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人 《中国道教》1994,(2):40-40
62代天师张元旭,字晓初。清光绪三十年(1904)嗣教为62代天师,1924年羽化于上海,灵柩护送回龙虎山葬于上清通桥蒋村之山麓,面东南座西北,名曰洋塘观。1993年。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年,天师道在汉中一带兴盛发展,后曹操迁封天师部众,第四代嗣师张盛率部重返老祖天师修道炼丹旧地。从张道陵开始,天师世系已六十三代。前三代天师活动中心主要在陕西、四川的一些地方,后六十代天师的活动圣地则在贵溪龙虎山中。唐、宋以降,天师世家重新得到统治阶层的承认,并倍受尊崇。历代王朝对张天师也多有封赠,许多朝代的天师曾经官居一品,挂金印,着蟒袍。其封号有:法师、国师、先生、真君、大真人、大夫等等。并修建宫观,赐予良田。尤其是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朝廷以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主领三山符箓,并为正一教主。于是南方符箓道派遂合流为正一道派,与全真道派分别为  相似文献   

3.
"来去不闻山鸟喧,三生石上龙蛇年"①是四十七代贞一天师的临终示化颂。在灿若群星、大才辈出的历代天师中,贞一公没有虚靖天师的精深道法,也比不上列仙之儒耆山天师的文星炳耀,相  相似文献   

4.
祖天师:张道陵东汉张陵骑鹤游,南国龙虎云锦露;山水人鸟壶天图,天师依恋宝地修。结炉炼丹修性命,三十六年至诚真;道途通达龙虎见,创教弘道功德深。 第四代天师:张盛张盛遵祖回信州,修治玄坛妙运筹;教演宗传龙虎宗,世袭千年传悠悠。龙虎天师颂@聂亮祥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道教总会朝圣团一行15人,在以主席林泽连为团长、副主席陈国显为副团长的率领下,于1997年4月16-17日到龙虎山天师府谒祖参访,受到天师府全体道众的热烈欢迎。16日下午2点,风和日丽。朝圣团在天师府道众夹道迎接下,在锣鼓和炮竹声中步入天师府大门。首先,来到天师殿谒祖进香,参拜了祖天师张道陵、30代天师张继先,43代天师张宇初等神像。接着,龙虎山道协会长、嗣汉天师府主持张金涛及秘书长等道协主要负责人在接待室会见了朝圣团一行并进行了座谈。龙虎山道协张青剑副会长介绍了天师府近年来的情况和即将重建"法篆局"等有关工…  相似文献   

6.
正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有云:“天师之号,见于《素问》、《庄子》,盖谓有道者之极称。”~①“天师”为道教内修道之人的最高称号,地位尊崇,非寻常可得。《太平经》称:“天师者,乃天地凡事教化之本也。”~②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则言:“有受命而居天职者,天师之谓也。”~③一般而言,能称为天师者,需道法高超、  相似文献   

7.
正自张道陵起,历代天师撰述者不多。早期的《老子想尔注》,是目前传世的三张一系最重要的著作。其间从张盛以降,至于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方见到有影响的撰述和语录。及元,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推出一本《道德真经章句训颂》,方填补了张继先以来的百年空白。但此书的影响主要在教内,学界不甚重视。实际上,其重要性具有时代意义。盖即使三张和后起的诸派领袖,都无确切的"教主"之号,只有  相似文献   

8.
北宋崇宁某年的阳春三月,天师府内百花吐艳,千树竞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三十代天师虚靖公起了个大早,按照日常惯例,每天必在“三省堂”打坐运气,然后漱洗用膳。这天他刚运气结束,突然听到一声巨雷掠过天空,接着电光闪闪,雷声阵阵,顿时升起一片乌云,颇有雷雨来临之势。虚靖天师步出“三省堂”,仰望天空,觉得今天有点异常,便掐指一算:唔,必有妖魔出现。正在思忖时,忽见一身穿黄衫的青年美女气喘吁吁地跪在天师面前,叩头跪拜说:“天师真人,请救救我”,边说边流着眼泪。“你是什么人?老老实实交代”。虚靖天师板着脸问。黄衫美女哆哆嗦嗦地向…  相似文献   

9.
有明一代正、续《道藏》编修甫成,道教曾出现“中兴”局面。祖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相继领衔编修《道藏》,既综括各派道书,也使各道派凝合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其后未久,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公开传戒,开创出道门中兴局面。“中兴”的含义,不仅仅在于道教的文化精神重新激扬起来,而且还在于道教作为一种根源于社会生活的文化形式,经过理念的升华后重新走入生活,成为可资借鉴、可供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正是以公开传戒推动教务改革的真正含义。历史地看,编修《道藏》与道门中兴,似乎具有…  相似文献   

10.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龙虎山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之所,道教正一派祖庭。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元时因封36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遂得名嗣汉天师府。10月23日至24日,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港澳台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道教界人士及信众和嘉宾数千人汇聚江西龙虎山上清镇,庆祝嗣汉天师府建府900周年。与会道众共同诵读“护国佑民世界和平祈祷词”,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和平。庆典活动中,进行7道教科仪、道教音…  相似文献   

11.
张宇初 (135 9- 1410 ) ,字子 ,号无为子 ,江西贵溪龙虎山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著名学者宋濂曾称其为“颖悟有文学 ,人称为列仙之儒”① 。明洪武十三年 ,嗣为第四十三代天师 ,多次受到明太祖和明成祖永乐皇帝的接见 ,并为朝廷举行祷雨和玉大醮等斋醮活动 ,一直受到明朝朝廷的重视和支持。张宇初继承天师之位后 ,研究道教教义思想 ,掌管天下道教事务 ,对于明代道教的发展做了许多贡献。他还留下了许多著作 ,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门十规》是其关于加强道风建设、加强宫观管理的重要著作。这一著…  相似文献   

12.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内的“天师八卦宴”在国内是颇有名气的筵席。它起源于哪朝哪代,哪一代天师,目前尚无确凿的文字佐证,但据上辈老人所传,至迟在清代中叶已十分盛行。“天师八卦宴”是历代张天师宴请贵宾或举行重大活动必备的筵席,名庖众多,制作精细,风味独特,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天师道文化得以恢复和发展,发掘和恢复“天师宴”也就成了热门的话题。1988年,当时鹰潭市的“龙山大酒店”(现为国贸商厦)有一姓黄的厨师,据称其祖父和父亲都在天师府当过厨师,熟知“天师八卦宴”的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说文》解"师"为"两千五百人为师";《尔雅》则有言"师,众也"。"师"本意指人数众,后抽象化为集结众人智慧之人。唐人韩愈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天师"一词首见于《南华真经》卷四《杂篇·徐无鬼》,黄帝迷途遇牧马童子,感其神异而问为天下之道,而后"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1。"师"本就表尊敬之意,  相似文献   

14.
天师道,在汉、魏时期称五斗米道,这在《后汉书》、《三国志》的有关传记中,记载相同,学术界也无异辞;后来改称天师道,但为什么改称?何时改称?学术界的看法却不一致。有说因张陵自称天师,故名天师道;有说因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至于何时改称,有说起于西晋陈瑞自称天师以后;有说起于汉熹平时,或更早。这些,在道数史研究中虽不是大问题,但讨论清楚,还是有意义的。“天师”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畏》,该篇设黄帝与小童问答,中云:“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后之《黄帝内经素问》,设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之问答,首篇首句云:“昔在黄帝生而神灵,……乃问于天师曰”,注云:“天师,岐  相似文献   

15.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二十公里处的贵溪县境内。是祖天师修道合丹之所,为道教发源地之一,道教称为第三十二福地。据《龙虎山志》载:“其地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迭为吴楚地,秦并天下,属番县,汉属豫章郡之余干,隋唐间属雄石镇。”龙虎山群山绵延,乃象山(今应天山)一支西行数十里而至,山状若虎踞龙盘,或曰因名。这里道教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著名的道教府第——天师府。位于上清镇中部,全称“嗣汉天师府”,又称“大真人府”,是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其府门曾有联曰:“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以示天师在道教和历史上的地位。据《龙虎山志》记载:宋崇宁四年(1105)。  相似文献   

16.
天师府内宋植罗汉松的传闻聂亮祥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的万法宗坛内,有两棵雌雄异株的宋植罗汉松。它素来以郁浓的姿色、神奇的传说受到游人的青睐。据传:南宋绍兴年间,昏庸无能的高宗赵构不思南渡之辱,在杭州继续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姓遭殃。此时,三...  相似文献   

17.
第30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8),字嘉闻,赐号虚靖先生,自幼聪敏过人,善于题诗答对,当时有“神童”之说。据道教史书《龙虎山志》记载:元佑七年生于蒙谷庵,五岁不言,一日闻鸡鸣,忽失笑赋诗曰:‘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翌日,宴坐碧莲花上,人皆异之”。宋崇宁三年,虚靖天师奉诏进京谒见宋徽宗,当他行至金銮殿前,宰相和正宫娘娘各献一杯香茶迎接,虚靖天师正在用左右手恭接香茶时,徽宗皇帝接着也敬献一杯香茗。按规定,恭接皇帝的香茗,必须用双手,才能表达尊敬之礼。可是,双手已经接到两杯香茶,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恭接皇帝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一道祖庭——嗣汉天师府□宋亚平●“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当你将要步入天师府,去领略一番正一道祖庭风貌时,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这幅惊世醒目,气吞万里的门联。它出自董其昌之手,檀香木雕就,赫然挂在天师府头门的大柱上,令望者肃然。龙虎山天师府...  相似文献   

19.
"道"、"心"、"性"是中国道教探讨的主要问题.天师道自建立伊始,就对此进行了关注,但真正十分系统地阐发,却是在儒释的影响下进行的.隋唐以降,在儒释道融合的趋势下,天师道领袖一改只重符斋醮之传统,对道教哲学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思想,也无不带有三教融合的特征.本文对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道"、"心"、"性"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方从义是元末著名道士画家,在道教史和绘画史上皆有重要地位,他不仅师从正一道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还与黄公望同师于全真高道金月岩,并受真人封号。方从义是一位非常高产的画家,创作绘画达七八十幅之多,风格独树一帜,具有明显的道家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