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力理论进行评述.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性及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华俭  陈权 《心理科学》2000,23(3):363-365
1 引言心理旋转作为人类空间认知的一种基本操作、空间能力的一个基本方面,与其它基本空间能力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对个体的某些方面的成长及未来成就有较好的预测效度.国外学者对此已作过许多研究,但就国内而言,此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试图对心理旋转能力的发展性及其与智力的相关作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镶嵌图形测验)和字母的心理旋转实验对79名18-24岁的大学生进行了认知方式与心理旋转的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像的字母,采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不同;(2)不同性别、不同学科的学生心理旋转有差异,心理旋转与记忆表象有关,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3)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在旋转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场独立性的学生心理旋转的能力优于场依存性的学生;(4)认知方式与心理旋转效率具有显著相关,从生理机制看,认知方式与心理旋转有共同之处,都与大脑功能的一侧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鞠成婷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13,36(2):463-468
空间能力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一直是空间能力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测验也多种多样。二维空间能力测验主要包括标准心理旋转测验及其多种变式;三维空间能力测验则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针对动态空间定位与位置学习等空间能力开发出的新型测验。这些测验主要用于探讨空间能力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本文在介绍测验的同时总结了空间能力个体差异研究的结果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自闭症儿童的中心信息整合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桑标  任真  邓赐平 《心理科学》2006,29(1):52-56
研究用积木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测量中心信息整合,用5个信念任务测量心理理论能力,比较了12名自闭症儿童和同等言语能力的28名正常儿童的表现,并分析了心理理论和中心信息整合的相关。结果表明:(1)中心信息整合的测量指标积木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成绩保持中高度相关;(2)自闭症儿童中心信息整合显著弱于正常儿童;(3)心理理论和中心信息整合成绩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5.
周林  施建农 《心理科学》1993,16(2):120-121
导言自1988年起,在大众汽车公司基金会赞助下,中科院心理所与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联合进行了一项中·德双方关于超智儿童技术创造能力的跨文化心理研究。这一合作研究的目的是:1.探讨不同文化中“技术创造力”因子结构的异同;2.从一般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角度考察如何预期不同文化下技术创造力成就;3.分析总结技术创造力的文化背景差异是怎样的。这一为期三年的追踪研究要采用双边一致的测验材料,故我们合作研究的结果之一是引进德方编制的技术创造能力测验。本文对该测验进行介绍。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创造力的表现受非认知因素影响,涉及多种行为表现范畴。某位受试的创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洪玉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5,28(2):269-271
以51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的《空间认知能力倾向成套测验》,考察了中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在中学生被试的空间认知能力结构中,主要包括图形分解/组合能力、数学关系形象化表达能力、心理旋转能力、空间意识能力、空间定向能力、图形特征记忆能力和图形特征抽象/概括能力等成分;(2)在初中生与高中生的空间认知能力结构中,大部分成分是相同的,但这些成分在各自结构中的重要性程度却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限定问题测验”(The Defining Issues Test,以下简称DIT测验)是品德研究领域中迄今为止的唯一客观计分测验.它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莱斯特(J.R.Rest)及其同事于一九七三年编制而成的一种测量道德判断水平的测验.到七十年代末,这个测验至少已施测于四个国家的几千名被试,但在我国心理学界,它至今还很少为人所知.因此,对“限定问题测验”进行介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傅根跃 《心理科学》1999,22(5):465-466
1引言自从192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古德纳夫(F.Goodenough)首创画人智力测验以来,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验,由于其简便、科学而实用,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广泛应用。几十年来,画人测验进行了多次修订。然而国内关于画人测验的修订和应用无论从标准化程度还是从常模制定的时间和范围等方面看,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我们于1995年承接浙江省教委科研项目“画人智力测验的标准化研究”.试图在前人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画人测验进行研究,重新加以标准化,从而使画人测验的客观性、科学性、实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2(时间:前测/后测)×2(分组:实验组/控制组)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考察心理旋转游戏训练对5~6岁儿童空间及数学能力的影响。基于心理旋转的可塑性以及空间能力与数学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设计心理旋转干预方案,将36名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为期8周共24次的干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能力与数学能力之间显著正相关;(2)心理旋转游戏有效地提高了5~6岁儿童的空间能力和数学能力,该训练方案具有良好的即时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与心理表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数学能力和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假设是数学成绩好的儿童心理表征能力也强。参加实验的被试是64名在校的小学5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是11─12岁,男女各半。数学测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需要直接空间表象操作的题目,另一部分是需要逻辑推理和图式知识进行计算的应用题。心理表征能力用的是两项空间表象操作测验:Form Board Test(FT)和Surface Development Test(ST).结果表明儿童的数学测验成绩和空间表征能力呈正相关,数学测验成绩得分高的儿童空间表征测验的得分也高,说明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与空间表象操作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徐凡 《心理学报》1989,22(1):70-77
本实验分别从运动、照片和“地图”方面对4岁、5岁和6岁儿童在真实空间中的心理旋转及对参照信息的使用等空间表征的发展作了初步考察,结果发现,(1)运动部分客体定位最容易,“地图”部分其次,照片部分最难,(2)心理旋转能力在不同的实验方式下有不同的表现;(3)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反应也是相对的,并不一律依存于儿童的年龄,还与客观标记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4-5年级学生的空间表征与几何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徐凡  施建农 《心理学报》1992,25(1):22-29
本研究是“学生空间能力和几何能力关系”研究的一部分,以小学4、5年级学生为被试(共117人),以空问表征能力测验和几何能力测验为测验工具,初步探讨了学生空间表征与几何能力的关系。对数据结果的分析表明:①就总成绩而言,五年级学生的空间表在成绩明显高于四年级学生的成绩,但并不是空间表征的所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②就空间测验的总成绩而言,无论是四、五年级分别考察还是总起来考察,空间成绩与几何成绩之间的相关显著,但就各个分项而言,并不是空间测验的各项都与几何测验成绩有显著相关;学生的几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回归方程:Y_i=0.5736X_i+0.7635加以预测。  相似文献   

13.
王鹏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8,31(3):602-605
心理旋转与物理旋转是人类所具有的两种动力转换能力,物理操作与心理加工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空间认知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采用2×4混合实验设计,通过控制旋转轴和旋转角度,对基于不同物理旋转经验的水平面和冠状面自我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物理旋转的有限性是影响自我旋转的重要因素,水平面自我旋转易于冠状面自我旋转.  相似文献   

14.
旋转任务中3~5岁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探讨3~5岁儿童在对空间物体位置进行编码时,能否有效采用心理旋转策略或根据物体"位置关系"来判断物体方位。实验采用3×4混合设计,在旋转条件下研究上述问题。结果表明:(1)在策略方面,儿童对心理旋转的使用要显著优于利用位置关系进行判断;(2)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旋转的能力不断提高,5岁时进步尤其明显;(3)3~5岁儿童均不能自动利用位置关系对物体位置进行编码,但5岁儿童经提示后可采用此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小学中开始学习LOGO程序设计的150名儿童为被试,以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自行编制的元认知测验为测验工具,初步探讨了儿童学习LOGO程序设计与发展认知能力特别是元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学习了一年的LOGO程序设计后,在其一般智力的发展上不能表现出显着提高;(2)儿童经过为期一年的LOGO程序设计教学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计划和监控能力,即程序设计学习有利于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发展;(3)关于元认知测验的构成问题,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张厚粲  余嘉元 《心理科学》2012,35(3):514-521
有关心理测量的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但西方科学的心理测验理论与方法是20世纪初自西方传人中国的。30年的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道路艰辛曲折,文章分三个阶段对之作了回顾。一、最早是1915年外国学者为比较中美儿童的智力差异对广州500名小学生进行测试。同一时期,我国学者也开始自己编制测验,"小学生毛笔书法量表"是最早的标准化教育测验。廖世承和陈鹤琴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开设测验课程,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正式介绍科学的心理测验。与美国专家合作编制多种测验,1923年与美国专家合作对全国小学生进行测试,得出了三至八年级学童的年龄与班级常模,引起了教育界的注意。艾伟从1925年起致力编制中小学不同年级和学科的测验以及能力测验,还与张耀翔编制了识字测验与阅读测验等,对我国教育测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测验学会"1931成立。并创办会刊《测验》有效地推动了当时测验研究的开展.1937年"七七"事变后,工作继续进行和扩展,但受战争的影响,发展上减慢了速度。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心理测验被视为禁区,认为它违心,反动,没有人敢于问津。文化大革命中,心理学被打成伪科学,心理测验更是全盘否定了。三.文革以后,心理学恢复。而心理测验面对着既缺人力又少资料的困难。林传鼎等三位教授于1980年春举办了第一个全国性心理测验培训班,是心理测验再生的标志。此后各高等院校逐步开设心理测量学课程。通过引进各种心理测量理论,修订外国测验和逐步向自编我国测验发展,几年中取得了良好效果。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下属的‘心理测量分会’成立,1990年加入国际测验委员会(ITC)成为它的一个国家会员。1991年在南京举办了国内第一个心理测验国际性学术会议,又与台湾学者交流,建立起隔年一次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术研讨会的协议。这些都对中国心理测验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80年代后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心理测验逐渐渗入医学、教育、企业、和组织人事部门等多种应用领域,扩大了对社会的影响。教育是其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从高考开始向各种考试、应用领域广泛扩展,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心理咨询领域,心理测验发展迅速日益兴旺。社会各界从多方面加深了对心理测量的认同,使它变成为一个相当热门的应用科学了。最后,文章从测验的数量、质量,数据处理的方法技术,测验者素质提高和法律完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对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心理测验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测验编制与测验资料的计量分析(含概念模型的确定与论证)这两大方面。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热衷于对前者的研究与重视,对后者则有所忽视。其实,这两大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偏废的。概括、宏观地看,前者是心理测验编制学的研究对象,后者则成为心理测验计量学的研究领域。本文就是试图在这样一种宏观构架下,探讨并明确心理测验计量学的特定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简要回顾心  相似文献   

18.
对三维心理旋转操作任务特性的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蔡华俭  杨治良 《心理科学》1998,21(2):153-158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对心理旋转的研究主要是以反应时范式为基础。本研究试图突破反应时范式,把心理测量学和实验的方法相结合,以现代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的项目参数(如项目难度、区分度、猜测参数)为指标,对心理旋转测验中,操作任务的若干特性对测验项目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以Shepard三维旋转材料编制的心理旋转测验、测验材料的复杂程度,标准图形和匹配图形的角度差,以及匹配图形的编排位置等对测验项目的诸特性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涂冬波  蔡艳  戴海琦  丁树良 《心理学报》2011,43(11):1329-1340
本研究介绍并引进了现代测量理论中的前沿技术——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 采用MCMC算法实现了其参数估计; 并将MIRT应用于瑞文高级推理测验, 以探讨MIRT在心理测验中的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本研究自主编制的MIRT参数估计程序基本可行, 其估计的精度与国外研究结论相当甚至更好。(2)在测验维度和样本容量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下(2×3), 随着被试和题目样本容量的增加, MIRT参数估计的精度越高且估计的稳定性越强; 但随着测验维度的增加, MIRT参数估计精度和稳定性均随之降低。(3)MIRT对心理测验的分析比UIRT能提供更为精确和细致的信息。它对心理测验的编制、开发及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值得引进及借鉴。  相似文献   

20.
信号检测论范式下的心理旋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华俭  李鹃 《心理科学》2002,25(4):479-480
R.shepard等认为心理旋转操作是基于类比表征,但也有研究者(Anderson,1978;Pylyshyn,1979)认为,心理旋转不是基于类比表征,而是命题表征。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空间能力主要受右半球控制,但在对心理旋转的半球单侧化的研究中(Ornstein,Johnstone,Herron及Swencionis等,1980),人们发现,对复杂物体或图形的心理旋转是按类比过程说者所描述的那样以整体方式进行,至少这种任务的完成包括多系列的方面,要求左半球的某些专业化的系列技巧。不同的研究之所以得到如此不同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几乎所有相关研究都是基于R.shepard和他的同事开创的反应时范式。这些以反应时为指标的研究一般都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快,这使得被试倾向于采取较为“保险”的“类比”策略,而不轻易采用命题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