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共形成以武装暴动为主导、武装割据为补充的革命形式。共产国际却对武装割据持限制发展的态度。在共产国际的压力下,中共六大被迫对武装割据的发展进行一定限制。中东路事件后,斯大林与共产国际转变态度,中共中央转而大力发展武装割据。到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武装割据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革命形式。在共产国际、中共中央与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复杂互动中,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革命形式的认识转向,逐步确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形式。  相似文献   

2.
红色歌谣是一种兼具娱乐艺术属性和思想教化功能的新型文艺作品。如何最大程度地将革命意识形态内容渗透到歌谣的创作、传播中,使红色歌谣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得以实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进行群众动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共通过政权组织和法律制度建设,使红色歌谣规约在革命意识形态下,同时努力做到歌谣形式的通俗化和内容的日常化,再凭借歌谣独特的艺术魅力,最终顺利将革命意识形态传输给广大民众,由此获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实现苏维埃革命运动中最广泛的民众参与。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本文一开头就大量断章取义地引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形式的言论,以便为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关于“和平过渡”的路线作辩护。作者把无产阶级专政形式基本上划分为两种:一、苏联的苏维埃,即一党专政的无产阶级政权形式;二、各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即以共产党或工人党为领导的、联合各民主党派和其他政党或团体的专政。作者重弹苏共纲领关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修正主义的老调,“论证”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形式已不复存在,苏联已变成为所谓“反映全体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全民国家”。作者说:苏联之所以曾经实行一党专政,是由于当时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尖锐性;而东欧一些人民民主国家则与苏联当时情况不一样,没有像苏联那样尖锐的阶级斗争。所以,有的人民民主国家成立后不久,就取消对剥削阶级选举权的限制。作者妄图使所有国家的人民相信当今世界上的阶级斗争已“缓和下来”,苏联的一党专政是例外,今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多党制的专政,就是五花八门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根据这种修正主义的论点,作者公开无耻地为南斯拉夫铁托集团的政权形式吹嘘。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及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罗莎·卢森堡与列宁围绕着十月革命应不应爆发、要不要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如何认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但共识是主流,分歧是细节;无论是那种恶意制造列宁和卢森堡的思想对立,还是借助于卢森堡批判和全盘否定列宁的言行都是站不住脚的。而站在历史的视角对卢森堡和列宁在十月革命问题上的思想对话进行客观的梳理和全面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兵 《现代哲学》2008,(2):67-75
一般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在十年"文革"期间被广泛宣传,曾写入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和党章,还写入了四届和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修改通过的宪法,影响十分巨大.它在提出时被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了第三个伟大的里程碑",而历经十余年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却对它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认为它是"左倾"错误论点.应该"坚决纠正".本文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中共"九大"、华国锋、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为坐标,对其历史命运进行追踪和考察.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7年11月7日,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一个国家内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而世界上其他国家仍然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当时俄国反动资产阶级和外国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疯狂地向苏维埃政权进攻,妄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列宁提出了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对这个问题做了否定的回答,即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这里的“建成社会主义”,是指建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完全的社会主义或发达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不发达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7.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中国人民引以为自豪的英雄史诗。长征期间,红军曾两次经过甘南境内,途径迭部、临潭、卓尼、玛曲等地区,举行了俄界会议、攻破天险腊子口、建立临潭新城苏维埃政权等重大活动。从此,红色革命的种子撒向甘南各族群众的心中,出现了各族群众和各宗教团体喜迎红军、为中国革命贡献力量的感人场面。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在困难时期帮助红军的事迹永远成为留存在西凤山下…  相似文献   

8.
叶美霞  田子渝 《学海》2002,(5):188-190
迄今中外学者一致认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但对它的性质则有不同的解读。在中共党史上 ,五四运动有着特殊的意义 ,被视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 ,但在它的性质上却引起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鸣。在中共文件中最早评论五四运动的是 1 92 1年 6月中共早期组织的代表向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提交的书面报告① 。两年后李汉俊在《纪念二七的意义》② 中 ,高度赞扬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标志着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时代之主要潮流”和革命的中坚 ,五四运动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夭死 ,无产阶级革命兴起的“分水岭”。随后中共早期…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5,(6):18-24
建党之初,中共创始人通过对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引介,在各种新思潮的博弈中树立起国际共产主义的旗帜。国共联合战线建立后,中共政治精英在高涨的革命形势下将对巴黎公社的认知化为凝聚革命力量的共识,公开运用这一思想利器对民众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此举不仅为国民革命注入了赤色的共产主义元素,且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继续前行预埋了宝贵的政治能量,这一能量的释放对日后中国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朱莉涛 《学海》2001,(6):171-174
瞿秋白同志是我党早期探索中国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的最优秀的先行者之一.在短暂的36年人生历程中,他坚持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最早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最早从理论上科学论证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问题,他还是我们党内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前驱.瞿秋白对中国革命理论开拓性的卓越贡献,在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7,(1):12-30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而艰苦奋斗的历史关头。在这个过程中,直面新中国即将诞生需要全面谋划和统筹其开国的大政方针——包括内外政策、国体政体的大背景和新形势,中共经过二十余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在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实现"国家统一"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国家结构和国家形式问题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进一步系统和丰富,开始明晰地意识到教条主义地照搬"苏联模式"有违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开始全面彻底地扬弃客观存在的导致中国四分五裂,导致中华民族离心离德隐患的"民族自决"、"联邦制"的理念和概念,开始逐步奉行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更加符合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单一制"的理念和概念,并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完成了这一战略转换,最终将新中国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国家结构、国家形式,正式确定为具有鲜明而突出的中国特色、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以"中央集权"为主导的"单一制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2.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的党,发展为领导人民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在其百年辉煌的伟大历程中,道德"精气神"的"密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正是有了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引领道德追求,有了科学的道德规范体系的价值指导,依靠担当奋斗磨砺了道德品格,通过推进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才使得其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始终持守着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饱经忧患而愈加壮大,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3.
列宁《四月提纲》中关于促进俄国二月革命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转变的革命性质问题,得到学界普遍关注并大体形成三种观点:兼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过渡、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过渡。这些观点虽然在内容侧重点或时间节点上有所差异,但在宏观和中观层次上的本质意指是相融通的。基于其后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列宁有关革命"最伟大的转折点""第三阶段"的思想以及布尔什维克革命实践的策略调整,本文进一步主张,在微观层次上的革命阶段转变特指俄国二月革命后的第二阶段,即"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的单一政权阶段。中国革命语境与俄国革命转变时期虽类似但更有不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创造性地回答了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的革命转变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列宁把两性关系、家庭和婚姻的新的道德基础的发展跟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他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当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才能使真正的男女平等和以经久可靠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成为社会普遍的现象。列宁指出:“有人说,妇女的法律地位最能表明文明程度。这句话很有些道理。从这个观点来看,只有无产阶级专政,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达到而且真正达到了高度的文明。”(《列宁全集》第30卷,第374页) 苏维埃政权彻底废除了包括维护男女不平等的法律在内的多种资产阶  相似文献   

15.
正在以往历史上,佛教所完成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统一、人生净化、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贡献上。没有这些贡献的存在,佛教不可能毫无价值地长期寄生式的存在,中国化的进程也就不能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正是因为佛教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注重"善知世间"等正确对待社会的理念,所以佛教有很强的适应性与内在转圜空间。随着现代政权的建立和意识形态的更新,在科学发达、全球趋向一体化的今天,佛教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对中国佛教而言,佛教文化除历史贡献仍具有现实意  相似文献   

16.
关于毛泽东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林元 《学海》2006,5(4):97-103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理论源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晚年错误总的思想理论根源。毛泽东何时开始形成这个思想,在理论界似乎形成了一种定论: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确处理》)中,就开始形成或已经形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认为《正确处理》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提供理论根据的,最早见之于“文化大革命”中。例如,1975年张春桥在其《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一文中就说,毛主席在这部著作中,“奠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张文的…  相似文献   

17.
卢梭与晚清革命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德如 《学海》2005,(1):21-28
在晚清的历史社会空间 ,革命话语日益膨胀。后经卢梭及思想的刺激 ,革命变得“浪漫化” ,革命的内涵出现单一化、绝对化。这是在社会危机压制下激进化心态的泛化 ,是由社会阶层的对抗、两极化思维模式促成行动的极端化以及公共舆论的推波助澜等因素促成的。它一方面使社会处于亢奋状态 ,从而激发了民众的乐观主义精神与意志主义 ;另一方面却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 ,提高政治现代化的代价 ,使社会缺乏长期的合作、妥协与宽容精神 ,出现认同危机等。在晚清的革命话语中 ,卢梭试图为社会建构“政权规则”的思想被抛弃了。  相似文献   

18.
"三三制"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蒋介石国民党进行政权建设的竞争中创造的、从政权层面有效践行民主价值观的制度模式。它是对清末新政以来各种化妆专制主义政权的否定,也是对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实行一党专政的否定,更是毛泽东领导中共在政权层面践行民主价值观的继往开来。它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符合"重权威,求民主"的复杂政治国情,实现了对民主价值观的制度化践行,因而能获得空前的认同。"三三制"开创了中国特色民主的历史先河,可为今天从国家层面践行民主价值观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革命范畴在马克思学说中无可争议地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长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人们习惯于把马克思设想的革命归结于它的一种形式,即暴力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这种被称作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念不断受到历史进程的修正和挑战,它面临着革命理论与实践、革命的预言和历史结局之间的巨大反差,以致于当代一些思  相似文献   

20.
考察上博简可知,早期儒家乃本于仁道阐释政权转移问题。在其看来,政权转移实质上是政权合法性的转移,而政权合法性植根于天命、民意与为政者的贤德贤能,以"仁"为基本精神;政治权力是仁民爱物的工具、服务天下民众的公器,政权的转移旨在实现"天下和合"的仁政理想;在此理想的引领和范导下,一旦为政者因德衰或能退而丧失或遮蔽了政权合法性,政权就当该发生转移;禅让、世袭、革命为政权转移的三大模式,若以仁政观之,则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本位的世袭制和以武力转权的革命模式皆各有弊病,唯有主张"尚德让贤"的禅让制才是可圆满实现仁道的理想政权模式。可见,早期儒家是以仁道为政权转移的根本原则和终极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