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健 《中国道教》2001,(5):38-40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这在文坛上至今虽仍知之甚少,但对于道教内丹研究者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不少研究者都公认:《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的。但作者具体是怎样把取经故事和“金丹大道”融为一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因此比一般丹经更复杂、更隐晦,更难看懂。 在《西游记》中,有的角色或物品的内丹学含义作者有明确…  相似文献   

2.
古代炼丹术包括金丹术和黄白术,其后因要与内丹术相区别,又总称为外丹术。所谓“金丹”,是在古代神仙信仰的基础上,企图通过炼制金石药物以获得一种“服食成仙”的神丹,而制取神丹的方技即金丹术。所谓“黄白”,按《抱朴子内篇·黄白》篇的解释:“黄者,金也;白者,银也,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 因此,“黄白”就是企图通过药物的点化,变贱金属为能“发财致富”(有时也用服食)的假金、假银(也称药金、药银)。而制取假金、假银的方技,称为黄白术。  相似文献   

3.
外丹     
烧炼丹砂铅等矿石及药物的道教方术总称。包括三种烧炼术,一为神丹,二为金液,三为黄白。与内丹相对称,统称丹道、金丹道。炼丹术在我国起源甚早,汉武帝时,已出现“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白”(《史记·封禅书》)的记载。汉桓帝时,方士魏伯阳作《参同契》,假借易卦爻象,以论烧炼金丹之事,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法象,而配之以阴阳五行昏旦时刻为进退持行之符候,成为在理论上、实践上给炼丹术以深远影响的“万古丹经王”。魏晋时流行有《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书。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内篇》,宣扬金丹道为“仙道之极”,认为“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  相似文献   

4.
华颐 《中国道教》1988,(4):41-43
隋唐五代在道教教义方面最突出而又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最大的,是钟吕金丹道的崛起。何谓钟吕金丹道?即道教仙人钟离权、吕洞宾所倡导的内丹修炼术。何谓内丹?简单地说,即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体内之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认为社会使精、气、神凝为“圣胎”,“圣胎”可以离开躯体而为身外之身,永世长存。这个所谓“圣胎”,或称神丹,亦称内丹。宋翁葆光《悟真篇注序》有一段解释: 夫炼金丹大药,先明天地未判之前,混沌无名之始气,立为丹基。  相似文献   

5.
三 “一1和“究竟”本篇所表示最重要的意思,是“一”和“究竟”。在事实上,“一”和“究竟”可以说是分不开的。惟其是“一”,故能是“究竟”。也惟其是“究竟”,方能是“一”。但在理论上,为了说得更明白,却又不能不把它们分开说。大约所谓“一”,是对“二”或“多”说的,此观下文所谓“无一与之  相似文献   

6.
对金丹大道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金丹真传最重口诀。自古圣真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惟有通天之志者,乃可作为载道之器而接承之。故《悟真篇》有诗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只为金丹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而口诀之外,另有三秘,一曰关窍部位,二曰火候次第,三曰内景隧道  相似文献   

7.
《周易参同契》所推阐的金丹原理,将丹道与易道结合,运用汉代象数易学的成果,巧妙地阐明了修炼金丹的道理和方法。它的“月体纳甲说”用周易八卦模拟月体在太空运行过程中,一月之内所出现的晦朔弦望之盈虚变化,并以其出没方位作为纳甲的依据。它的“乾体六爻模拟月相说”,以乾六爻之象模拟月体的晦朔弦望,以明阴阳的消长变化。它的“十二消息卦变说”,以十二辟卦论说周天火候,以明进阳火和退阴符之分。  相似文献   

8.
(4 8 ) 10 75页 :“睢阳令 ,……前废帝永光有义宁、宁昌二县并睢阳。”按 :南梁太守领县九 ,有义宁而无宁昌。义宁于永光年间 (46 5年 )并入睢阳县后 ,“宋末又立” ;“宁昌”则疑为“义昌”之误。盖据本志南梁太守条 ,“何、徐……又有义昌而并无宁陵县” ,宁陵县列为南梁太守所领九县之一 ,乃“徐志后所立” ,惟义昌县没有着落 ,以此 ,前废帝永光年间并入睢阳县之“宁昌” ,当为“义昌”之误 ,如此志文方合。(49) 10 76页 :“弋阳太守 ,……领县六。”又 110 8页校勘记 :“领县六 按下只五县 ,疑有讹夺。”按 :“领县六”而“下只五县”…  相似文献   

9.
任希古,初唐诗人,其生平事迹在《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孝友》中原本有传,但该传阙漏不详,并有差误,晚出史料转相抄引,贻误后学。本文试图通过对任希古的文献资料加以梳理琐考,以便略详其生平,补史之缺,澄史之误,或可给后来者提供些研究便利。  相似文献   

10.
金丹包括外丹和内丹,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金丹和中医在世俗目的上是相同或相近的。金丹与中医都以阴阳理论为依据,但有不同。外丹与中药丹、内丹有同有异。内丹与中医药物不同。内丹药物是人体内精气神,中医药物以植物为主。内丹与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有同有异。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腧穴理论既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也是内丹学得以成立的生理基础。对内丹来说,奇经八脉的作用更为重要,特别重视任督二脉和特有的中黄之脉。丹田理论在腧穴理论中,仅是一个普通的穴位而已,内丹学认为丹田对内丹修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体中产药结丹之处所。  相似文献   

11.
陈伦敦 《管子学刊》2012,(1):113-114
《荀子集解·赋篇第二十六·诡诗》小歌部分“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一句历来难解,特别是“力父”指谁,未有确解,故兹试解如下.“嫫母”是黄帝妃,虽貌丑,内政却处理得很好.“是之喜也”乃“莫之喜也”之误.“力父”乃“力牧”之误,力牧辅佐黄帝,天下大治,乃黄帝得力助手.“嫫母、力父,是之喜也”当是“嫫母、力牧,莫之喜也”之误.荀子在此抒发了其心中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2.
《悟真篇》薛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悟真篇》“薛注”的有无,是关系到金丹南宗的思想传承和演进的重要问题,但该问题自元戴起宗力证其伪以来,一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系统地检讨戴起宗所依例证的基础上,详细校核了现存的《悟真篇》注文,从中找到了可以证实“薛注”存在的可靠证据,并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进一步疏理,考察了“薛注”与“翁注”混同的过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丹道为道教所重,亦素为道教徒所珍密。择徒授诀,必先盟以誓约,然后师徒授受,口口相传。尔后严谨脩持,方得有所成效。丹道分外丹和内丹,外丹炼五金八石以成金丹或药物,此实为我国化学之先驱。内丹功法,以己身为炉鼎,以自身之精、气、神为药物,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求成丹。考内丹功法,其来已久,东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即已论及,不过隋唐以前,其名不显,自隋青霞子,五代吕洞宾加以弘扬,其名渐著,复经宋陈抟、张伯端,金王重阳之阐发,从此  相似文献   

14.
张紫阳     
(984—1082) 北宋道士。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精三教典籍,通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尝为府吏,因触“火烧文书”律,遣戍岭南。宋英宗治平(1064—1067)中,随龙图阁学士陆诜自桂林赴成都。传说神宗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一说“遇青城丈人,得金液还丹之妙道”;一说“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之诀”),遂改名  相似文献   

15.
《龙门秘旨》是道教专论金丹的书。其文简练,其理通达,其意微妙。正文不到二千字,却将精、气、神三宝归一之理,用通俗的语言阐明了丹法的要领。《龙门秘旨》非邱真人处机所作,而为后人托名。以邱氏所著诸书相比,无邱氏笔法风格。其后序“自然之功用,并非矜心作意也,大道真传,不敢自私。”此论甚明,乃一后世好心者,“一不忘祖、二不忘民”以备后人学习。《龙门秘旨》对修炼金丹的人。主张性命双修,反对持宗派己见。“谈道者,  相似文献   

16.
陈明光 《佛学研究》2004,(1):252-260
宗赜是宋世云门著名高僧,世称“慈觉禅师”。然文献见栽慈觉的名字有宗赜、宗颐之异,祖籍有州、襄阳之别,宗派前贤有禅、净二门之说,且古今无一文献述其生平、道其所终。本文考察了前贤和当代学者对宗颐的研究,追溯了宗颐的源流,认为审视文献见载的宗赜、宗颐,实为长芦慈觉禅师宗赜一人。宗颐,乃刊宗赜之误。宗赜倡修净土,并非净土门人。宗赜是河北州人,湖北“襄阳人”说误。大足石刻大佛湾“报德经变”之慈觉宗赜即长芦慈觉禅师。  相似文献   

17.
肖杰 《中国道教》2003,(1):35-36
在中国道教史上,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上承陈抟、陈致虚丹法,著《金丹直指》、《金丹秘诀》、《无根树》、《大道歌》、《大道论》、《玄机直讲》等丹经道籍,遂开三丰一派。李西月编《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称之为“隐仙派”、“隐派”、“犹龙派”,并将其师承追溯于老子的弟子文始先生——关令尹喜。据白云观1926年抄本《诸真宗派总簿》所载,至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有17个之多。其中武当一脉尤以内家拳术誉名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18.
郭世铭的《<老子>究竟说什么》(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是一本“说老”的出色作品。之所以出色,是因为既不以古人如韩非、河上公、王弼也不以今人诸多名家之是非为是非,而是洞悉汉语无词类、人称、时态、单复数的严格规定,因而只能从整个句子中了解每一单字单词的性能、含义和地位作用的特点,给以语义在语用中定位的现代语言学的准确把握,力图告诉人们:《老子》究竟说了些什么。像推翻误读千年之久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陈案、具振聋发聩作用的“新解”在全书不乏其例。这也许是我的偏爱或偏见,望同仁读其书后有以教之。别开生…  相似文献   

19.
道教经典。此经始见于《真诰》,云:“仙道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世。”当是东晋上清派杨羲假托降神所造。“大洞”为上清家理想之仙境,据称此经本藏于大洞仙宫中,故名。上清派视此经为上清诸经之首,宣称“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真诰》)。故而历代传授不绝。本经1卷,分39章,故或称《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护诵经  相似文献   

20.
从刘一明一生的求师访道经历和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十分重视参访明师和自身穷理对于修道的作用。他认为诸如《参同契》《悟真篇》等丹经往往采用象征、比喻等方式讲述内丹修炼所需的药物、火候,倘若没有明师指点药物、修炼的步骤,以及修炼过程中身心出现的种种迹象,那么金丹之道难以自成。同时,刘一明提倡未求师先穷理。其所谓"穷理",即修道者通过研读丹经及其注疏,领悟金丹之道的理论。他认为只有这样,修道者才能在求师的过程中辨别师之明暗,从而不至于误入歧途。此外,他还主张修道者在求师之前要先在自己心性修炼方面下工夫,做一个"无病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