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书籍装帧应该是一种更加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运用传统元素是现代装帧中不可或缺的审美需求。在装帧艺术融入世界艺术发展潮流的同时,我们更需把握好本土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个性。但是无论何种应用,都要充分理解传统元素符号的意,只有真正引其意传其神,才能设计出至真至美的作品,从而与观者之间形成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由内而外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中西传统书籍装帧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一个内敛,一个华美的两种不同风格。因此,分析中西方传统书籍装帧在装订工艺、装帧材料、装帧艺术三方面的差异,并从纸张、审美心理、思维方式、商业社会形态、中国传统装具等方面,探索形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装帧艺术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书籍的装帧是一门艺术,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本文分四个方面论述了书籍装帧艺术:书籍装帧艺术的人文含义和视觉美,装帧艺术的隐喻性,装帧艺术的趣味性,书籍装帧的数字化和科技化。  相似文献   

4.
书籍的装帧是一门艺术,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本文分四个方面论述了书籍装帧艺术书籍装帧艺术的人文含义和视觉美,装帧艺术的隐喻性,装帧艺术的趣味性,书籍装帧的数字化和科技化。  相似文献   

5.
书籍装帧设计是一门相对较新、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专业学科。针对目前许多书籍装帧课程中片面重视技法表现,忽视文化底蕴,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与缺乏较完善的设计方法的现象,本文积极探索国内设计教育及书籍设计改革的经验,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文学修养和动手能力上都有所创新,从而改变院校书籍装帧设计的片面教学情况。  相似文献   

6.
张钟灵 《美与时代》2014,(12):63-63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品味在不断的提高,如何提高书籍装帧设计的品味格调,以迎合当下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成为了书籍装帧设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格式塔心理学的出现及其运用价值为书籍装帧设计工作带来了崭新的出路,迎合了书籍装帧设计的独特性与多元化性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消费者的品味格调需求。但是,如何将格式塔心理学巧妙并完美的运用到书籍装帧工作中,成为了当前书籍装帧设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欢 《美与时代》2014,(11):60-60
书籍装帧的形态美是书籍艺术性的外在视觉表现,也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任务。通常设计者在了解书籍内容以后,从内容出发把握书籍的形态特征,从而提高书籍形态的认可性、可视性、可读性、审美性,以形态承载书籍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书籍装帧既是一门具有功能性的视觉设计艺术,又是一门空间造型艺术.书籍装帧应该满足读者的购买欲望和阅读兴趣,适应并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色彩的情感魅力是装帧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类的书籍装帧中用色与色彩构成,发现了书籍装帧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9.
电影起源于纪录,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公开收费放映的电影是对他们身边生活的实录。在整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90年代的中国纪录片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在此期间,中国纪录片人有了国际眼光,受到西方纪录片人及理论的影响,开始有了"国际"意识,并承担起"注释历史、阐明抉择、增进人类的了解。"的责任。这一时期的中国纪录片除了在创作理念、表达方式、效果传播、价值观念上的转变外,纪录片的类型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政治左派便开始呈现出一种文化理论研究的转向。①这一转向不只是理论主题的转移,也意味着理论逻辑和政治立场的重大转变。经由这一转向,马克思主义通过向女权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话语的渗透或与之结成同盟,生产出抵抗与批判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一部视觉盛宴般的巨著,是西方学者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作品,这本书并不是对当时个别艺术天才的研究,而是力图通过一大批艺术家的境遇展现20世纪中国"艺术界"的整体状况。这是一幅个人追求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相互交织的画卷。苏立文的著作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内容涵盖大陆、港台、海外的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关涉的艺术类型除了绘画还有雕塑、戏剧、文学等,既像一本文学作品,又像他的个人笔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艺术引领了西方艺术的主流趋向。这种趋向隐含在杰克逊·波洛克的"我想成为自然"到安迪·沃霍尔的"我想成为机器"的话语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西方艺术的重要转向,即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作为精英文化的衰退和波普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崛起。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书籍以实用功能形式的出现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人们不仅注重书的实用功能,而且日渐注重它的审美价值。本文从整体性、本土性、材质美以及形式的简洁、奇特四个方面探讨了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特征。随着设计技术和设计理念的迅速发展,我们的书籍设计师要不断丰富设计语言,以一个书籍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感受和新的设计角度,赋予装帧艺术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油画艺术作为一种舶来品,自立足于我国的那天起,就始终处在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之中。西方油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具有中华文明精神内涵的油画形式,开始了向民族化、本土化方向的转变。这一时期的中国油画家必须在实践中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以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好地融入西方油画艺术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油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市民社会概念发生了三次重要的转变,渐次增加了文化和象征维度、网络和运动维度、交往和商谈维度,这分别主要归功于葛兰西、柯亨和阿拉托、哈贝马斯的理论贡献。概念上的这些转变以及理论上的后马克思主义转向,不仅对于市民社会研究,而且对于当今西方社会的民主政治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每一本书籍的封面都是设计者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升华,是设计者艺术构思的结晶,也是书籍内容的外在显现与展示,对其的艺术性展现是装帧艺术的灵魂。一个知性设计师从以有效的行为或直接的方法告诉人们信息的诞生开始,其设计活动在经由大量读者翻阅并获得内在体验后,人们对设计的要求已经远远突破了原本的专业局限,更多图形设计者都以丰富、多元的结构效应以及艺术拓展,来创新书籍的封面装帧。因此,只有形成独具特色的纯粹性质,才能使书籍装帧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艺术家面临西方文化入侵,也承接着传统文化自我审视的开始。寻求中国与西方的平衡是"历史"中美术学校的命题,也是我们"当下"语境中的基本共识,也中西互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表现手法与形式。在19世纪20年代初,西方宗教、文化、科技等逐渐涌入我国,我国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了一条促使国家富强的道路,中国画改良运动由此产生。康有为最先提出中国画改良问题,成为促进中国画现代化转变的主要推动人物,另外陈独秀、徐悲鸿等人掀起了一阵中国画的改良思潮,中国画在西方美术技巧与形式的冲击下,逐渐朝着现代化方向发生转变。基于此,文章将对中国画的改良与现代化转变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史学从传统史学到新史学的转变,西方史学界对宗教改革以及解散修道院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到后修正学派的传承和变化。传统学派认为,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修道院已经走向腐化,解散是自下而上、不可逆转的进步事件。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修正学派则为天主教辩护,把宗教改革看作是自上而下、迅速完成的政治行为,寻找修道院在英格兰原本可以继续存在的合理性。近十几年来,逐渐兴起的后修正学派开始挑战修正学派的观点,他们扩展了宗教改革史的研究范围,从民众对新教的适应过程这一角度质疑修正学派,试图平衡中世纪晚期修道院的颓势与活力,在解散修道院的研究上不断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者们往往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之不同,并不在于是否承认19—20世纪中国哲学与以往数千年中国哲学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不在于是否承认这一变化的根源来自中国从鸦片战争起被卷入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模式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