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哥德尔和科恩证明了康托连续统假设相对于集合论公理系统ZFC的独立性之后,围绕着连续统问题,形式主义者和柏拉图主义者展开了持久争论。我们在本文中试图论证,武丁有关连续统假设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有力地支持了柏拉图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我们把这些新进展看作是在哥德尔纲领下进行的工作,因此,作为一种哲学立场,柏拉图主义也推动着对集合宇宙的日益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发展的主导方面,非理性主义是其附属方面,双方构成西方哲学史中的一对矛盾,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再加超越和提升的结果.这一矛盾来自古希腊理性的两大精神要素逻各斯和努斯的交替上升,体现为柏拉图的"迷狂说",但不是前理性的迷狂,而是理性基础上的迷狂,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非理性.西方哲学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发展出来的,但常与宗教神秘主义合一,到黑格尔才明确将二者分开,但仍免不了堕入理性神学.  相似文献   

3.
谭杰 《现代哲学》2023,(3):155-160
晚明时期,与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的系统译介不同,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思想,是点缀于主流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译著和其他各类西学著作中而传入中国的。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所论通往天主的三条道路,对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思想多有倚赖,且可能受柏拉图主义者费奇诺的“古代神学”思想启发,在中国古籍中寻找天主存在的痕迹。普罗提诺的“流溢说”和柏拉图的灵魂论,则是作为正统创世说和灵魂论的典型异端被引入中国。在伦理学方面,“罢辣多”多次现身说法,以故事和格言的形式,在童蒙教育等方面进行道德教诲。  相似文献   

4.
新柏拉图主义与诺斯替派之间的争论提出了恶与神意之调和以及理性与启示各自在宗教中的功能等永久性问题,给基督教哲学和神学,乃至整个西方思想留下深刻印记.本文通过解读普罗提诺的<驳诺斯替派>来清理两派之间的共同点与主要分歧,从而界定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立场.笔者认为,普罗提诺的哲学思想属于诺斯替主义的大范畴,在发展阶段上属于理性的神秘主义,在立场上介于泛神论与虚无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5.
存在柏拉图式的数学概念实体是哥德尔在哲学方面最重要的一个结论。《理性的生命———哥德尔思想研究》一书的作者用了整整一章来讨论这个问题 ,书中所列哥德尔对数学柏拉图主义的主要论证确实是哥德尔在他的著作中最强调的那些论证。现在我就在这本书工作的基础上 ,从诸多可能的观察点中选择一个观察点 ,也来看一看哥德尔为他的概念实在论所作的论证。我所选择的观察点 ,就是直觉或者哥德尔说的“数学直觉”对柏拉图主义数学观的证明作用。哥德尔的数学实体是柏拉图式的 ,是概念世界的存在物。它既不在物理的世界中 ,也不在心灵的世界中。…  相似文献   

6.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性论”与“幸福论”构成了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争论焦点。“幸福论”认为,德性取决于幸福,幸福即德性。“德性论”则认为“幸福取决于德性”。苏格拉底、斯宾诺莎和康德都对“德性即幸福”这一原则进行了理智主义的辩护和论证。中世纪伦理学(或基督教伦理学)作为西方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幸福问题无疑也是其核心问题。那么,基  相似文献   

7.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柏拉图的复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争成为人们讨论的核心问题。其中,斐奇诺站在新柏拉图主义的立场上,认为柏拉图哲学的最高本原是一,高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最高本原存在,学习亚里士多德是学习柏拉图的基础准备。而皮科·米兰多拉则认为,在存在与一的问题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态度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本文试结合皮科《论存在与一》的文本,分析表明:他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调和,主要依据托马斯主义和基督教化的新柏拉图主义(以伪狄奥尼修斯为代表)。皮科的这一调和方案,虽然既不可能容于斐奇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也不可能容于亚里士多德主义,但对于重新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对于构建他的古代神学、实现哲学的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虽然心智哲学是19世纪才渐臻成熟的一个哲学流派,但是关于心智问题的哲学思考早已发韧于古希腊。自阿那克萨戈拉提出“nous”(mind)以降,希腊哲学家就普遍把心智问题作为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第三卷第四、五章中对心智问题更是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哲学阐释,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关于理智性质问题的哲学难题。后世注释家围绕亚氏难题作了诸多揣测乃至针锋相对的诠释,尤其在中世纪,各种不同诠释引发的争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托马斯·阿奎那由于肩负以亚里士多德主义改造作为传统基督教理论基础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  相似文献   

9.
最近看到一本基督教护教性书籍(里程:《游子吟——永恒在召唤》),被认为是“能帮助无神论背景的知识分子冲破先入为主的世界观的束缚”,“向知识分子传福音的参考书”,该书很注意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用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篇幅讨论了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得出结论说:基督教信仰与科学是“和谐一致的,它不仅符合科学而且大大地超越科学。”《圣经》中充满了“科学预见”,“基督教一神观是现代科学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近代中国的国家主义者对基督教的批判,以及基督教学者从基督教的国家观、基督徒的爱国问题和世界主义(大同主义)等方面所做的回应。这种考察,既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与某种政治思潮的纠缠,也可以为我们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审视基督教与国家的关系提供借鉴。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可以纠正国家主义的偏狭,国家主义的思想刺激基督教不得不考虑本土化和处境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雷思温 《哲学研究》2022,(5):106-117
自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主义系统地整合入基督教神学后,基督教神学与存在论的类比学说就发生了整体性融合。相比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论与基督教神学的融合,这一基督教的“存在论神学”具有更深的危机和张力,并产生了存在论系统中上帝的超越性与内在性无法整合的困境。这一困境在14世纪造成了“类比的崩溃”,致使存在的类比学说分裂成两条单义性道路:埃克哈特、库萨等依据神性单义性所建构的一本之路,以及司各脱、奥卡姆等凭借心灵内在单义性所建构的二元之路。这一分裂意味着基督教语境中的“存在论神学”在一本与二元关系上的无法调和,从而塑造了路德、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思想前提。此外,中世纪晚期发生的这一崩溃还造成了深刻的思想革命与近代效应。  相似文献   

12.
溥林 《宗教学研究》2004,(3):104-108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世界万物对上帝有着绝对的依赖性.范型论是基督教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的一种独特理论,其主旨就在于理解创造的本质,理解受造物与上帝的关系.波纳文图拉是中世纪与托马斯·阿奎那齐名的大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将范型论作为理解创造本质的钥匙,将它看作是整个形而上学的核心.在思想上他对当时新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持批判接受的态度,而追随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路线;他通过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改造,将奥古斯丁主义的范型理论发展到顶峰.  相似文献   

13.
曹青云 《世界哲学》2023,(3):48-56+160
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证明获得的,但科学知识的前提是不被证明的、恒真的和在认知上优先的第一原理,他把关于前提的知识称为“努斯”。“人们如何获知努斯”是一个重要而难解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学界对此的回答有三条路线:理智直观、经验归纳与辩证法。本文批判了理智直观和辩证法的解释路线,发展并修正了经验主义的解释,指出经验归纳只是获知第一原理的第一阶段,人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从属性到本质的“科学探索”才能获知努斯。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第二卷中认为获取努斯的过程有四个认知阶段:对感觉的归纳形成经验、提出科学问题、建构证明和确证前提。  相似文献   

14.
杨玉昌 《现代哲学》2002,1(4):109-116
本文探讨了叔本华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折之间的关系,认为叔本华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具有转折点的意义。这表现在,一方面,叔本华通过确立意志哲学背离了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的传统,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另一方面,叔本华又通过否定意志而回归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的传统之中。论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澄清了西方哲学现代转折的根源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論一元論歷史观之發展”是普列漢諾夫早期哲学著作之一。普列漢諾夫的哲学著作,列寧曾經予以最高度底評价。列寧曾說:“……我以为替年青的党員們指出下面这点是適当的。即如果不研究——正是研究——普列汉諾夫关于哲学所寫的一切,就不能成为自觉的真正的共產主义者。因为这是全部馬克思主义底國际文献中最好的东西??关于这一著作,联共(布)党史簡明教程給予了如下的評价: “普列汉諾夫……在一八九五年出版的‘諭一元論歷史观之發展’一書,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列寧指出,根据这本書‘养成了整整一辈俄國馬克思主义者’。”“論一元諭歷史观之發展”一書,普列汉諾夫寫于一八九四年,而于一八九五年以N.倍尔托夫的筆名出版于彼得堡。它是一本論战性的著作。它的鋒芒主要是針对着民粹主义者米哈依洛夫斯基,衛·衛和克里文科等人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为在俄國建立社会民主工人政党而斗爭的时期中,普列汉諾夫所領導的“劳动解放社”,在俄國传播馬克思主义观点上,曾經進行过很多工作。  相似文献   

16.
张曦 《现代哲学》2013,(1):94-100
按照一种流行的意见,谈论public reason似乎是康德主义者的专利.休谟主义者据说因为预设了一个特殊的“理性”概念,并受到“实践理性怀疑论”的牵连,而最终没有机会谈论理由的公共性和公共理性能力思想.本文通过论证指出,这个观点本身是基于将休谟思想解读为主观主义思想的误解.一种恰当的解读,应当将休谟的思想理解为“客观化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休谟主义者所能发展出的关于理由的公共性、人类能动性、道德和道德权威性的本质的思想,反而将最终有助于我们最终重新考虑康德主义者在public reason问题上所采取的那种判断论观点的恰当性.  相似文献   

17.
徐敏 《哲学研究》2012,(7):50-57,128,129
<正>虚构对象是小说、神话、传说中虚构地进行描写的对象,如福尔摩斯、哈姆雷特、孙悟空。关于虚构对象的形而上学主要研究两个基本问题:(1)我们的本体论是否应该包含虚构对象;(2)假如应该包含虚构对象,虚构对象属于什么范畴。针对问题(1),不同回答导致关于虚构对象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争论。在对问题(1)做肯定回答的基础上,对问题(2)的不同回答导致不同的虚构对象理论。虚构对象理论可分为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认为,虚构对象并非  相似文献   

18.
由希腊罗马思想与犹太主义和其他中东宗教成份的融合所造成的基督教哲学的兴起,在伦理学史上展现了一个新纪元,虽然它是出斯多葛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所准备的。斯多葛学派关心和自制,新柏拉图主义寻求与万物之源重合为一体,这些在早期基督教哲学家中都与犹太教对于人格化上帝的信仰结合在一起,圣训是道德权威的本源,圣爱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伦理标准的两个源泉:人的理性和神的意志,都并列在一个伦理学体系中,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反映在对于神学原理的种种互相抵触的宗派阐释之中。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却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下日益与犹太教分道扬镳。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道德主义与律法主义、内在信仰与外在仪式的区别之上,早期基督教徒凭藉着一种唯灵主义的信仰和动机论道德观,超越了囿限于直观的禁忌仪式和侧重于规范外在行为效果的犹太教。从犹太教“末世论”到基督教“救赎说”的理论发展意味着基督教最终摆脱了犹太教的浅薄的现世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成为一种关于灵魂得救(彼岸主义)的福音和普世主义的宗教  相似文献   

20.
早在奥斯维辛之前,尼采就见证了基督教和近代神义论的失败,因为虚无主义是它们的必然后果。上帝死了,但是神义论问题,即受难生命的救赎称义问题却还在,还必须予以回应。尼采永恒轮回思想包含对神义论的价值重估,是对受难生命救赎称义问题的一种后基督教思考。作为最高肯定公式,永恒轮回思想洗除人之罪责,为一切生命辩护;它通过意愿生命永恒复回而救赎生命,受难生命因绝对肯定它自身而称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