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前儿童对短时时距的区分及其认知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令儿童比较时距长短为手段进一步探查学前(5、6岁)儿童对短时时距的认知过程,挖掘幼儿的认知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5、6岁儿童已能区分只有几秒钟差异的短时时距;2)6岁儿童已能使用时间标尺测量时间,5岁儿童已有潜力把时间看成是可以计数的维量;3)两时距的时间差别大小是影响儿童认知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皮亚杰学派的理论日益受到重视。这一理论在继承皮亚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开拓了皮亚杰理论未研究的领域。新皮亚杰学派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就新皮亚杰学派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新皮亚杰学派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关于儿童思维如何发展变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发展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揭示儿童的智慧发展规律,一直是心理学孜孜不懈地追求。在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研究的早期和中期,心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尽管皮亚杰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更加关注认知结构在认知中的主导作用,但他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一反应”(S—R)的单向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文化差异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的对象是云南汉族和六种少数民族儿童,年龄在5—15岁之间。实验选用了皮亚杰的具体运演阶段五项守恒、序列和类包含,形式运演阶段的物体组合、比例和钟摆。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民族儿童的认知潜能没有本质区别;但某些差别是不容忽视的。教育与文化背景对这些差别具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会昌 《心理学报》1984,17(4):120-128
本文介绍了六十年代以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继承者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领域里的一些研究。其中有些研究验证了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有些则修正、扩展了他们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对他们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和异议。作者据此认为,应该全面评介西方各派理论,批判地分析它们,学习西方研究者的好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深入开展对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目的儿童知觉—运动协调发展的问题是儿童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问题之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特别重视知觉和运动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感知—运动的协调活动所逐渐建构起来的最初的感知—运动水平的认知结构,是儿童日后认知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肯定了感知觉—运动协调活动在儿童最初的心理发展阶段即感知—运动阶  相似文献   

7.
方富熹   《心理科学进展》1987,5(2):59-63
临床法是皮亚杰为首的日内瓦学派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方法。本文根据皮亚杰的有关著述,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应用临床法时研究人员应掌握的技术:如何设计和提出问题;如何诊断儿童作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反应;如何分析说明所获得的结果资料等。文中还指出了应用这一方法时研究人员容易犯的错误及克服办法,最后对临床法的价值和局限性作了扼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对皮亚杰理论忽视社会因素作用的不同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关于社会因素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问题,长期受到一些心理学家的批评。针对这些批评,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批评者批评皮亚杰忽视社会因素作用的理论依据。接着,对皮亚杰有关社会因素的主要论述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社会因素在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的作用作出了与批评者不同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6 15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1)考察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2)探讨儿童友谊特性的认知结构。研究采用结构访谈法,被试为来自北京市普通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6岁、8岁、10岁、12岁和15岁儿童共100名(每个年龄组20名,男女各半)。结果发现:(1)6—15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结构由5个维度组成,即: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榜样和竞争,互相欣赏,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亲密交往。(2)对6—15岁儿童,友谊特性中的5个维度的重要性次序为: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榜样和竞争,互相欣赏,亲密交往。(3)从发展上来看,对友谊特性不同维度的认知发展趋势有很大年龄差异。6—8岁儿童只能认识到友谊特性中一些外在的、行为的特征;以后才能逐渐认识到那些内在的、情感性的特征。但是,原来那些外在的特征并没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被取代,而是与内在的、情感性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在认识中逐渐深化。(4)小学六年级儿童在共同活动和游戏上表现出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而在冲突解决上,女生的认知水平高于男生。此外,初中三年级学生在互相欣赏方面,男生的认识水平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0.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本世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颇丰,期间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现代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在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都得益于皮亚杰的先驱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皮亚杰理论的验证、补充和发展,皮亚杰去世后的近十几年来,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以下仅就下述3个重要的论题回顾一下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一是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二是关于认知发展的机制;三是关于幼儿对人类基本知识领域朴素理论的发生和发展的研究。2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阶段论和连续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中争论不休的经典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时间流逝过程中, 回溯式时距估计动态性体现在短时延迟和长时发展两个方面。前者聚焦秒、分级的延迟, 将其归为背景变化或由目标时距引发的认知差异; 后者聚焦跨年龄(如婴儿、儿童到成年)的个体发展, 认为主要是信息加工速度的差异。最后, 从综合视角出发, 认为其动态性可能是由不同时距信息心理表征的差异造成的, 这体现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性。未来需以时间流逝的动态视角开展回溯式时距估计的心理表征研究, 深入探讨与目标时距紧密相关的计时策略在回溯式时距估计中的作用, 并扩展年龄、人格类型等个体差异方面的动态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1928年,在瑞士达沃斯,年轻的皮亚杰遇到了中年的爱因斯坦。他们一起讨论了儿童对运动、时间等物理范畴的认知特征。若干年以后,在普林斯顿,中年的皮亚杰与晚年的爱因斯坦再次相遇。这一次,皮亚杰向爱因斯坦介绍了自己多年来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尤其解释了年幼的儿童如何获得那些重要的物理范畴,诸如速度、时间以及守恒等。在听了皮亚杰的报告以后,爱因斯坦惊叹道:“多难啊!心理学比物理学难多了!”又过了很多年,晚年的皮亚杰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感慨道:“只有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才能迅速地把握这些很少有人能理解的难题,不幸的是,心理学家自己却总是不能……”  相似文献   

13.
时间和空间一样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由于时间本身的特点,给儿童的认知带来困难,它要求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整个认知活动的水平有更高的发展。认知发展心理学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儿童认知时间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同年龄儿童对时间反映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制约这一发展过程的条件,因素等。本文除简明阐述作为认知对象的“时间”的特点以外,还具体说明了认知时间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儿童在这一领域形成和发展着什么样的能力。着重介绍了国外关于时间认知发展方面研究的设想,结果,以及他们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4.
方格   《心理科学进展》1987,5(4):21-26
时间和空间一样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由于时间本身的特点,给儿童的认知带来困难,它要求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整个认知活动的水平有更高的发展。认知发展心理学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儿童认知时间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同年龄儿童对时间反映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制约这一发展过程的条件,因素等。本文除简明阐述作为认知对象的“时间”的特点以外,还具体说明了认知时间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儿童在这一领域形成和发展着什么样的能力。着重介绍了国外关于时间认知发展方面研究的设想,结果,以及他们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5.
夏凌翔  陈姝莹 《心理科学》2012,35(3):614-618
为了探索人格与反馈对时间估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非时间任务和预期式时距估计的方法对个人自立高分组与低分组共40名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虽然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两次时距估计中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均小于低分组;(2)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显著小于低分组;(3)个人自立高分组在两次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上的相关明显大于低分组;(4)有反馈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显著小于无反馈组。据此可以认为:(1)由个人自立导致的时间估计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时间估计的误差变异度和准确性两个方面。高个人自立者的时间估计误差的变异度更小,同时可能倾向于更准确地进行时距估计。(2)反馈有助于提高时间估计的准确性。(3)“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和“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的相关”是两个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认知行为干预起源于认知疗法与行为学习理论,强调认知、行为和情绪的关系,在20世纪末开始用于孤独症个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孤独症儿童教育和干预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行为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其总体特点有:研究对象多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研究设计包含孤独症儿童的应用行为分析;研究内容集中于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调节方面。最后,本文据此提出对我国孤独症儿童干预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李晓东  徐雯  李娜燕 《心理科学》2012,35(2):358-363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完成潜逻辑运算类皮亚杰守恒任务是否需要认知抑制的参与。被试为两组11岁的儿童,全部通过了标准皮亚杰重量及液体守恒任务。实验一发现儿童在解决类皮亚杰重量守恒任务时出现了负启动效应,负启动量为138.06ms。实验二发现儿童在完成类皮亚杰液体守恒任务时仍然存在负启动效应,负启动量为67.4ms。实验结果表明要成功完成潜逻辑运算领域类皮亚杰守恒任务,也需要认知抑制过程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游戏是早期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源泉.皮亚杰认为,游游经验能帮助儿童对与物体和人有关的空间、因果关系及时间等信息进行同化.维果茨基把游戏作为促进儿童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儿童的游戏行为中经常提到的认知活动包括两个方面:(1)建构物质世界的能力;(2)理解不同的社公性观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一般是通过各种周期性的参照物,如人体生理节律活动,自然界周期性变化与日常生活的周期更替,钟表,日历等;或通过物体运动速度、时间、空间的相互关系;或两者兼而有之间接地进行推断的。对儿童来说,认知时间比空间要困难得多,这和儿童的整个认知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皮亚杰曾以物体运动速度、时间、距离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作业研究过儿童的时间认知的特点。其实验安排是让儿童比较两个运动物体所经历的时间(起点相同,终点不同;终点相同,起点不同;速度不同)。结果发现7、8岁以前的儿童在判断运动物体所花时间时,常常把时间和距离混淆起来,即以物体运动的距离为参照来判断运动物体所经历的时间。他们没有考虑到速度、距离、时间三者的度量关系(速度=距离/时间,即V=S/T),直到十、十一岁儿童才能达到度量形式的时间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20.
小学儿童对习俗时间的时距判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涛  方格 《心理学报》1997,30(2):152-159
本研究选取“星期”这种习俗时间系统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让被试完成范畴性的时距判断任务,即让被试判断某一给定的日期是否属于某一参照日期之后3天中的某一天,探讨了小学儿童对习俗时间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发展。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对习俗时间的认知加工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距离效应”和“边界效应”,随着两个日期之间时距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增大,正确率逐渐降低,当两个日期之间的时距为3天时,反应时最长,正确率最低。而且,儿童可以直接运用数字系统来解决习俗时间的问题,他们的认知加工策略包括数字计数、数字运算和表象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