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引言Ebbinghaus用无意义音节作材料对遗忘进程的研究及根据其结果绘成的遗忘曲线.作为在成人身上对无意义材料遗忘进程的经典研究,无疑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多年来,许多国内出版的师范类本科、专科和中师心理学教材,仅根据Ebbinghaus在特定条件下的实验结果绘成的遗忘曲线,即得出所谓的“遗忘规律”,并推广应用于对各个阶段儿童的复习指导,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研究:(1)Ebbinghaus遗忘曲线所反映的是遗忘规律,还遗忘进程规律,抑或仅仅是成人对无意义材料的遗忘进程规律?(2)用无意义材料在成人身上的实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正>"宅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只要是你用过什么单词记忆软件之类的,一定会听到他的名字。那个著名的遗忘曲线就是他搞出来的,就是遗忘先快后慢,记东西要及时复习,过度学习……他创立了记忆研究的实验室范式,统治了心理学近百年,与对冯特颇有微词不同,詹姆斯称艾宾浩斯为德国"最优秀的人"之一。【宅男研究】从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来看,它可以说是典型的理科宅男研究了。自己设计,自己找材料,以自己为被试,最后自己出报告,设计了一系列现实中毫无意义的音节,如zog,xot,每天反  相似文献   

3.
动作操作遗忘进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题与任务自从赫尔曼·艾宾浩斯把遗忘作为时间的函数来测量,从而得出著名的“遗忘曲线”之后,不少学者反复以数量方面对遗忘进程进行研究。结果,无论用作研究的学习材料是无意义的音节,还是有意义的单字和诗句,又无论所采用的方法是节省法、再认法,还是回忆法,都是得出和艾宾浩斯曲线的一般形状相符合的曲线。也就是说,对于各种不同学习材料,遗忘进程的一般趋势是一致的,虽然在遗忘的其他方面各有差异。国外学者对一领域的实验研究进行广泛审查之后,颇为肯定地说:“可以断言,在广泛的情况下,保持的进程可以用一个练习停止后立即急速下降、和随着时距的增加而下降得越来越慢的曲线来表示。”  相似文献   

4.
基于实验心理学对遗忘规律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遗忘函数的概念。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例,尝试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释遗忘的基本规则,并由此导出了一种循环记忆方式。在心理学研究中引入数学方法有助于更形象也更严谨地了解研究对象。进行电子计算机辅助学习和人工智能研究是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商数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6÷3=2,6为被除数,3为除数,2即为商数。可就是这一简单的数学概念,在心理学中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最古老的商数——记忆商数 记忆问题是心理学中最早开始研究的问题之一。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人类的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从德语中选择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众多的无意义音节,如YIC,CEX,GAW,HUZ等。他自己既当主试又当被试做了一系列实验。每次识记8组。每组13个无意义的音节字表,每  相似文献   

6.
短时记忆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晓丽  陈国鹏 《心理科学》2002,25(5):616-617
人们对短时记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Ebbinghaus。他在记忆研究中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发现读一遍能够记住的音节数是七个,这一结果成为广为人知的短时记忆的容量。后来人们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与很多复杂认知活动有关,这使得研究者更加关注短时记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研究记忆广度、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区分,全部报告法、分散注意法是当时的主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音节在语言产生中的作用。首先简单介绍了音节的概念;然后介绍了两类语言产生理论关于音节存储和音节如何起作用的不同观点;第三,从实验研究的主要范式和主要问题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在语言产生领域对音节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范式有:掩蔽启动范式、重复启动范式、内隐启动范式和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音节是否是言语产生中的功能单位,音节在言语产生中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音节启动效应的发生位置。最后根据汉语音节的特点,分析了汉语词汇产生中对音节的研究以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刘文理  周详  张明亮 《心理学报》2016,(9):1057-1069
以汉语塞-元音节(/pa/、/pi/和/pu/)及其声学线索的非言语模拟音为语境音,汉语/ta/-/ka/连续体为目标音,在3个实验中考察了语境音对汉语听者识别目标音的影响及潜在机制。实验1发现3个塞-元音节的语境效应与频谱对比效应的预期部分一致,与发音特征理论的预期相矛盾。实验2和实验3发现3个塞-元音节关键声学线索(第二共振峰轨迹)的非言语模拟音和所有共振峰轨迹的非言语模拟音表现出类似的语境效应,二者与3个塞-元音节的语境效应总体上一致,但细节方面存在一些差别。实验结果表明塞-元-塞音序列的语境效应主要源于语境音节关键声学线索的差异,这为听觉理论提供了支持,但语境音的语音范畴也部分影响到3个音节的语境效应模式。另外实验结果发现远离目标音关键声学线索频率区的语境音也促进了特定语音范畴的识别,可能由于语境音激活了相应语音范畴的声学线索。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有内隐记忆吗?——人与计算机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参照国内内隐记忆研究方面的一个经典实验(杨治良,1991),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运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对计算机是否存在内隐记忆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计算机只有单纯的100%正确的回忆效应,不具备内隐记忆。本研究为探明计算机的记忆特点作了初步尝试,同时也从一个新角度再次证明了内隐记忆是独立于外显记忆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0.
言语产生中双词素词的语音编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晓林  庄捷  于淼 《心理学报》2002,34(3):22-27
采用同音判断和音节监控方法 ,考察言语产生中双词素词语音激活的特点。选用以偏正结构的双词素词为名称的图片和与双词素词中首尾两个词素同音的两组探测字作为实验材料 ,探测字在图片呈现后 5 0毫秒 (实验一 ) ,或图片呈现前 130 0毫秒 (实验二 )出现 ,要求被试判断出现的字是否与图片名称中任何一个词素同音。实验结果与绝大部分言语产生理论的预期相反 ,对图片名称第一词素的反应慢于第二词素。考虑到首尾两个词素对整词意义贡献的差别 ,作者把实验结果解释为词素意义对语音激活的作用 :第二词素的语义重要性决定了对应音节激活的快速性 ,双词素词中词素音位激活的速度和时间性受词义和词素意义激活程度的影响 ,而不完全取决于词素发音的序列性。实验不支持音位编码从左到右、序列进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08,40(3):253-262
采取内隐启动范式研究汉语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实验一和二探测单字词产生中首音相同、韵和声调都相同时的启动效应,结果未发现首音启动效应,却发现了韵和声调相同时的抑制效应。实验三至五探测双字词产生中音节相同、声调相同以及音节和声调都相同时的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了显著的音节、音节和声调的促进效应,未得到显著的声调促进效应。上述结果表明,音节或“音节+声调”是汉语词汇产生中的编码单元,音节促进效应发生在音韵编码水平;声调只是节奏框架的一部分,它只能与音节结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结合汉语的特点讨论了研究结果,并与英语或荷兰语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了两种可能产生“韵母+声调”抑制效应的原因,并讨论了记忆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语音统计学习指个体在加工人工语言过程中, 可以追踪音节间的转换概率实现切分语流、提取词(语)的过程。本研究采用2(转换概率:高转换概率、低转换概率) × 2(词长期待:两音节、三音节)的混合实验设计来考察转换概率和词长期待对语音统计学习的影响, 转换概率是被试间变量, 词长期待是被试内变量。事后检验发现, 仅在低转换概率人工语言的三音节迫选条件下, 被试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学习效果。事先对比发现, 在学习低转换概率的人工语言后, 被试完成三音节迫选试次的成绩显著低于两音节迫选试次; 在三音节迫选试次中, 学习低转换概率人工语言被试的成绩也显著低于学习高转换概率被试的成绩。以上结果说明, 转换概率和词长期待共同影响个体语音统计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语句重音的分类和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韫佳  初敏  贺琳 《心理学报》2003,35(6):734-742
通过两个独立进行的重音标注实验对汉语语句重音的分类和分布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l是由60位普通被试参加的音节重音突显度的知觉实验。实验2是由本文三位作者参加的重音类别标注实验,在此实验中语句重音被划分为节奏重音和语义重音。实验2中对于语句重音的分类性标注结果得到了实验l中普通被试对音节重音突显度知觉结果的支持,这说明人们确实能够感知到两种不同类型的重音。实验结果还表明,节奏重音倾向于出现在较大韵律单元内的最末韵律词的末音节上,并且与适当的停延相伴生,语义重音的分布则与语句的韵律结构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赵荣  王小娟  杨剑峰 《心理学报》2016,48(8):915-923
探讨超音段(如声调)与音段信息的共同作用机制, 对口语词汇识别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研究探讨了声调在口语词汇语义通达阶段的作用, 但在相对早期的音节感知阶段, 声调与声母、韵母的共同作用机制还缺乏系统的认识。本研究采用oddball实验范式, 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声调在汉语音节感知中的作用。实验1发现检测声调和声母变化的时间没有差异, 均比检测韵母变化的时间长, 表明在汉语音节感知中对声调的敏感性不及韵母。实验2发现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并没有明显优于对韵母的觉察, 但声调与声母或韵母的同时变化都促进了被试对偏差刺激的觉察, 表明声调通过与声母、韵母的结合来共同影响汉语音节的感知加工。研究结果在认知行为层面为声调在音节感知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为进一步探讨超音段与音段信息共同作用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叫做单音词。有两个或更多个音节的词叫做多音词。多音词又分做两类:一类是把字与字分开以后单个的字没有意义的那种词叫做单纯词。一类是把字与字分开以后单个的字仍有意义的那种词叫做合成词。  相似文献   

16.
语句中协同发音对音节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音节相似度听辨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对音节间协同发音现象所引起的音节知觉差异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音节之间的协同发音影响音节音段内容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相邻前音节末尾韵母部分的差异,以及相邻后音节首辅音发音部位的差异;对于发音相同、语境不同的音节,音节在超音段内容变化所引起的知觉效应明显大于协同发音引起的知觉效应  相似文献   

17.
进行了三个跨通道启动词汇判断实验,探讨汉语听觉词汇加工中声调信息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实验一和二使用具有相同音段信息、但不同声调信息的双音节合成词(如“条约”和“跳跃”)作为听觉启动词,与其中一个词有语义关系的双字词作为视觉探测词。语义启动词与其配对的声调不匹配词在第一音节的声调、第二音节的声调、或两个声调上有所不同。实验三改变语义启动词的第一或第二音节的声调,以产生声调不匹配的假词启动项;实验三还同时变化了原来的声调与产生的声调之间的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声调不匹配的启动项目是否产生显著的启动效应取决于词汇竞争的环境、声调输入与深层声调表征之间匹配的程度,以及不匹配的声调所在的位置。文章从语音输入中的声调信息如何激活词汇表征、声调信息如何存储在心理词典中、声调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如何受竞争环境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讨论了研究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仲晓波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03,35(2):143-149
研究包括2部分。在第一部分,通过对由10个发音人发音的148条句子中的4个词时长方面的声学特征的分析发现:(1)当句子重音强调词时,时长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这个词的重读音节上;(2)当句子重音强调词的某个音节时,时长的延长主要集中在这个音节上。在第二部分,通过使用上述语句的知觉实验发现,句子重音强调词的语句和句子重音强调这个词的重读音节的语句相对于它们的语境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这种相互可替换性起因于这两种语句声学表现方面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在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音节频率效应(syllablefrequencyeffect)指的是高频音节相对于低频音节的加工优势。综述了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表现形式和理论基础,从影响因素、发生阶段和神经机制等角度阐述了印欧语系和汉语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跨语言差异。基于口语产生的理论模型和合适单元假说,结合不同语言的固有特性,分析了音节频率效应存在跨语言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一个有关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作用机制的模型,为音节在汉语和字母语言口语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应进一步探究音节频率的两种测量方式对音节频率效应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加强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考察,利用多种实验技术和范式深入探讨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加工的跨语言差异。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是在大学里进行的。其中许多是基础研究,而且象我们已经了解的那样,它们中的大多数又是关于动物学习和大学生们对无意义音节的学习。以外,也还有一些关于知觉和关于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关于情绪和情感,以及关于思惟和问题解决的基础研究。象当时的学习研究一样,对于知觉、情绪和思惟的许多研究都是在新行为主义的概念、语言和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