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1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其父司马炎在汉武帝时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三十八岁时谈任太史令,四十二岁时开始写《史记》,四十七岁时因李陵事受宫刑,当时《史记》正“草创未半”,他忍受了奇耻大辱,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部体大思精的、前无古人的历史著作。《史记》千古被人传诵,一方面是因为司马迁具有治史所具备的才、学、识等条件,再现了从黄帝起到汉武帝止的中华民族近三千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上,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人人尽知。但是有一位女性,她也出使过西域,却被人们所忽略了,她就是冯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外交家。汉武帝为了抵抗北方强大的匈奴,使用和亲的策略与西域中最强大的乌孙国联姻结盟。公  相似文献   

3.
在公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佛教美术亦随之在中国发展。《后汉书》卷八十八说:“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肜像焉。”晋袁宏《后汉纪》的记载与此略同;又《佛祖统纪》等书也记其事。传蔡情于明帝永平初遣赴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一说永平九年),偕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当时以白马驮经及白毡裹释迦立像,因在洛阳城西雍关外建立白马寺,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乘万骑三匝绕塔图。  相似文献   

4.
<正>朱士行,三国时期的高僧。他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他从西域求得的经典《大品般若经》,对当时的般若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远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我们揭开丝绸之路辽阔而神秘的面纱,带来奇特而纷繁的异域文化。至公元67年,汉明帝因夜梦  相似文献   

5.
东方朔生于汉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至后元五年(公元前159年)间,死于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他一生郁郁不得志,行事颇具矛盾色彩:狂放不羁却又汲汲求用于朝,聪明智睿却又不能取得同僚的理解,能言善辩却又不能使汉武帝尽用其策。这首先是由于他所受的文化教育和所接受的思想影响而导致的人生多重矛盾性格所造成的,也是先秦不同族源文化系统的文化精神对知识士子的不同文化影响的反映,又是战国"人本精神"促动下形成的士人人格精神的延续与朝廷现实思想政策间矛盾的折射。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人与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早期交往有关中印之间海上交往的最早记载见诸于《前汉书》。该书记载了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二三年之间的历史。《前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自汉武帝(公元前一四○至八七年)以来,被称作“黄支”的国家就已经向中国朝廷进贡。而朝廷则向这个遥远的国家派遣了使者。黄支现已被学者们证实为建志(今康契普拉姆),位于南印度的东海岸。据记载,有一些属于  相似文献   

7.
(三)在周文化区与道儒学派发生碰撞巫氏族联盟历经“九难八阻”离开了唐努乌梁海地区以后,一路南下,时而有一部分人留“居匈奴故地”,时而又有一些人留在沿途定居在吉尔吉思泊一带,还建起了“吉尔吉思城”。然而主要的,巫成首领氏族所率“大部队”还是继续南行,去寻找更  相似文献   

8.
199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据考证,佛教初传始于“伊存授经”,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有关专家认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  相似文献   

9.
湘人曾国藩,早年赴京赶考后中进士,留京任职七年,奇迹般地连升十级。后又因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成为清代以汉人封侯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邢莉 《中国道教》2000,(5):47-48
东方朔谓谁 ?东方朔系西汉武帝时侍臣 ,好诙谐 ,因汉武帝“洞心于道教”、“穷神仙之事” ,常向东方朔求仙问道 ,东方朔也故作惊人之语 ,故《汉书》曰 :“其事浮浅 ,行于众庶 ,童儿牧竖莫不炫耀 ,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所以民间不少神话、故事皆以东方朔为主角。《论衡》即称其为道人 ,终于被封为神仙。郭宪曾写过《东方朔传》。历史上虽实有东方朔其人 ,但是与《东方朔传》大相径庭。在这篇传记故事里东方朔已脱去了凡人肉身 ,成为地道的超凡脱俗的仙人。他幼时就记忆超群 ,熟谙秘谶 :“年三岁 ,天下秘识 ,一览暗诵于口 ,恒…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8,(7)
1998年是中国佛教二千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是目前见诸正史明确记载的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原文见《三国志》裴松注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其后60余年,汉明帝“永平求法”,将...  相似文献   

12.
陈辽 《学海》2005,(1):200-201
如果从西周 (约公元前 1 1世纪—公元前 771年 )算起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三千年 ,这在世界各国的封建史上是仅见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先秦儒家的为政思想被规定为统治阶级为政的指导思想起 ,儒家的为政思想对于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调整统治阵营内部的关系 ,实施封建政治体制的若干改革 ,从而延长了中国封建社会 ,使大一统的中国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其良性效应的一面还是应该适当肯定。自然 ,儒家的为政思想 ,也有负面效应 ,如“三纲五常”的确立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对妇女的轻…  相似文献   

13.
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LU廊道路网”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作为一条中国连通西方、走向世界的路,丝绸之路寓意着友好与交流,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与文化史上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其交通交流规模跨越了亚非欧大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14.
曹刿,又称曹沫、曹(?)。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鲁国人。约生活于公元前七世纪初期,确凿生卒年月待详。据《左传》等史籍可考,曹刿最初为一介平民,而非出身于当时社会的“肉食者”贵族阶级,后因其军事才能卓著,并曾“以勇力事鲁庄公”(《史记·刺客列传》),被鲁庄公任命为鲁国大将。关于曹刿及与其有关的军事、外交等活动的史事,很多史料均有记载,如《左传》,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刘彻将要征伐南越,不断派人督促地方加快粮草的征集,可听到的却是一片叫苦之声,长年对匈奴作战,百姓已经没有多少油水可榨了。在政治上越来越老辣的汉武帝并不着急,只是命人对政绩考核政策做了小小的调整,加大了征粮征税所占的比重,他知道政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据苏舆《董子年表》),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他少年时治《公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母生。汉景帝元年(前156年)与胡母生一起立为博士。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汉书·董仲舒传》)。曾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被任命为江都  相似文献   

17.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印度,后来在西域诸邦国中传播,开始影响和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派使臣蔡愔到西域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到中国传教,他们用自马驮载佛经及释迦像,经过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到达东汉都城洛阳。东汉政府为此专间在洛阳东郊修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  相似文献   

18.
佛祖悉达多·乔达摩生于公元前463年的古印度北部加毗罗卫国,逝世于公元前383年。他三十五岁时悟道成佛,后在印度传教,足迹遍及恒河流域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释迎牟尼圆寂后他的言论被整理为佛经。他的遗体火化而留有很多“舍利”受到众多佛教徒的瞻礼。一、关于佛舍利舍利,又称舍利子,意为身骨,为梵文音译。佛舍利特指释迎牟尼火葬后遗存的固体物质。佛教经典把佛舍利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法身舍利,即释边牟尼所说的佛教经典;另一类为生身舍利,即释迦牟尼火葬后的遗留固体物。生身舍利又可分为三小类,即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发舍利,…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2)
释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一般传说为544年),年八十岁。公元前530年,他35岁,是年成道。佛成道后,经过四十九日到鹿野苑,第一次为五比丘说法,开始讲苦、集、灭、道四谛,谓之初转法轮。第二次讲“四谛”在人生实践中的意义,即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谓之二转法轮。第三次讲佛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汉代最主要的唯心主义思想家。据《汉书·董仲舒传》载,他“少治春秋”,以“三年不窥园”的刻苦精神深究《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成为西汉时期儒家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汉景帝时,董仲舒曾任博士,讲授儒家经典。汉武帝即位后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以三篇“对策”博得武帝的赏识,官拜江都相。晚年,他免官居家,著书立说,然而“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董仲舒生活于西汉中期。这时,诸侯王国割据的局面已经基本结束。董仲舒适应时代的要求,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