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区域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不仅蕴藏着巨大的网络资源,而且网络化事业飞速发展。据统计,1999年初的中国网民仅有大约210万,而目前已多达890万;其中85%的网民,年龄在22岁至35岁之间,60%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且50%以上的网民在家中上网,在虚拟世界里获取信息、看书读报、看影视听广播、旅游休闲……专家预测,到2002年,中国上网人数将超过2000万,成为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后跃居世界前列的网络大国;这一日趋庞大的网民队伍,所创造的巨…  相似文献   

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中国网民已达1.03亿人,大学本科以下文化程度的网民占71.1%。青少年网瘾问题日益显著,据中科院心理所对北京市中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学生网络依赖倾向者高达13.65万人,平均每周“泡”在网上的时间约为9小时,假期则超过21小时。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越多。受网络游戏暴力倾向的影响,青少年行凶杀人和自杀的案例在中国不断见诸媒体。日前,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一批适合青少年的健康网络游戏,青少年上网问题再次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崔丽娟  王小晔 《心理科学》2003,26(3):501-503
1 引言根据2001年4月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1],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的上网心理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可以借网络寻求社会支持,宣泄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情绪并“扮演”自己所向往的角色;另一方面,他们也因此而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感(Intcrnctdcpendence),丧失现实感(Perecption0freality),导致“网络性心理障碍”。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国外有专家认为,人们上网的目的只有三种:寻求社会支持、虚拟人格和满足性幻想,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并  相似文献   

5.
媒体扫描     
恩惠 《天风》2010,(9):36-3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称:截至目前,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他指出,中国网民上网方式已从最初拨号上网为主,发展到以宽带和手机上网为主,互联网发展与普及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等内容的电邮或电子贺卡。  相似文献   

6.
发愿     
要不是这眼泪,我怎么也不可能写这封信的。 是痴么?看《佛教文化》竟看得泪如泉涌,有谁会和我一样痴?如果有,是知己。会来找我吗? 究竟看到何处流的泪?是1994年第1期第30页上牧人主持的寄语:“一些人难以理解的佛教,对另一些人却是那么难以割舍。”只这一刹那。  相似文献   

7.
发愿     
要不是这眼泪,我怎么也不可能写这封信的。 是痴么?看《佛教文化》竟看得泪如泉涌,有谁会和我一样痴?如果有,是知己。会来找我吗? 究竟看到何处流的泪?是1994年第1期第30页上牧人主持的寄语:“一些人难以理解的佛教,对另一些人却是那么难以割舍。”只这一刹那,眼泪不  相似文献   

8.
画苑推介     
如大多数“不识时务”之为艺者一样,向前亦为美和自然而感发荧惑,做着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傻事”,且津津执执,乐此不疲,业力缘分故,即然尘俗中无力达到心如古进、波澜不起、兀兀如痴,与幼婴孩儿无异之境界,那么爱山乐水,溺身心于自然中,涤濯魂灵,以提升生命质量,也是最佳一途。当然亦可坐拥书城,一劳永逸地生活在缥缃万卷的氛围中,安闲自适,“管他春夏与秋冬”,此中乐趣,深不可测,惟心最知。画苑推介  相似文献   

9.
题记:不管你接受与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于不少网友而言,迪斯科舞厅和单身酒吧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网恋,正在成为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世界性话题。据新浪网的调查显示,有43.5%的网民坦言有过网恋的经历。如果网上调查的结果可信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在我国曾有450—500万网民在网上寻觅过自己的虚拟爱情。然而,网恋真的都是鲜花和欢笑吗?网恋频酿悲剧由网恋引发的人间悲剧举不胜举。据报载,四川省内江市的3个年轻“网虫”曾科、陈小月、李刚,在网上聊天时结识了本市一位网名叫“谁都不爱”的女子朱某,其后曾科与朱某聊得火热,成为网上恋人。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研究使用自编大学生上网成瘾诊断问卷、自编上网行为和态度问卷以及三个人格量表,对上海市6所高校370名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上网成瘾的大学生在上网的行为和态度上明显不同于非成瘾的大学生,他们表现出高开放性、社交性、胜任能力和匿名性,并且更认可网络交流的便利性。(2)上网成瘾的大学生比非成瘾的大学生明显表现出孤独、抑郁和焦虑的人格特质。(3)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交性”、“交流便利”、“焦虑量表分数”、“开放性”、“胜任能力”对大学生陷人网络的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86年的一份调查材料表明:“在所调查的学生中,除去10.64%的人因种种原因尚未考虑这一问题外,89.36%的大学生都曾积极考虑或正在考虑这一问题。许多人表现出明显的紧迫感。谈恋爱、找对象已成为大学生活动  相似文献   

12.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机械设备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实践以来,“人一机”模型(即人机系统)就一直存在着。长期以来,这种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的联系是单方向的,即要么是人适应机器的操作程序,要么改善机器的操作程序来适应人在操作上的需要。然而,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到上个世纪中后期,特别是后期,以计算机和电信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的出现和普及,这种人与机器的单向性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网使人们有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和形式。上网这种“人一机”形式改变了以往那种“人一机”模型的单向性,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机互动模型,即双向性的对话形式。说它是一种“对话”模型,是因为人们可以在网上工作、学习、沟通、娱乐和交谈等,宛如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谈话一般。笔者正是试图从上网这种人机互动性入手,从科技史的发展背景下分析网上生活的本质——“人一机对话”模型(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新的视角和观点),分析“人一机对话”模型中“对话”的实质,以及进一步阐述这种“人一机对话”模型中的知觉系统和虚拟现实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画苑推介     
赵向前1979年出生,陕西周至人。《艺术·品位》主编,职业画家。如大多数“下识时务”之为艺者一样,向前亦为美和自然而感发荧惑,做着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傻事”,且津津执执,乐此不疲,业力缘分故,即然尘俗中无力达到心如古进、波澜不起,兀兀如痴,与幼婴孩儿无异之境界,那么爱山乐水,溺身心于自然中,涤濯魂灵,以提升生命质量,也是最佳一途。当然亦可坐拥书城,一劳永逸地生活在缥缃万卷的氛围中,安闲自适,“管他春夏与秋冬”,此中乐趣,深不可测,惟心最知。画苑推介@强俣~~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民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校网民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高校里展开调查。结果:大学生网民跟全国常模比较,大学生网民在SCL-90各项因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在躯体化因子仅表现为有差异,而其他各项差异性比较显;男、女大学生网民在躯体化、恐怖症方面存在显差别;城乡网民仅在躯体化因子存在差异其他各项因子差异不显;上网频率高的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其它与频率低的相比有着更高的分值。  相似文献   

15.
醉与痴     
正这世上多的是醉与痴的人。刘伶醉于酒,黛玉痴于花。徐霞客醉于山水,顾恺之痴于丹青。汪士慎醉于茶,曹雪芹痴于梦。王子猷醉于青青翠竹,钟繇痴于蜿蜒笔墨。专心地沉浸在一份对某样事物专注的爱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古往今来,多少人在"醉"与"痴"间寻得独有的快乐,每一段都堪称佳话。"醉"和"痴"不言而明,暗示着专注与持久,还有一块单纯而明净的心灵背景。这样迷恋的瞬间将人生变成一串串接连不断的赏心乐事,将快乐加倍。  相似文献   

16.
零点调查的研究人员在近日的一项调查中指出,根据受访者对于当前生活的感受发现:生活感受不同的群体在对心理医生类型细分及心理治疗的参与意向上存在差异,而以源自工作压力的心理紧张对于心理诊疗需求的促进最为明显。 忙碌奔波型(占受访者的35%)。以在民营、三资单位从事管理与专业研究工作的男性居多,他们的生活感受较多表现为“急躁”、“苦恼”、“忧郁”,较少表现为“无聊”、“幸福”、“快乐”。他们中80.2%的人认为心理医生是阅历丰富者,只有少数人认为心理医生是故弄玄虚者(15.1%)和不学无术者(4.8%)。对心理医生的高认同度,使得35.7%的人  相似文献   

17.
<正>不久前,关于初中语文课本内选自《孟子·告子下》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于斯人也”,引发了网络上众多曾经的“初中生”的广泛争议。尽管占绝对多数的全国通用教材从客观上证明了大多数人当年看到的应当是“是人也”,但据凤凰网发起的一项调查,认定是“斯人也”的人数占到惊人的94%。有趣的是,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网友非常自信地表示自己不可能出错。  相似文献   

18.
网络连接你我,网吧无处不在。要问全国目前有多少网吧,谁也说不出个准数。据去年专项整治“网吧”行动的战果估计,至少也在8万家以上。仅据重庆市2002年底的统计,该市经许可经营的电脑网吧就有1600余家,规模最小的按规定有20台以上的电脑,规模大的可达100-200台。另外还有约千余家无证经营的地下电脑屋。全国的网民主要是通过网吧上网,人数据保守估计也不下4000万人,绝对数仅次于美国。  相似文献   

19.
张朝发 《法音》2003,(6):39-40
上网多了,忽生感悟:人生如网。大千世界中,人的一生恰如一个网址,互联起来,便成万千风采的人生网络世界,有伟人明星的,也有贩夫走卒的。你可以点看人家的,人家也可以点看你的。当岁月流逝走近“彼岸”之际,生命已留下无数的网页。细加品味,充满亲情,溢满友情;几多艰辛,几许喜悦,还有几分无奈。有的网页早已被记忆清除,无法显示。有的却定格于镁光灯闪亮的那个瞬间,被记忆永久珍藏。当年近不惑之际,我时常情不自禁在闲逸中光顾记忆网吧,翻翻自己过时的网页,掠一眼自己前行的背影。不经意间我竟发现,与云峰法师的初次见面,早己成为永久珍藏的…  相似文献   

20.
俞伟忠 《天风》2017,(6):14-15
<正>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但给现实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也使商品交易变得更加便捷,上网、网购已成为大家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内,对能否做生意、能否在朋友圈做买卖,一直争议不断。有人认为主内弟兄姊妹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把自己经营的生意向教内弟兄姊妹推广,既可以给弟兄姊妹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