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到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哲学家与专业历史学家之间横着一条鸿沟。双方傲然据守彼此光荣孤立的立场。哲学家坚持说,实践家不能从哲学高度概括历史研究,而实践家则倾向于认为,哲学家只会“信口雌黄”。实践家力图建立历史研究的各种理论,而哲学家则力图解释史学实践,由此可见双方实在是南辕北辙。其结果是历史学家很少关心理论问题,因为他们觉得最好还是把精力花在例如研究过去上。哲学家则很少去检验一下今天是如何进行历史研究的,因为他们倾向于认为实践对于他们精心构思的理论模式来说无关紧要。笔者下面提出的理论也许既不会被主张过去是可以认识的这一论点的哲学家所接受,也不会被赞成发现过去实在发生的事情的观点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2.
历史认识的本质问题和历史学家与历史的关系,这是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近两个世纪来的史学著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些论战甚至剑拔弩张,每一方都宣称,除了自己的观点之外,其他任何立场概不能容忍,对于这样凶悍地寸土必争的人来说,要说服他们相信来自其他阵营的对立面也能作出某些理所当然的贡献,那是枉费心机。但是,确切地弄清楚每一方在基  相似文献   

3.
陆启宏 《学海》2014,(3):200-205
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戴维斯一直致力于历史人类学的实践,她从《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到《马丁·盖尔归来》,再到《16世纪法国的礼物》,将人类学的方法运用到法国近代早期史的研究中。同时,她也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人类学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性。本文就戴维斯的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作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区域研究的兴起被视为中国当代历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一般认为这是在法国年鉴学派影响下,战后历史学目光更多地转向关注下层社会历史的学术潮流的一种表现。在这种学术研究的背景下,国家或王朝的历史不再被视为历史学研究唯一的主题,历史学家更多的是以较小地区的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能够更细致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通人的活动及社会表现。历史过程的单位从“国家”、“民族”转换为某个地区,体现了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某种根本性的转变。而且,地域史的研究取向不仅要发现地方历史中不同于“国家”或“民…  相似文献   

5.
铃木成高是京都学派哲学中以创造新的世界史理论为己任的历史学家。他深受西田哲学的影响和刺激,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和梅尼克思想的基础上主张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史"创造以日本为中心的"东洋的世界史",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两种历史观之战。在客观的历史认识与主体的创造意欲之间他最终倾向于后者,从而使得其在历史观上的现代性探讨变成了一种虚幻的主观臆断。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8,(1):40-53
历史学家还原历史,不过是试图在史料与史实之间拼接出合理的社会图景;政治学家解释历史,不过是试图在史料与史实之间建构起逻辑的理论关联。我们对历史的讨论总是要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展开的,我们对历史的观察和解释不得不完全依赖于史料。本文以政治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为例,对文字史料几个类别的特点、使用及注意事项、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平等问题是当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主题。马克思认为,平等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观念表达,平等关系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原则和观念;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真正的平等,所谓的平等只是以个人权利为核心、以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现代社会的平等其实质是异化的扬弃和人的解放。对马克思平等观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党和政府执政方略和治国理念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对道德概念进行阐释时,学界一般认为道德调节的范围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但只是强调精神层面的自我,而没有对人与自我“身”“心”两方面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全面探讨,忽略了生命肉体层面的自我。因而,当前的伦理学理论形成了道德调节关系的部分缺位,这在实践中影响了道德调节功能的更好发挥。笔者认为,道德调节关系的内涵应当拓展,应将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包括在内。一1.从道德调节作用得以发挥的机制分析,人与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是与道德调节的其它…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的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现在我国哲学界的一些学者把这一哲学的对象规定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规定所表达的思想实质,但认为还须对此思想内核进行合理的解释或进一步的规定。笔者所理解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有机整体性的关系。“动态的”是指由于作为主体的人从不止息的活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与其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这种关系永远处在一种发展变化状态之中。而“有机整体性的”,是指作为主客体的关系者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离开了这种关系,主体将不成为主体,客体亦无以  相似文献   

10.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至424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希腊史学的开创者,有“历史之父”的美誉。他的传世名作《历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通史著作。 以往人们只重视《历史》的史学价值,其实,《历史》中有许多闪光的伦理思想,却没有得到足够认识。本文拟就《历史》中涉及的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的目的等方面内容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生产力范畴的讨论李校利近年来,在研究生产力问题的过程中,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实质成为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就这方面的重要观点作一综述。学者们普遍感到现有的生产力定义存在诸多缺陷,大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生产力定义。不少学者开始对"生产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生产力不只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还体现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廖之煌认为.上述说法是欠全面的,因为它把生产力只限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而排除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之外。这是用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观点看待生产力。这种割裂生产力同交往的关系的观点,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相悻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告诉我们,生产力是在生产活动,即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能离开生产活动。但是,生产力一经创造之后,就离不开人类的交往活动,人类的交往活动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表现;既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就社会力量这方面来说,它是推动人类交往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是一切社会革命的基础;但同时,它本身又是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运动和发展的,离不开人类交往这块"土壤"和"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是密切的,却既不简单,也不“和平”。相反,两者的关系十分复杂,而且常常发生冲突。在分析这些关系的可能具有的各种不同观点(伦理学的和生物伦理学的、存在论的、形而上学的、教育学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认识论的)中,笔者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观点——认识论的观点。笔者从历史的维度与理论的维度之间的不同出发,来论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规律的规定性刘福森要正确规定社会规律,必须对下面三个问题做出正确解释;(一)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本质关系与社会规律是社会的本质关系,这两种提法应是统一的。因为社会本来就是人的社会总体活动。但在讨论中却发生了分歧。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强调社会规律是社会的本质关系者,意在强调社会同人的活动的区别,强调社会的客体性和客观性,把社会看成是在人的主体活动之外的自在客体,排除社会过程的主体性,从而把社会同人的活动、社会客体和主体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了二者的统一。而强调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本质关系的论者,则意在强调社会历史的主体性。但有些论者没有看到社会中人的活动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从而把社会同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实践等同起来。其实,历史观讲的实践是个体实践相互作用所产生社会总体实践和“改造前人实践的实践。”前者从横的方面反映了实践的社会性,与之相对应的是恩格斯的“合力论”;后者从纵的方面反映了实践的历史性,与之相对应的是马克思的“历史制约性”的观点。(二)规律与趋势的关系。二者是相联系的一个概念,但并不等同。趋势是规律的属性,是一种可能的趋向和态势。趋势也是规律在事物运动中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趋势  相似文献   

14.
福柯在《尼采、谱系学和历史》一文中,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历史观提出了强烈的批判。他认为西方近代形成的历史学并不完全是对历史事实的研究和发掘,“这种历史学家的历史在时间之外寻找一个支点,并妄称其判断的基础是一种预示世界终极的客观性。然而,这种历史假定存在着永恒真理、灵魂不朽以及始终自我同一的意识。一旦历史感为一种超历史的视角所支配,就会被形而上学所利用,并且,形而上学通过把历史感纳入客观科学的一类,也就可以把自己的‘埃及’强加给历史感。”这种超历史视角所支配的,最终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艾茶 《佛教文化》1995,(6):37-39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对茶与佛教之间的因缘亦多有传说。茶与佛教的关系中当属与禅宗的关系为密切,笔者从中日两国历史的一些文献记载中撷出几片小叶来,浅谈一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与禅之关联。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的关系问题,目前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牺牲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个人道德价值量的大小,要以其牺牲量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另一种观点则根本否认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之间的任何联系,他们把个人利益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将社会主义时期的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与个人牺牲的必要性完全置于视野之外。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值得继续讨论。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社会主义道德应可包括个人幸福的内容与个人牺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与个人牺牲,又确有着一种相对的、非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戒律及其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戒律是佛教道德规范,是调控佛教信众之间、信众与社会大众、统治阶层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佛教戒律不但是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广大社会公民所普遍接受的社会伦理规范。佛教戒律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孕育中的旅游伦理学--近年来西方国家旅游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行和旅游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旅游活动中的伦理问题的存在也和旅游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二战以后,"大众旅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出来,因此,旅游研究便开始关注旅游发展伦理问题;与此同时,应用伦理学研究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旅游发展这一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基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实践活动过程,通过排除某些抽象时间理论来阐述他对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关系的理解。在个人时间层面,他扬弃了由内在体验、关系性感觉和自我意识等构成的抽象意识时间,扬弃了对个人劳动进行抽象表达的量化时间,在更高层次上认为个人时间体现了个人的实践活动及其过程。在社会时间层面,他扬弃了社会时间的概念化阐释与经验化抽象的历史,认为社会时间表现为一种生产活动的积累与传递,构成了个人实践活动的条件;社会时间总是在个人的具体实践中通过个人时间被展示和被表达出来。所以社会时间是个人时间显现的条件,而个人时间是社会时间展现的载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人-社会时间统一体。厘清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关系,对于深刻认识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历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美的民族史是持续变动的概念框架与大量历史事实不断互动的产物.最早产生的是浪漫主义的民族史,强调事件、伟人和戏剧性;其后的物质主义观点突出经济发展和物质进步;而稍后兴起的职业历史学家把土地、空间等因素同民族历史联系在一起.新世界的观点把新大陆的特殊性视为民族性,把民族历史置于超越民族的框架下.二战以后,北美历史学家试图保留民族的边界,强调民族的内在联系.这种趋势在70年代被关注多样性和碎裂化的思潮取代.90年代,跨民族主义与民族叙事相互结合.北美历史的七种叙述反映并影响了公众观念,动员了民族认同,完成了建构民族、扩展理解和处理信息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