奉的家庭或家族祖先的称呼,并非是指本家族已亡故…  相似文献   

8.
几乎所有的道教戒规、戒律的具体条款下都涉及到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引导百姓珍视怜悯动物生命等与生态伦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可概括之为“戒杀护生”。“戒杀护生”是保护环境的神圣律令,是道教生态伦理规范、准则的核心。“戒杀”是强制性的、被动的,力行“戒杀”也即保护了生命;“护生”是倡导性的,主动的,力行“护生”即避免了对环境的伤害。它们一体两面。道教对于违背“戒杀”的人类行为,有相应的惩治“措施”,但多以相信某神明力量的真实存在为前提;道教戒律与打猎相关条款极符合现代生态伦理之精神。  相似文献   

9.
贺州大平瑶族乡仁喜坪盘瑶打醮仪式是道教醮仪民俗化与汉瑶文化交融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空间。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当下,盘瑶打醮仪式的基本要素得以传承的同时也发生了变迁,与道教醮仪、西南地区其他族群打醮仪式等均有差异性,但仪式本身所体现的祖先崇拜、鬼神观念等传统民间宗教的内核却是始终如一的。盘瑶打醮个案说明民俗文化空间仍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0.
张卓 《宗教学研究》2023,(3):155-160
广东排瑶“挨旦堂”仪式的高潮是传度授箓,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有相近的文化元素。通过广东连南房姓排瑶“挨旦堂”田野资料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文本的比较研究,深度分析两地授箓在法脉传承、神圣空间构建、文书内容、仪式象征符号方面的共有文化元素。认为由宋至清,龙虎山正一道在南方地区广泛传播,排瑶“挨旦堂”传度与赣西北民间道坛授箓就是龙虎山正一法箓传播地域社会的文化遗存。通过对两地授箓所反映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文化互动、融摄的比较研究,认为“挨旦堂”是排瑶对道教授箓文化的创造性吸收。对两地不同民族授箓仪式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龙虎山正一道影响南方地域社会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守清坛"是川东北一个民间道坛,其所进行的"开五方"度亡仪式本质是"开通道路,释放亡魂,度品上宫"。本文以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记录、描述该仪式的全过程,同时对"开五方"仪式的宗教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解释,认为该地区"开五方"度亡仪式是传统道教度亡仪式的延续,体现了浓厚的道教色彩,但同时也融合了一些佛教和儒教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在悠久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道教神仙理论和传统兵学思想作为社会文化领域中两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以此立论,首先从“邪不胜正”的神学依据、“护生戒杀”的反战理由、军事行为中的神秘术数三个角度详细阐释了道教神仙理论对传统兵学的影响;其次,从传统兵学家的角度,对传统兵学家的社会理想和个人追求所受道教神仙理论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祭天、通神、避邪等道教仪式都离不开香。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衍生出了独特的香文化。道教香文化主要体现在道教斋醮焚香、养生修行、用香神话等方面,它的长足发展与历史时期朝廷对道教的重视不可分离。道教香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哲理,亘古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剑川白族道教“奠土”仪式是云南大理白族地区颇具特色的白族道教科仪,至今盛行于剑川城乡。由于该仪式的进行同其他道教科仪的进行一样,音乐贯穿始终,仪式和音乐唇齿相依,是一有机整体。因此作为第一篇专门记述该仪式的文章,本文根据笔者的实地考察,从仪式和音乐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展示了剑川白族道教“奠土”仪式的实际应用与进行方式,以及其音乐的构成形式和使用特点,对了解剑川白族道教仪式及音乐不无帮助,并为认识道教音乐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实证。  相似文献   

15.
瑶族游梅山书是送亡灵回归梅山祖地的经书,是瑶人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科仪本。笔者通过收集的国内外九种游梅山书文本的比较,尝试解读瑶族游梅山书宗教叙事与族群记忆的文化内涵。游梅山书的宗教叙事具有表现族群迁徙、祖先崇拜、圣地崇拜的多重内涵和价值。瑶族游梅山书的梅山为祖先居住之地,作为瑶人集体记忆的梅山"神圣历史",也显示深受道教、佛教思想的浸润影响,此"小传统"的民间手抄本是瑶族先民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6.
愉悦的时光总是过得非常快,转眼间受戒活动即将圆满。回想这些天来,我收获满满。在本次求受戒过程中,我不但收获了与十方戒兄之间的道谊,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道教斋醮科仪,道教经典、思想文化及道教徒应具备的威仪、礼法等内容,对“戒”与“守戒”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7月22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应邀赴港,出席香港飞雁洞佛道社主办的"两岸四地道教界水陆大醮法会"启坛仪式。仪式于上午10点在香港大屿山梅窝举行,首先由张继禹副会长、香港道教联合会汤伟奇主席、香港飞雁洞佛道社刘松飞住持上香礼拜,接着由中国道教协会袁志鸿副秘书长、武汉长春观吴诚真方丈为金龙点睛,最后张继禹副会长、汤伟奇主席和刘松飞住持分别致辞。张继禹副会长在致辞中说,两岸四地道教界联合举办法会,有益于道教文化的传播,有利于道教精神的传承,体现了道教贵德尊道、斋醮度人、天人合一的宗旨。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中国道教研究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种需要。研究者的国际合作性使美国道教研究呈现出范围广、多重点、研究方法集各地精华等特点。研究者主要关注道教经典、仪式、宗派历史、炼丹养生以及与中国历史文化科学等领域的关系,不断变化的研究热点体现了学者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19.
云南民间道教是早期巫教与五斗米道融合并呈现地域特色的一种区域道教,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度"是道教的一种入教仪式,"奏职"异同于"授箓",均为道士获得宗教神职的一种"教阶制"。云南族群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孕育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道教,并形成了"传度·奏职"这一宗教的核心仪式。云南民间道教的"传度·奏职"仪式,深刻反映了不同的族群对一种宗教的自觉接收并转化运用的过程,说明了道教的民族性、包容性,彰显了民间道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相较于佛道二教,民间法师的法名构成似乎简单许多.一般来讲,法师的法名仅分为“法号”(称为“法某”)和“郎号”(称为“某某郎”).它是通过法师教派的传承仪式——“传度奏职”仪式而取得.有趣的是,受该仪式的影响,畲族、瑶族及客家等族群的祖先也有取法名的宗教习俗.本文以民间法师及畲瑶和客家先祖取“法号”和“郎号”的现象为切入点,意在探讨南方法师的传承机制、内容和特征,及其它在南方族群中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