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见效,这时,不妨换一种心态,变化一下方法,试试“另类”教育法。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的语文课上,老师念错了一个字,大多数同学明知有错,却许久没人敢提出异议。突然有一天,有个孩子勇敢地举手指出老师的错误,而老师却无法接受被学生批评的事实,他振振有词地批评这个孩子不尊重老师。可较真的孩子又拿出字典当场念出字的正确发音,老师脸一沉,吼了一声“捣乱!”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父母拼命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和灌输知识,“神童方案”、“成长秘诀”等出版物和学习班也应运而生。受此影响,年轻父母们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成了“会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特长考了几级”、“英语水平如何”等,但却对孩子的性格、习惯等方面的养成很少顾及。  相似文献   

5.
A孩子吃糖成癖,刚长齐的牙就被蛀了。当父亲告诫孩子糖吃多了会腐蚀牙,并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时,爷爷说话了:“别信那个。我小时没吃过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你爸舍不得给你花钱,我这儿有。”当孩子哭着要吃糖时,节节就去买了几斤。B孩子看了两个多小时电视后,其父亲让其关上电视写作业,他却冲着父亲没好气地骂了一句。父亲严厉批评孩子没教养,奶奶却在一旁说:“别说了,他比你小时候聪明,你这么大时还不会骂人呢!”  相似文献   

6.
做家长的都企盼自己的孩子成名成家。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有时却没有注意到自己对孩子的评价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做错了一点事,便大发雷霆,指责孩子“笨蛋”、“没出息”;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向外人诉说孩子的种种缺点,为了不让孩  相似文献   

7.
3岁的时候,一场重病差点夺去了我的性命。7岁的时候,大家都叫我“小不点”。父母却不把我当“小不点”照顾,他们让我跟山村同龄孩子做一样的事:做饭,煮菜,割猪草,上山打柴。  相似文献   

8.
3岁的时候,一场重病差点夺去了我的性命。7岁的时候,大家都叫我“小不点”。父母却不把我当“小不点”照顾,他们让我跟山村同龄孩子做一样的事:做饭,煮菜,割猪草,上山打柴。  相似文献   

9.
晓亮在学校里理应算是一名优秀的孩子,没有想到的是,他却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原来,在家里,当晓亮取得一点成绩时,父亲总对他说:“别忘乎所以,某某比你强多了。”而当晓亮某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时,妈妈又骂他说:“你怎么这么没用,猪都比你聪明。”晓亮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不仅常用冷嘲热讽来贬低他。  相似文献   

10.
<正>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家庭教育本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融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父母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影响孩子,助力孩子的成长。可是当下教育孩子却变成了全民的焦虑:“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升学焦虑等等,“教育焦虑”变成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1.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所以,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是非常必要的,是每个教师的共同职责。  相似文献   

12.
送走了几届学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了、机灵了。但总觉得他们身上少了些什么,少什么呢?仔细观察发现,原来他们身上少了些“人情味”。他们自私、唯我独尊,觉得别人对他们的照顾、关心、付出都是天经地义的。有些事情一不合心意,就感觉不舒服,感觉不幸福,却不从自身找原因……当然其中的责任在我们大人,现在每个家庭孩子少,家庭条件又好,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而缺少对孩子的情感培养,以至于他们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而不能与人合谐相处,不能够互相谦让。  相似文献   

13.
任性孩子最难伺候 “我可把这一代比作什么呢?它像生在大街上的儿童,向其它的孩子喊叫说:我们给你们吹了笛,你们却不跳舞;我们唱了哀歌,你们却不捶胸。若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他们便说:他附了魔。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他们却说:看哪!一个贪吃嗜  相似文献   

14.
<正>家庭中,相对于孩子,父母总是强势的一方。对于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待人不礼貌”“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小毛病”,父母总是倾向于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孩子天生性格如此”“自家孩子就是不如别人”等客观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而模仿正是孩子习得技巧、获取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基本上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初二女生A边做作业边听音乐,父亲说了她几句,让她专心致志学习;A却不耐烦了:“唠叨什么?我听听音乐你也管?我不听了!”“砰”A将“随身听”摔在地上。初三男生B快中考了,他却仍旧迷恋地观看足球赛直播,母亲怕影响他复习考试,强行关闭了电视。B立即怒气冲天,中学生的家长们普遍感到,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后“脾气见长”,表现为火气特别大,言语和行为上都有一些改变;尤其是批评不得,有时还会不讲道理……孩子,脾气好大!在近年来的家教心理咨询中,父母们列举了孩子的许多不可理解的举动,例如:一记重拳打在母亲的脸上,导致其鼻梁骨折而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16.
规矩与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众所周知的古训。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规矩”在变化,如果一味地循规蹈矩,画地为牢,就难以有所突破,有所成就。世界是先有“方圆”,然后才有“规矩”的。如今更可以用电脑代“规矩”,成“方圆”。不囿于规矩,允许出格,这是出人才,出成果的一条法则。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大凡杰出人物,只守方圆,不拘规矩。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牛顿,晚年却一头扎入基督教的研究与考证。他以顽强的毅力追求真理,而感情却脆弱得象孩子那样,爱哭鼻子。爱因斯坦研究严肃而深奥的相对论,却生性“顽皮”,不修…  相似文献   

17.
<正>许多父母常常会困扰,明明自己对孩子有天然的爱,为什么这样的爱在表达的过程中却被异化、被扭曲,以至于孩子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爱。而当我们去回想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场景,便能从中窥见一二。“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我起早贪黑的,你怎么就一点都不懂我的苦心呢”“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向孩子表达“关爱”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老师或家长通过孩子、学生谈心,可以直接获取大量可靠的信息,为正确教育孩子提供依据;通过谈心,家长、师生之间的感情能得以沟通,使彼此增加信任感。另外,谈心也是解决孩子思想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把“心”谈好。同一主题,同一内容,不同的人进行谈,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有的人很善“谈”,一谈就灵,问题迎刃而解;而有的却不善谈,一谈就崩,问题越谈越僵。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掌握谈心的技巧,尤其是谈心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9.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20.
“减负”给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之下不堪重负的中小学生带来了希望,却引起了许多家长的不满与惶恐不安,他们担心这样下去会毁了孩子的前程,比以前更加紧锣密鼓地为孩子买复习材料,安排课外学习时间,于是乎便出现了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的怪现象。学生们刚从学校的“高压”下解脱出来,又被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