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老情     
记忆里的老家,大山耸人云端,河水湍出雪色飞沫,竹荫和老树绿得流油,堆状的家居围绿里有斑鸠坐啼,有小燕雀轻唱,有马斑鸠的诉语——  相似文献   

2.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是说,感人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文章之动人心魄的力量,也首先在于它蕴含的感情。古人谈到感情对写文章的重要性时曾有过不少论述,他们视情为文章的主干.梁代文论家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作者观察生活需要感情,构思作品需要感情。感情的冲动,推动着写作的进行.写文章要把丰富的感情注入文章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3.
老与不老     
小时候、年轻时候自然总是看年岁大的人“老”。知道他们是大人、长辈,嘴上讲的是“他们中老年……”,耳中听的是“你们年轻人……”。然而,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竟不知怎么却常常在说“你们年轻人……”,而耳边传来的也是“他们中老年……”了。赶忙去照镜子,“鬓已星星也”。前额秃了,几根细发无论怎么梳也已是“青山遮不住”。眼角虽有眼镜边挡着,但只要一笑,深深的纹理便成了横断山脉。  相似文献   

4.
爱情不老     
抗战时期,有一个年轻人在长途跋涉过程中,走烂了脚底,由于感染,他得了脚疮。在医院里,给他换药的护士是一位长得十分端庄、秀丽可人的姑娘,年轻人不知不觉爱上了她。他想方设法寻找种种借口到医院去,唯一的要求就是去看看那个美丽的姑娘。可是,当他鼓起  相似文献   

5.
情不附物     
明海 《佛教文化》2018,(4):61-63
作为汉传佛教的信徒,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福报,什么福报呢?我们能够通过汉字记录,直接聆听中国古代高僧大德的开示。我们知道,佛教渊源于印度,后来才传到中国,传到中国以后,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无数高僧大德的学习、身体力行、实修实证,使佛教和中国的国情、中国的语言文字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总也不老     
从前从前有一位禅师每次听到钟声响总是捂着心哀痛地叫着新来的弟子都会问道:"师父你怎么了?"老禅师说:"那钟声每天每天打得我的心好痛!"眼泪总也不老,不管是几岁,面对生离死别,它晶莹得就像最初的那一滴泪。  相似文献   

7.
楼宇烈 《佛教文化》2000,(Z1):17-17
我与朴老接触和见面的机会并不多 ,但我与朴老的因缘却有多重。由于我是从事佛学研究的 ,朴老的名字当然早就耳熟 ,他老人家的文章、诗词、书法也是早就拜读过了的 ,但我第一次拜见朴老则是在文革结束以后。大概是七十年代末 ,为配合朴老出国访问 ,文物出版社接受了出版《房山云居寺石经》一书的任务。为了保证此书的质量 ,文物出版社要我帮助修改一下“前言”。为此当时文物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俞筱尧同志特意带我去朴老家拜见朴老 ,这是我第一次与朴老见面 ,作为后辈 ,心中甚是忐忑。然而见面后谈了一会儿 ,我的紧张不安就被朴老那亲切慈祥…  相似文献   

8.
草木有情     
正乡下老伯有一个小院子,院内一年四季草木招展,鲜花簇拥。紫薇不紧不慢地开着,胭脂色的花瓣,摇曳多姿;凌霄爬满墙壁,撑开橙红色的喇叭,蓬蓬勃勃;茉莉花也开了,静悄悄地绽放着,使人想起那些棉麻素裙的女子,清雅洁净……每次回乡下,我都要到老伯的院子里坐坐,身在花团锦簇间,心也被染得明媚。读晋人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在他的笔下,那些平凡的草木,可食,可药,也可寄情与赏玩。记得小时候,物质条件贫  相似文献   

9.
万物有情     
正巷口的裁缝店里,老裁缝坐在白色的缝纫机前缝制衣物。缝纫机嗒嗒响,银亮的尖细缝衣针随着缝纫机的转动迅速往前跑。老裁缝手按着布料,和缝纫机配合得完美无瑕。老裁缝不急不缓,神态安然,一边忙他手中的活,一边和顾客闲聊家常。我们几个顾客看那针尖儿在布料上唰唰飞过,暗暗心惊,不禁议论起来,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就熟练的吧,慢一点,或稍微一分神,那针尖就会跑到了手上。老裁缝哈哈笑,他已经完成了手中的活,又是个健谈的人,  相似文献   

10.
说起最后晚餐的意义谁都知道,不就是建立圣体圣血圣事吗。可是你知道吗,耶稣是在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建立的圣体圣血圣事?有谁为证?她的内涵是什么?你可能就略知一二了。第一个问题是何时举  相似文献   

11.
1942年8月的陪都重庆,天热得很,坐着就出汗。一个月来,抗战形势有所好转,已分化了的三姐妹感情有所加深及理解。这一点,善于察言观色的宋美龄已经看到了。尤其是二姐的言语,不像先前那样生硬使她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相似文献   

12.
最近偶然看到一篇短文,题目是《我不老》,说的是有关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文章说:“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不应停留于自己身上,而应该回归到小孩子身上,有着像小孩子一样的心态和情趣,这对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3.
正很多年前,老河狸便在近水处筑起了一个既牢固又安全的巢穴,他在这里生活得一直很惬意。一天,年轻的鼹鼠跑过来提醒老河狸说:"你住的地方眼下很危险,得赶快搬家。""难道附近有新来的野兽?或者周围有贪婪的猎人?还是因为近期连日暴雨,河水要马上暴涨?"老河狸满不在乎地说,"即使是马上就面对这些危险,我也一点都不害怕!""哎呀,不是,都不是!是不远处的火山就要爆发了!"  相似文献   

14.
一片当年的新树.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虽已进入初冬,却很难见到一丝枯色。那团团的浓绿不逊于盛夏。严严地将枝丫包裹着,每一片叶都把绿尽情地宣泄,似乎要与这寒冷斗争,自己柔软的身躯尽量地坚硬起来,对抗着冷雾晨霜。树枝虽不粗壮,但也坚硬挺拔。通身流动着绿的热血,和树叶一样,把阳光也染绿了。周围那高大粗壮而又布满沧桑的老树,秋风一起,就纷纷收起绿装,准备融入到单调的寒冬了。  相似文献   

15.
草木亦有情     
牵牛花爱攀高枝,喜欢阳光,每天清晨,总是急匆匆地爬上篱笆,绽开粉红的花朵,像一张张粉嘟嘟的小嘴,在向着东方呼唤。是呼唤朝霞,还是呼唤旭日,抑或是在向早起晨练的老人点头问安?在植物界,小小牵牛,可是最懂得珍惜阳光的勤奋者。与牵牛比肩,特爱追逐阳光的是葵花。"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  相似文献   

16.
草木亦有情     
牵牛花爱攀高枝,喜欢阳光,每天清晨,总是急匆匆地爬上篱笆,绽开粉红的花朵,像一张张粉嘟嘟的小嘴,在向着东方呼唤。是呼唤朝霞,还是呼唤旭日,抑或是在向早起晨练的老人点头问安?在植物界,小小牵牛,可是最懂得珍惜阳光的勤奋者。与牵牛比肩,特爱追逐阳光的是葵花。  相似文献   

17.
刀述仁 《法音》2001,(6):1-3
前不久我和中韩日三国佛教界人士到赵朴老家乡──安徽省太湖县以植树造林的形式纪念他老人家逝世一周年。在赵朴老故宅附近的寺前镇“赵朴初生平陈列室”里,我看到一盘正在放映的录像,那上面记录着1990年9月底、10月初赵朴老重返故里的情景。当我看到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映现在屏幕上时,热泪便不由顺颊而落。我担心控制不住情感而失态,便离席退出播映室。这件事使我想起了1990年12月(朴老回故里的两个月后)赵朴老到云南时的一幕幕情景。赵朴老在云南的活动,我也请电视台录a了相。虽然我怕引起伤感而不敢播放,但往事却历历在目,难以…  相似文献   

18.
翻开册页,循着那位满脸胡须智者冷冷的目光,我们就穿越了时光遂道,500年前的一坐修道院在桑树中显露着它不同寻常的身姿。红色的墙砖在翠绿的树叶中看上去年轻而鲜艳,往里走,便是大食堂了,一间朴素的长条形的厅堂,墙壁雪白,静静地散发着菜肴的气味,墙边一张小饭桌是院长的,前面两排狭长的桌子则是众修土的。另一端,十几个人正在一边吃饭,一边争论着什么。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它以逼真的透视延续了厅堂的空间,永恒地上演着那出惊心动魄的宗教戏剧二幕。“不必太久的,——你跟我来。”这是20世纪美国田园诗人…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0月27日,第四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佛教与环保”。本刊选编了中、韩、日三国佛教界首席代表在会议上所作的基调发盲,以飨读音。  相似文献   

20.
主持本栏目之初,我就想引用佛在尸舍婆林中对弟子说的一段话,当时查阅经书遍寻无着,惟恐记忆有误遂罢此念。去年《法音》杂志登了净因法师的文章,其中正好有这一段,今天转引过来,希望引起本栏读者的思考。“有一次,佛陀在桥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时,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同样,我所知道的法如同尸舍婆林中的叶子,而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如同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很多呢!而我为什么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涅槃。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原因。’”世上的法多如大地土、林中叶,而到用时往往只需爪中一粒,林中一叶。关键在于应机、方便、实行。佛说法四十九年,目的在于度众生,使之证涅槃,因此佛所说的法有时只是一句,但若施行便需终生以致。而如能坚持施行则自能证得菩提,这便是我们摘取菩提一叶与同道共修的用意。今天我们选取《本生心地观经》中的一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八个字将是有心向善的人终生为之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