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渴望壮烈     
信手开卷,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农民问一位即将远航的老水手:“你父亲是怎么死的?”“下海捕鱼,遇到了风暴,死在了海上。”“你祖父呢?”“也死在海里。”“那么,你怎么还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水手凝视着远方,朗然作答:“水手,就是因大海而生!”掩卷沉思,我猛然想到两个字:“壮烈!”渴望壮烈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壮烈不因生命的长短而改变;壮烈也不因生命的尊卑而“彼尊我卑”。壮烈就是壮烈,壮烈的人生谁都有权拥有。人生一世譬如草木一秋,理应为这个世界留下些铿锵的跫音和深深的足迹。卓而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让人赞叹唏嘘…  相似文献   

2.
一个农夫和一个准备远行的水手在交谈。 农夫问:“你父亲是怎么死的?”“出海捕鱼,遇到了风暴,死在海上了。”“那你祖父呢?”“也死在海上。”“那你为什么还要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水手沉默片刻,他反问农夫:“你的父亲死在哪里?”“死在床上。”“你的祖父呢?”“也死在床上。”“那么,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论先秦儒家的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人应该“忌谈死亡”而“注重人生”。怎样对待“生”呢?应该“善生”、“乐生”、“荣生”。怎样对待“死”呢?应该“不怕死”、“蹈仁死”、“死后哀”。而要达到人们对他的死而“哀”时,就必须生而“荣”也。这就是先秦儒家“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的生死观。后来毛泽东对革命烈士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就是对儒家的这种生死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拿破仑与鼠疫福建省寄生虫病研究所(350001)李友松拿破仑(1769一1821),这个名传遐迩的法国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法国皇帝。一生的经历充满无尽的争斗和传奇的色彩,他的不怕死即不得“黑死热”(即鼠疫)的名言和所作所为构成他五彩缤纷生活中的一...  相似文献   

5.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一个人成长成功离不开学习。当我们将好的习惯传承给学生之时,伴随学生的一生,也应伴随我们一生。作为走上讲台的教师,无论老少,成长发展是终生的事,学习是终生的事,孔老夫子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之说。  相似文献   

6.
近日读到诗人痖弦先生《人生十问》的短文。有人问他“你是如何处理周围人际关系的?”他的回答是“我曾央人以子敏送林海音的祝寿语刻了一方闲章:‘这里拉人一把那里拉人一把,这里放人一马那里放人一马。’没有能力做伟大诗人,愿做伟大朋友:”也就是说,他是以“愿做伟大朋友”的心怀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读后让人心为之动,情为之热。  相似文献   

7.
丸山敏雄是日本现代伦理学家。他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纯粹伦理”思想,创办社团法人伦理研究所,至今其信从者已遍及日本全国,仅入会企业法人就达一万一千多个。东南亚如台湾、香港、韩国等地,都已有研究他思想的研究者和信从者。我们中国大陆也自1986年始,与其创办的“社团法人伦理研究所”共同举行了5次伦理研讨会。对于这样一个在世界上具有相当影响的伦理学家,有必要全面了解一下他的思想学说。为此,趁今年丸山敏雄百年诞辰之际,特写作此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8.
灯下翻阅《清史列传·牛运震传》。牛运震是清代的一名县官。他性开敏,有判制。居官不延幕友,事虽钧棘,辄自治。在任时,他坚持为官做到“三个字”:“俭”、“简”、“检”。掩卷深思,颇多感触。 以“俭”、“简”、“检”三字为官,谈起轻松,实行则难。过去如此,今天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古代为官的在“三个字”中做到一个,就算好官。  相似文献   

9.
“我害羞”、“我挺懒”、“我胆子小”,“我害怕”、“我笨手笨脚”、“我总是担忧”,“我记性不好”、“我不善于修修补补”,“我数学挺糟糕”、“我不太合群”,“我太呆板”、“我不会烧饭做菜”,“我拼写不行”,“我动不动感到累”  相似文献   

10.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11.
早就知道许多药品吃了会上瘾,也听说过送医院抢救的药瘾患者的死亡率达25%,同吸毒的死亡率不相上下。但决没有想到的是,药瘾这个“幽灵”不经意间竟附上了我的身体,啃啮我达10年之久。生存的艰难曾几乎使我走上死亡的边缘。万幸的是,我又靠自身的力量成功地赶走了这个幽灵。愿意回忆一下那不堪回首的岁月,为患有同类疾病的朋友们做个参考。我出生在保定乡下,与从小青梅竹马的敏一块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后来我考入了保定的一所师范学校,她则考入了本城的另一所大学。几年中,我们一直保持着热恋关系。毕业后我分到了一所学校,她则进了政法机关。到了谈婚论嫁之时,我忽然发现她看我的目光是那样的空洞和  相似文献   

12.
正有一天晚上,我们聚在一起讨论浪漫。女友昌说,如果有男孩送花给我,还是玫瑰花,当众单膝跪下……那我绝对不会认为是浪漫。我们轰然笑了。我想起同学敏的一桩情事,十多年了,仍觉得浪漫。当时已近7月,一批学生即将离开校园。大三女生敏一如平常,去理科楼上晚自习。教室里人不多,9点后,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敏和男生"皮蛋"。"皮蛋"是敏给他起的绰号。原因是她和该男生曾在同一家饭店就餐。她  相似文献   

13.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我”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一是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自己的身心活动。“我觉得我很伤心”中的第一个“我”是主观的“我”,而第二个“我”是客观的“我”。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我"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04,27(2):374-375
本文先对“我”作语义分析.指出“我”的本义足指个体自身,“我”的其它含义皆由此本义引申而来。然后简要指出古代中国人的“我”的观念对当代中国人树立健全的“我”有3点启示:1.先要肯定小我存在的价值,然后再鼓励人们追求大我的价值;2.健全的“我”必足融道德我、理智我和审美我于一体的“我”;3.健全的“我”必是一独立自主的“我”。  相似文献   

15.
姚治华《补特伽罗与阿特曼的译名问题》一文,认为“我”是在不同层次上被使用的:在轮回层次上,指执着的“人我”;在解脱的层次上,指主宰的、自在的“本我”。“无我说”是为破除外道的“我者”而立;“常乐我净”之“我”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我”,则是“无化”、“非化”的“本我”、“妙我”。文章以小见大,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不仅对探讨佛教“无我说”,而且对理解整个佛教思想体系的意蕴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和性格气质的差异,“四冯”诗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冯惟健诗沉雄顿挫、冲逸严整,惟重诗清新俊逸,惟敏诗才气纵横、锋芒时见,惟讷诗典雅俊丽。然而,由于同受庭训,生活经历也部分相似,他们的诗作又呈现出一致性:与七子派“诗必盛唐”的主张不同,“四冯”多写目及身历的山水与农事,流露出与李攀龙等摹拟复古相异的真情。  相似文献   

17.
“吾丧我”之说源自《庄子·齐物论》,因其深刻的哲学意味,为历代治庄者所关注。“丧”是整体上的“减法”状态——从“我”之中剥离出去一部分,“吾”是高于“我”存在的某种理想的人格状态。“丧我”,即消解以“形体之我”为基础、以“精神之我”为核心、以“人物关系之我”为张力碰撞凝合而成的“我”,复归自然之“吾”。通过以“吾丧我”为线索的一系列“互文性图景”的建构,庄子不断深化消解一切“不齐”,表达“复归于道”的寓意。看似文字游戏的“吾丧我”,实则凝聚着庄子对个体生存境遇、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其为“我”摆脱束缚与局限,走向开放的生命提供的途径。在纷争加剧、矛盾凸显、人与他者关系更为紧张的今天,“吾丧我”之说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阴差阳错     
“我是兰兰”。 “你好。”是个……是个男人还是女人的声音?我一下子分辨不出,那声音有些沙哑,象伤风了似的。很柔弱,象是有病。“我,我读怎么称呼您?我可以叫你大姐吗?我今年十六岁”。 是个女孩儿。 “可以”。 “我有件非常非常苦恼的事”。她急切地说。 “嗯”。 “可是……你得答应替我保  相似文献   

19.
“一件小事”与《古兰经》所提倡的博爱大公思想马凤魁《回族研究》1994年第一期发表了一篇敏生光先生的题为《回族穆斯林经济特点与西道堂经济发展模式》的文章,文章中讲述了“一件小事”:“一次,有人拜访敏志道教主,向他提出一个问题:‘在西道堂的所有财产中,...  相似文献   

20.
庄子“吾丧我”的解释历来受到注家关注,在“吾”“丧”“我”三字均有意义之不确定的情况下,以往学者较多关注“吾”“我”的解读,甚至形成了“求吾”和“解我”两条诠释路径。然而,从“吾”“我”入手解释“吾丧我”,是将“丧”的意义一般化,由此带来实践中不能实现的缺陷。本文认为“丧”字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吾”“我”的理解方式。无论是其在短语中的动词词性,以及其在文段中表现出的实践真切性,还是作为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的工夫指点,“丧”字的隐喻较之“吾”“我”更具基础性。可见,“丧”的意义值得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