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一句千古绝唱。它成为后人忠于祖国、取义成仁、视死如归的座右铭。据《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文天祥》记载,文天祥被俘后,当面对元世祖忽必烈有“求才南官”之意时,也并非没有出现过“生还”机会和产生过“求生”的想法,只不过他的想法因与其他南宋降元官吏的想法不同,而不能得到当时投降派的支持才最终没能实现罢了。请看下面这段《宋史》中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澳门佛教组织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本世纪初叶。1918年张玉涛居士(观本法师)仿效当时内地的居士林、讲习会等学佛组织,在澳门创立佛声社,招集佛教信众学习佛法,提倡素食。1934年,已于三年前(1931年)正式出家为僧的观本法师曾于无量寿功德林组织佛学院。民国时期活跃于澳门的佛教组织有澳门佛教解行学社,又名澳门佛教密严精社。抗战期间,有皈依吕祖的罗浮白鹤观弟子李劲唐(法号若虚;他又皈依西藏多杰觉扰拔师,勤修密法),将其所创的广州梅花村梅花精舍移至澳门大三巴,崇祀圣神、太上道祖、观世音和三宝,修持无极气功,行道密双修之法…  相似文献   

3.
(澳门讯)澳门教区的教友协进会经过多时的筹备,创办一份《澳门观察报》半月刊,定於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出版,其目的是以不同角度来观察本地社会,为澳门市民多提供一个管道去沟通和表达,事实上,真确的讯息可以帮助人们作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王作安 《法音》2012,(5):58
(2012年4月30日)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来宾:今天,佛顶骨舍利圆满完成在香港的供奉瞻礼,转场来到澳门供奉。我们在此隆重举行"佛顶骨舍利莅澳供奉安奉祈福法会",这是澳门佛教界乃至全澳门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历史上,文天祥绝对是一位顶级的民族英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再加上一首《过零丁洋》,就像岳飞有《满江红》、诸葛亮有《出师表》一样,更让他的形象光芒万丈。不过,现在我要说的是他的一位朋友——张千载。张千载跟文天祥是同乡好友,从小在一起读书,被老师视为"双璧"。可惜张千载的运气不是很好,当文天祥高中状元、飞黄腾达甚至官至宰相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小举人,郁郁不得志。文天祥知道他的才学,就想  相似文献   

6.
4月18日至21日,由叶圣陶研究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文化交流协会(澳门)合办的首届文明对话暨论坛在澳门举行.  相似文献   

7.
天主教对于澳门来说,意义非同寻常。自1623年葡萄牙人向澳门派驻总督以后,天主教在澳门实际上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最近一百多年来,天主教为澳葡当局所尊崇,一直得到特别的扶持,因而更增强了其在澳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暂别殊方物色新,短衣长帔称文身。相逢十字街头客,尽是三巴寺里人。箬叶编成夸华盖,槛舆乘出比朱轮。年来吾道荒凉甚,翻羡侏离礼拜频。”这是三百年前著名晚明遗民僧人迹跚和尚来澳门时亲眼所见的当时澳门天主教兴盛之景象。自葡萄牙人来到澳门后,天主教也就随之传入澳门,16世纪中叶就建立了圣安东尼教堂(花王堂)、…  相似文献   

8.
冯鹤 《中国道教》2008,(3):62-62
4月18日至21日,由叶圣陶研究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文化交流协会(澳门)合办的首届文明对话暨论坛在澳门举行。来自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专家学者和佛教界、道教界人士等共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主题为"中华文明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主教》2005,(2):50-50
(澳门讯)澳门教区圣安妮仁爱女修会于2004年12月26日(圣家节)下午2时整,在圣母圣诞主教座堂隆重庆祝创会200周年纪念。感恩弥撒圣祭由澳门教区黎鸿升主教主祭,并有22位教区及修会神父参与共祭。参礼的信友人数众多,充满一片喜气洋溢的气氛。圣祭礼仪经文中、英文并用。歌咏团则带领信众分别咏唱中、英、拉丁文和普通话的歌曲,齐声赞颂上主。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5,(1)
<正>基督教全国两会接待澳门基督教联会代表团一行本刊讯(记者房羸报道):中国基督教两会主席傅先伟长老、会长高峰牧师于2014年12月12日下午,接待澳门基督教联会代表团一行25人来访。这是澳门第一次组织比较大的团队访问内地教会,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座谈。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36名澳门中学生为被试,探讨澳门中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与学业倦怠的关系。结果发现,(1)澳门中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对学业倦怠有负向影响作用。(2)生活满意度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业倦怠间起调节作用:高生活满意度的个体,核心自我评价越高,学业倦怠程度越低;低生活满意度个体,无论核心自我评价的高低,学业倦怠程度都较高。  相似文献   

12.
澳门虽然没有出台具体的有关民间信仰管理的制度或条例,但将民间信仰及其庙宇作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管理,受到《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保护,突出民间信仰及其庙宇的文化属性,从而将民间信仰的宗教色彩大大降低。澳门民间信仰盛行,民间信仰庙宇大约有49座,广泛分布在澳门三大区域,且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澳门半岛分布有31座,路环和氹仔岛分别有9座,虽然数量不多,但相较于澳门的面积,澳门民间信仰庙宇的密度还是很密集的。  相似文献   

13.
徐晓鸿 《天风》2010,(6):56-57
<正>吴历虽然自幼受洗,却直到44岁以后,随着与西方传教士往来渐多,信仰方始日益坚定,他取教名西满沙勿略(SimonXaverius)。最早与他交往的传教士是鲁日满(Francois de Rougemont,1624-1676),康熙二十年(1681),年届五十的吴历欲随传教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至欧洲,已至澳门,因故未能成行,遂留在澳门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7,(2)
<正>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民族英雄。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宁死不降。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即今北京市宣武门外菜市口,一般认为在今北京市东城  相似文献   

15.
毕方济神父(1582-1649),意大利籍耶稣会士。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抵澳门,三年后至北京,后又去上海嘉定,淮安等地传教。1640年(明崇桢十三年),奉派到无锡传教。这时无锡已有数十户渔民教友,他在三里桥沿河购地三亩,建造平房九间,作为教友集会和神父过往住宿之用。毕方济神父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在本国就学习过很多科学知识,特别是对矿物学、矿产经济学和兵器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对外贸易知识有很深的造诣。我国在明朝末年,国势衰败,异族入侵,这使明朝廷想起在澳门、内陆的西洋人,于是便遣使赴澳门搬兵,求购军械,并向在澳门、内陆的传教士征…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在近代第一位来到中国的传道者乃是马礼逊牧师(Robert Morrison),他属英国伦敦传道会(LondonMissionary Society),1807年9月4日抵澳门,开始他在华的传教生涯。1813年7月4日其助手米怜(Willam Milne)抵澳。马礼逊于1814年7月16日在澳门为第一位中国新教基督徒蔡高施洗(蔡高乃是马礼逊牧师的华人助手  相似文献   

17.
曾慥     
(生卒年不详) 北宋末南宋初道教学者。字端伯,号至游子。晋江(今属福建)人。官至尚书郎,直宝文阁。见《道枢》。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9,(12)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简称《大慧宗门武库》、《大慧武库》、《武库》等。临济宗杨岐派名僧大慧宗杲(赐谥“普觉”)的参学弟子道谦编。南宋绍兴十年(1140)初成,淳熙十三年(1186)重编。收入《续藏经》第一四二册。有关此书的由来,南宋禅僧晓莹在致径山宗演的《云卧庵主书》中,有一节十分详细的记叙:  相似文献   

19.
萧成 《福建宗教》2000,(5):37-38
澳门,这座在20世纪落日的余辉中从葡萄牙人手中回归祖国怀抱的城市,从其开埠至今400年来,笼罩在它上面的始终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梵蒂冈”或“东方蒙地卡罗”的面纱。人们对澳门的印象只有一个字:谜。今天,徐晓望、陈衍德两位先生著述的(澳门妈祖文化研究)一书的问世,终于为我们掀开了这个“谜。的一角。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利用“拜物教”进行迷信活动,骗取钱财,例子不少。 南宋时期。广东路管辖下的潮州(今广东潮阳)有一座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