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他者是如何被给予我的,我和他者的关系如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鲜明地区分出两种现象学。胡塞尔立足于意向性现象学,利用显现和随显的理论把他者构造出来;而亨利则从生命现象学恻隐-与共的角度,把我和他者的关系归结为先验生命的共同感发。虽然他们都从现象学角度研究他者的被给予性模式,但得到的却是根本不同的结论:胡塞尔把空间事物的意向性被给予模式应用到生命的被给予模式;而亨利另辟蹊径,把自我-感发看作生命独有的显现自身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米歇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与基督教已经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二者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作为现象学的基督教是一种源-现象学。生命现象学理论与基督教教义可以相互阐发: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可以通过现象学的理论得以合理解释,同时,现象学的一般原则和策略也能够通过基督教所隐秘的内涵得以很好的阐明,因此基督教与生命现象学的契合性,有力论证了基督教的现象学意蕴以及它源初的现象性。尽管如此,亨利生命现象学还是体现出了与基督教的差异:关于生命的起源,亨利的基督教现象学与传统的基督教思想坚持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即现象学的“生成论”和基督教的“创世论”。  相似文献   

3.
M.亨利分析了经典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的理论内涵和问题,特别指出意向性在以"出离"的方式理解显现的自我显现时所遇到的悖谬。同时,他指出,由于胡塞尔的意向性现象学以"出离"的、可见的意向性方式理解生命,从而生命在他那里被遗忘和隐匿。生命的自我显现,以一种不同于可见的、分离的意向性方式来实现,这是一种生命的现象学。这是未来的非意向性现象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的思想中提炼出力量、主体性与生命三组命题,由此出发梳理与剖析米歇尔·亨利在从当代文化批判与对传统现象学的反思扬弃的基础上倡导的"生命现象学",并尝试在与中国古典《庄子》文本中的一些例子进行跨文化对话,思考在如何返归生命本身、在自身感触的基础上抵达对生命与世界的双重体认,调动生命内在的潜能、力量,以另一种主体性即生命主体性的范式,以身体性的、深沉的主体性悖论,抵抗主体的异化、重新培养关注自身生命与世界的当代伦理观。  相似文献   

5.
以生命把握生命——狄尔泰哲学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以某种恰当的方式来把握作为活生生之流的生命,狄尔泰先后提出了描述心理学和解释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对于后来及同时代的一些哲学家,尤其是生命哲学家和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西方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的方法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缺陷.这表现在:首先,他对生命哲学的理解最终还是以生物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描述心理学;其次,他对概念性表达的倚重,使他脱离了他自己所发现的历史性生命体验自身的表达;另外,他以一种"后退运动"为前提,故而他只能在记忆中反思地理解已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之流,并将这一僵死的结果客体化.虽然,这些缺陷自20世纪初就一直遭到了很多哲学家的批评,但是,如果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上来重新审视狄尔泰对生命哲学的贡献与缺失,就会发现其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儒学的进路探究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建构方式,离不开对儒家生命概念的特定内涵及其言说方式的准确解读。在此前提下,我们才能有效发掘儒家生命伦理思想的精神旨趣,并以一种开放眼光将之融入当代生命伦理学语境中,从而构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儒家生命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伦理学,它所阐明的精神运动的各个环节都饱含着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毋宁说,<精神现象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精神表征,由此这种生命向度在其构筑的精神体系之中成为内在的伦理价值旨趣.在生命哲学与生命伦理学的语境下阐释<精神现象学>的生命向度,指明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辩证运动过程,可为当下生命伦理精神的构建提供一种可能的哲学基础和精神质料.  相似文献   

8.
访谈对象:高宣扬(上海交通大学精裕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从事德法哲学美学研究) 访问者:林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启蒙哲学与现代西方艺术研究) 问:高教授,您近来连续出版《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和《毕加索与当代艺术》(人民出版社,2014)等关于艺术和美学的著作.在您的学术作品中,我们发现,您不只是在研究哲学,而且,还关注艺术,尤其是对生存美学进行集中研究.而且,您近几年在国内外连续策展有关“生命艺术现象学”这一主题的画展.您能不能谈谈什么是“生命艺术现象学”?  相似文献   

9.
在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阐释过程中,从情节间的因果联系入手来理解文本是较常见的一种思路。但是,有些作品所描写的事件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片段,或无因可考,或无果可察,这给人们的解读造成了不小的难度。现象学的审美诠释学则为此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根据这一方案,人们可以不必经由对情节因果关系的完整梳理,亦不必借助于想象力对空白的全面填补,依然能将文本的意涵充分地寻绎出来。另一方面,通过现象学的"悬隔"与"还原",人们亦可以对那些不具情节属性的文学描写进行合理的释读。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安德烈耶夫的短篇小说《沉默》都是一个适于进行现象学分析的绝佳文本。借助于这一文本,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现象学审美诠释学的独特效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现象学讨论了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比较中的几个基本哲学问题,认为中西医面对的是相同的人体和疾病世界,但各自对现象却有不同的把握方式。真理的标准是与主体"此在"的存在方式和认识活动的意向性密切关联的,用一种科学文化的标准衡量或评价另一种科学文化现象未必合适。同时指出,人有多种可能的存在方式,因此,与人相关的真理也并非只有一种。中医理论隐喻的言说方式既可能带来无穷无尽的纷争,但也意味着有多种揭示真理的路径和可能的逻辑世界。  相似文献   

11.
我们生活在生命的世界中,即现象学所认为的与科学研究直接关联的客观世界不同的经验世界。人的生命不仅具有自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自为的规定性,即人有双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生存是一次性的,生存的终结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后者意味着生命超越自身的存在获得了意义的生成。追求生命的意义,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人对自身的否定和向理想飞升的可能性,这个世界就是审美的世界。如果人的生命缺少这种审美的世界,人的生命就会陷入一种生活无意义的境遇之中。缺乏生活的意义的世界是人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世界。所以,生命的实质在于生命的意义,这里讲的生命的意义是指人的生命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生命所有的意义都将化作虚无。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在时间中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意义是在历史中获得的,这就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历史内蕴;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需要"前见"作为前提;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生命意义的获得不能靠分析而是要依靠体验。  相似文献   

12.
以学术为生命的人,只要学术在,他的生命就仍然在。我们纪念吕大吉教授的最好方式就是认真研读他的著作,从中汲取智慧,把中国宗教学的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吕大吉兄对于我不仅是同道和学友,也是一直相伴左右的可敬可亲的兄长。他的去世,使我的精神小屋突然倾斜了,再也不能比邻常聚、坐而论道了,内心之痛楚和失落是难以言说的。他是我国宗教学研究重量级大学者,一直处在理论引领的位置,他的离去是宗教学界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随着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的发端应该追溯到笛卡尔的"我思"概念。我们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现象学: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为代表的历史的现象学和由笛卡尔隐约开创的理想的现象学。历史的现象学并不能真正把握笛卡尔"我思"概念的应有内涵,而我们应该坚持的理想的现象学则可以引导我们构建一种真正的现象学,它能够帮助我们触及更为原初的先验生命。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反对把《存在与时间》解读为生存哲学,但人们的这种所谓"误读"事出有因:该书提供了生活现象学作为一般存在论的基础与出发点。一般存在论几经尝试,以失败告终。他实际呈现给我们的就是生活现象学,而存在论只停留为理论雄心。该书有意规避了"爱与友情"这一人生现象学上的重要环节,为他后续思想,比如反映在《黑皮本》中的"纳粹"问题的政治失误,开了方便之门。这警示后人,哲学家勿妄以自己的基础理论直接参政。  相似文献   

15.
在东西方哲学中均有现象学、本体论和形而上学这三种言说方式和思维向度:现象学是关于感性可见之物的学说、关于观念的被给予之物的学说、关于存在的无蔽的学说、关于在智的直觉中被把握的本体的学说;本体论是关于根本自在之物、倚于自身之物的学说,是关于万物存在的学说和关于历史存在的学说;形而上学则是对不显现的东西、在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东西的讨论和思考。这三种思想风格的差异都曾在海德格尔哲学中表露出来。  相似文献   

16.
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畏是对万物尊严的直观,是对超然性的辨识。犹太-基督教认为,智慧由敬畏推动,敬畏是信仰的前提,是信仰的根源。人们应当接受敬畏的指导。丧失敬畏,就会缺少洞察力。科学主义是失去敬畏的结果。学术界最近对科学主义的讨论,说明人文精神开始崛起。科学主义大概是一种国产货。我们今天应当在世界大家庭的语境中说话或言说。敬畏自然与敬畏生命,二者同中有异。但是,我们所说的敬畏自然,一点也不意味着自然主义。我们反对科学技术的僭越。自然主义恰恰忽视不同于单纯物质的生命。国内学者已经普遍注意到人类道德的关怀应当扩大到人类之外的存在上。  相似文献   

17.
李菁 《世界哲学》2008,(2):25-34
存在学可被视为“真(理)一逻辑地说(命题)一现成存在者”^**的三方关联。存在学的主题是:为获得作为命题之正确性的真(理),存在必须被命题规定为怎样的现成存在者。存在令维特根斯坦毕生惊异。存在问题作为灯塔,照耀、牵引维氏哲思始终。在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前期思想中,他以显示“开路”,划分出多种不可说者,展示了让不可说者显示自身于其中的7种言说方式(特别包括命题的澄清活动与沉默);存在展开为“不可说者——7种言说方式——不可说者在7种言说方式中显示自身”。维氏以其独特的存在之思超越了传统存在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法国学者多明尼哥.杨尼考(Dominique Janicaud)对于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向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是对现象学的基本精神的误解。我首先根据胡塞尔的文本,在讨论超越性与给予方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现象学涉及宗教现象或神圣存在是现象学本身所规定或要求的:每类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给予方式,我们不能够把一种事物的给予方式等同于所有事物的给予方式。其次,我主要讨论了莱维纳斯如何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对于"超越性"在伦理学领域的现象学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表述,是对于胡塞尔现象学基本原则的继承。最后,我论述了马里昂为何把现象学理解为"最后的哲学",把现象学原则理解为最后的原则。现象学就是要描述被给予的自我如何转化为现象性的自我,被给予的自我是决定一切的核心,而不是先验自我。神学中关于上帝的描述属于溢满性现象中一部分。马里昂与莱维纳斯一样,都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最核心、最基本的精神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围绕现象学能否作为第一哲学这一热点问题,展现了多米尼克·雅尼科、马克·里希尔与让-吕克·马里翁之间的争论.雅尼科忠实于现象学还原的观念,反思它具体给予我们的意义关联,坚决反对将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而提倡一种极简主义的现象学.马里翁则从尝试设置对现象的范畴分析之基础出发,进一步澄清现象学的偶然性的特异性,在现象学的意义上使另一种第一哲学的轮廓清晰可见.但是,马里翁的给予现象学暗示着只有一种把握凭自身出现和显示的现象的可能方式,这是为里希尔所不能赞同的,里希尔自发的意义构成的现象学在此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生命美学的视域中,生命是文学的生命,文学是生命的文学。生命发展的需要是一切精神力量之源,亦是文学之源。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文学理应为生命的勃发作出努力,而文学的言说正是履行着这样的职责:一方面,文学通过对社会的审视,不断地剔除着不利于人、不利于生命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学通过对自然的观照,拆除了自我的墙篱,使主体投入到无限和永恒之中。不管是观照自然还是审视社会,文学言说的都是人生体验。在体验的言说中,文学显露出一个崭新的生命境界,从而使主体产生超越意识和超越行为,使生命呈现出闪光夺目的勃发状态。因此,使生命得到勃发,是文学存在的最后理由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