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具有“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前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直觉、灵感等,后者包括情感、意识、需要等。“认知因素”是主体对外部信息进行接收、储存、加工等活动的认识实施因素,它们既能直接形成新的知识,又能充当认识发展过程的环节。“非认知因素”是认识活动中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社会认知的理论模型综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沛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2,25(1):73-75
社会认知一般涉及社会信息的辨别、归类、采择、判断、推理等心理成分,即林崇德所提出的涉及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等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关于社会认知的近期研究探讨了人们关于群体及其成员的知识是如何在记忆中表征以及该知识是如何在后继判断过程中使用等问题,并且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儿童与外国儿童的心理特点既有其普遍性,又具有其特殊性。追随朱智贤先生的脚步,在林崇德教授的引领下,我们对中国儿童的推理能力的发展轨迹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路走来,我们对中国儿童物理世界的推理能力(包括传递性关系推理、因果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儿童社会推理发展的重要基石--心理理论、指向自我的社会性推理--情感决策、以及影响儿童推理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有趣的结果,然而关于中国儿童推理能力发展的全貌,我们依然得不到完整而准确的结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难度大,但是无论从科学研究的需求或者是社会对儿童教育的需求,又或是国家战略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来看,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都是意义重大的,因此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还需要大力加强,对该领域的科研投入和人力支持也必须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4.
多主体认知系统中的互知推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主体认知系统中 ,每个主体都是一个推理者。多主体之间互知推理的复杂性在于 ,这种推理的对象中 ,不仅包括对象世界的知识 ,而且包含系统中其他的同样正在进行推理的主体 ;推理者对其他主体的思考及其结果进行推理 ,这些主体同样对推理者的思考及其结果进行推理。这使得推理的素材是弹性的 ,动态的 ,随着推理的过程不断变化的。这种推理 ,是对人的日常思维能力的挑战 ,也是对逻辑学的挑战。本文通过构造关于知道的模型 ,用逻辑语义学的方法 ,来刻划多主体之间的互知。形式语言K在形式语言K中 :1 ,2 ,… ,n分别表示系统中n个不同的主…  相似文献   

5.
为了摆脱盲目被动地适应世界的状况,主体自我需要在认识上把形形色色的个体事物纳入到普遍化的观念系统中,考察不同存在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精神活动转向对整个世界的存在依据以及人生命运的探寻时,哲学思考承担了反省一切经验现象并对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断进行质疑的使命。而力求使抽象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知识相对应,以检验那些被人类曾经信赖的普遍存在依据的合理程度,是  相似文献   

6.
选取3个具体内容的条件命题作为实验材料,以小四、初一、高一、大三的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命题内容对青少年条件推理的影响机制及其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对同一年级而言,不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相同推理(MP、MT、DA、AC)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对不同年级而言,相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四种推理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2)青少年的条件推理过程似乎是一种基于对事件发生概率估计的直觉判断,这一判断过程主要取决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增长和主体认知水平的提高,而用形式逻辑的标准来衡量个体条件推理能力的高低似乎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7.
当人们不从康德同时代的语境(即主体内关于对象知识的诸种"能力"如何协调统一)出发来思考主体性之统一的问题,而是从自我知识与对象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入手,康德的思考就呈现为不同于"内主体目的论"的另一种形式,即关于人类知识有限性的理论与关于无条件者的理念学说的结合。主体的自我理解必须在两种立场之间的张力中寻找立足点:一方面是主体从自身的有限性出发意识到自己对其知识基础的追问是超出其可能的解释范围的;而另一方面则尝试将自己的可能性根据在"理念"中展示出来。这正是康德哲学对"有意识的生活"之自由与可能性的功绩。  相似文献   

8.
道德价值与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价值概念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而真理概念的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前者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而后者则拒斥情感、诉诸于理性;前者主要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关联,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客观世界;前者是非认知的,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后者则是认知的,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由此产生了所谓“有无价值真理”、“价值真理是否是客观的”、“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价值能否被认知”、“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一、价值与认识一个人远远不止是一个认识论上的主体,他同时还是一个实践主体或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刘莘 《哲学研究》2012,(5):113-117,129
<正>一、精神问题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由者有能力认知规范世界运行的普遍法则,有能力知道自己既是被规范的对象又是认知的主体。作为对象,自由者承认自由意味着对必然性的认识;作为主体,自由者不仅强调对必然性的认识已经蕴含着主体为世界立法,而且强调世界只有在精神里才能显现自己。精神知道  相似文献   

10.
吉奇认为,如果非认知主义者关于道德判断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人们予以认可并经常使用的道德假言推理在逻辑上就是无效的。为了解决道德假言推理的有效性问题,非认知主义者在坚持关于道德判断的非认知式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黑尔的"断言-意义分离"论证、布莱克本的"态度自洽"论证和格巴德的"规范谓词改写"论证为代表的三种解决方案。总的看来,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非认知主义者的解决方案中越来越多地吸收了认知主义的合理部分要素,在坚持道德判断的情感表达、行为引导等主要特征的前提下,越来越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当人们通过逻辑推理获得各种道德知识时,需要以适时地承认、重视道德判断的描述性特征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实践的目的总是在不断地思维着。有人认为所有的思维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这包括解决认知上的问题,因而可以说所有的思维都包含着解题过程;也有的人认为,所有的思维都是为了得出某个判断,思维表现为从这个判断过渡到另一个更切合人类需要的判断,因而思维都包含着一系列判断的推移;也有人认为无论是解题过程还是判断的推移,其深沉的东西是一种推理活动。因而,推理的研究自然就成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论题。人们总是把推理能力与人类的智能联系起来,把人类的创造力与对推理能力的惊人尊敬联系在一起。一句话,推理就是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就是智能的发挥。离开了推理,思维和智能是不可思议的。  相似文献   

12.
认知定势是现实的认识主体完成一种认识所必需的现实的内部准备状态和主体性条件,由相互作用的世界观、知识、思维方式、经验和需要意识、价值观念以及意志、情绪构成。它一旦形成后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惯性。主体要进一步在广度和深度上认识、预测变化着的客观世界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就必须不断更新认知定势。世界观是认知定势的灵魂。在现时代,我们必须自觉地以真正体现科学性和批判性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学前儿童对“知道”和“会”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2名3至5岁儿童接受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任务,探查他们在获得新知识前后对自己是否“知道”和 “会”的认知和知识获取方式的认知 。结果显示,有部分学前儿童在不知道或不会的情况下报告自己“知道”或“会”,对自己的判断倾向于作出肯定回答;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学前儿童对自己是否“知道”的认识要比是否“会”的认知准确;儿童对陈述性知识的获取方式的认识好于程序性知识,3岁儿童对知识获取方式的认识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4.
元认知与5大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姚志强 《心理科学》1999,22(1):85-87
1.前言1.1元认知及其研究最早提出元认知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弗莱维尔(Flavel J.H)。他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元认知知识是个体有关认知活动系统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察、控制和调节。元认知实质上是人对认知括动的解悟和反思,是自我意识在认知活动中的体现,是认知主体对其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  相似文献   

15.
元认知与临床医生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元认知的形成及功能[1] 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元认知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学习中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外控到内控、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发展起来的.最初,个体毫无监控学习活动的经历与体验,当在他人指导下或无意识的自我监控获得成效后,可强化再次的体验与监控,从而逐步转化为自发的有意识地自我监控,但监控范围较窄,常为学习活动中的某一环节、某一侧面或某一学科内容.通过有意识地反复运用,这种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控制逐渐变得娴熟起来,最终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其监控范围也从某一环节扩展到学习的整个过程,并可迁移到不同的学习内容上.由此可见,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有感知、调控自身认知能力的功能,与学习、创新等能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谭笑 《哲学动态》2022,(11):109-116+129
大数据生成的个人画像,在大量社会事务中取代了自我知识而成为判断依据,对个人造成了认知伤害,从而形成认知不公。认知不公通常被认为在认知和伦理两方面都带来了伤害,但由于自我知识并不具有认识论优越性,大数据与之相比并不妨害求知过程,这对认知不公的认知维度标准构成了一个悖论。这一悖论在交易型不公层面上确实存在,而在结构型不公中被消解,即在后一层面个人画像不合理地构成了认知权威,系统性地提前将主体自身排除在外,对社会构成了结构型认知不公。  相似文献   

17.
佩蒂特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按照自己持有的各种态度构成自己的心灵。心灵通过各种能力进行言说,人们通过言说的心灵进行社会交往和生活。人们的心灵言说不可或缺地包含这样一个过程:决定如何判断以及思考什么;通过基于规则的推理控制他们的思考;享受一个特别的认知意识;达成承诺和形成共同体;构建人格和自我;因为他们的行为而承担责任。我们只有在人类社会学的基础上,回溯人类心理,才能理解这一过程。这也是有关"人类生活如何是一个语言交往的社会"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8.
独立型与依赖型自我:Markus等的自我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arkus认为不同的文化系统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将对应不同的自我结构:独立型自我和依赖型自我,而不同的自我结构可以解释预测个体在情绪、认知、动机等方面的差异。Markus等人的研究结果引人注目,同时也受到了相当多的质疑和批判。该文系统综述了这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康德哲学因其“自在之物”的赘疣及将认知、情感、欲求诸先验机能“单纯并列”的致思格局,引发了其后的康德主义者们重新塑造“先验唯心主义”体系,以使其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种种努力。赖因霍尔德关于哲学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应置根于一个单一、绝对无条件的原理的思想,被包括费希特在内的哲学家们广为接受,但其作为第一原理推出的“意识命题”却因着对主体及其能动性的漠视而未能经受住他自己所提出的第一原理标准的检视。基于独断论思维的怀疑论者针对康德哲学因“自在之物”引发的内在学理上的扦格向先验唯心主义发起严峻挑战,这亦促使费希特思索建构一个将主体性原则贯彻到底的新的学思体系。费希特通过对人的“自我意识”所做的独立而深彻的思考,为其知识学体系寻获了坚实的立足点——“绝对自我”。作为绝对自发、自我圆足的原初存在,“绝对自我”集主体的能动性与客体的受动性于一身,具备一种自我眷顾、自作贞认的本质。知识学通过“绝对自我”将康德哲学倚重主体的精神性状推向极致,彻底放逐了“自在之物”,亦有力回应了怀疑论者的诘难。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编的会计专业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倾向投射测验,包括对自我的社会后果、对自己身体和物质利益的后果、对自己的心理后果和对他人的后果四种情境,考察后果形式、后果表述、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年级和性别、会计专业人员有无工作经历和资格认证水平与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给出不利后果和有利不利后果均给出两种后果形式在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倾向上差异不显著;会计专业人员在涉及对自我身体和物质利益后果以及对他人的后果上选择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者较多,其次是对自我社会方面的后果,最少的是对自己的心理后果;低年级男生从自己身体和物质利益的后果考虑倾向于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数高于女生,其他三个方面年级和性别差异不显著;会计从业人员从自己身体和物质利益后果以及他人后果考虑道德判断标准比在校生宽松,且不受会计资格认证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