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遭遇了千年未遇之变局.其中,传统伦理的嬗变无疑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中国传承千年的伦理转变形态?这种力量当然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2.
赵缊 《管子学刊》2005,(4):73-76,101
“民”字初意为神视,并非奴隶,由此方可理解何为民本。先秦血缘政治决定其政体形式带有民族特色,以此观“礼”其法律文化特征不言自明。春秋民本思潮的高扬,为后来战国改革法治提供了立法重要的借鉴参照系,从而使得地缘政治——中央与郡县制对立统一的新政体模式得以确立,自此中国历史上明确的国家形态、体制得以矗立。  相似文献   

3.
性神学的嬗变与后医学文化思潮南京铁道医学院(210009)孙慕义圣经文化以性原罪意识为开端,从此影响了整个基督教世界对性的态度。性最初成为罪恶的标志,圣保罗反复宣称:“性交阻碍得救”,“人不如守素安常才好”,(哥前7:26),“若常守节更有福气”。(...  相似文献   

4.
略论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社会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现代转向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嬗变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均给后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英国新左派以唯物史观为理论视域,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的诉求,从不同方法和视角对社会主义的主体建设、策略模式和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探讨,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英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呈现出一定的总体趋势和特征:一是从个体的社会主义走向集体的社会主义;二是从道德的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的社会主义;三是从民族的社会主义走向国际的社会主义。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Compared with another founder of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Max Scheler, Plessner is desolated by Chinese academe. His works have not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systematically, and there are few articles about his life and thoughts. The reasons for this are complicated, but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of these is that Plessner has paid most of his attention to the German problems. However, Plessner’s thought, especially his critique of social radicalism, enlightens us a lot. Plessner’s critique of modernity stimulates us to think about the controversy which broke out between New Left-wingers and Liberalist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to discern the common ground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Radicalism.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的变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政治经济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席卷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在文化与哲学上,马克思主义经过还原后,以“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之名,不仅成为一种造资本主义社会之反的意识形态,更与当代主流思潮发生有机的结合。可以这么说,不理解新马克思主义,便不能深刻把握当代主流思潮的核心本质;不研究新马克思主义,也便不能全面把握当代主流思潮。  相似文献   

8.
新马克思主义在范畴上外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但不能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等同于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除主要奠基人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的思想之外,还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布达佩斯学派”等理论思潮。而新马克思主义除了涵盖上述理论思潮外,还要加上“南斯拉夫实践学派”、波兰的A·沙夫、捷克的K·柯西克,美国的I·华勒斯坦、F·詹明信、法国的J·克莉斯多娃、李欧塔、德奥地区的欧菲等人的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叶以后,文坛上出现了一股主情论的思潮,声势颇为浩大,余波延及明末清初。推究其理论根源,盖出于哲学情性论的嬗变。考察中国古代文论的漫长历程,可以发现每一次文学思想的重大演化,莫不由于哲学新变的牵动,而文学领域的新思潮,又汇入哲学的洪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双向互动的联系,在明代哲学和文学的情感观上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新左派把文化批判作为改变现代性社会的突破口,作为实现其政治诉求的关键所在,其原因在于,现代性社会的存在方式和深层次的矛盾与冲突集中体现为现代性的文化问题。为此,英国新左派从宏大政治学转向微观政治学,将文化批判与微观政治深度融合,探寻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并通过文化实践变革文化主体对象和旧文化秩序,实现文化主体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结构的优化,引发整个社会由内而外的变革,最终达至建构理想社会主义社会共同体的愿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佩里.安德森与他的亲密合作者汤姆.奈恩与爱德华.汤普森围绕社会主义与民族性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佩里.安德森等人在具体历史认知和理论逻辑上的缺陷得到充分的暴露,而爱德华.汤普森则在反驳佩里.安德森等人的过程中留下一笔丰富的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12.
“新左派”主流知识分子强调转型期中国民主建设要重视大众参与,要加强国家能力,要继承平等的历史遗产,同时亦强调坚持“自由左派”之立场,反映他们对中国改革的双重警惕:既要防止滑向自由放任的市场主义,又不能以社会平等凌驾政治自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实际上是自由主义谱系内部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内在张力在中国语境中的生动呈现,这种争论既有益于拓展中国改革创新的理论空间,亦彰显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中国化意识.  相似文献   

13.
李欣复 《学海》2003,(2):45-52
萌芽于20世纪50—60年代、大盛于80—90年代的终结主义是有史以来规模空前、论题广泛、著述众多的社会性哲学思潮。它们宣告万事万物有始必有终,且自然史、世界史、哲学史、科学史到艺术史现在都趋于终结。如何应对它们提出的挑战和作出必要的思考,将对我们未来的生活选择、科学与艺术创造活动和各种学科的研究把握正确方向,树立科学态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自由主义是人类社会经济思想史演进和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大影响的重要的经济思潮,8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资本主义的系列危机与新自由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本的贪婪性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推波助澜,是国际范围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之源.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主张与实践引发了我们深入的思考和反思.要正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影响和精神实质,不能忽视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不良渗透;要正视美国次贷危机后新自由主义思潮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美国政治上的破灭现象,不能偏离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要正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合理内核,不断处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方立天 《法音》2003,(9):3-9
一、前言佛教净土是指被净化的国土,也就是净化众生,远离污染、秽垢和恶道的世界;是佛、菩萨和佛弟子所居住的地方,是众生仰望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佛教净土观念流传中国,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间也日益增添了中国佛教学者的思想创造。最初盛行的是弥勒信仰,后来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发生争论,并取而代之,逐渐成为主流。由于天台、禅等宗派与弥陀信仰结合,约自中唐以来,唯心净土观念又日益流行,并成为此后中国净土思想的主导观念。迄至近代,则更衍化出人间净土的思想。对人间净土的执著追求,就是中国佛教、尤其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的…  相似文献   

16.
前期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创者,后期梁漱溟则是现代儒家左派的开创者。1930年代,梁漱溟既拒绝政治国家化,又拒绝政治虚无化,而是寄厚望于具有儒家信念的左倾青年,引领他们投身于社会化、平民化和底层化的社会政治运动。现代儒家左派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的继续和深入,受到国民革命及其农民运动的刺激和影响,也是保守主义探索新政治的哲学总结。它上可接续宋儒开创的新传统,下可开现代儒家百世基业。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第24号的出版前言中有这样的表述,随着社会问题的“复兴”和在资本主义大都市大规模贫困和贫困窘迫过程的加剧,在正式的讨论中就“新的下层阶级”这个题目而进行的有关阶级的讨论,重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自1989年以来,从阶级向人民这种精神上的反跳并没有持续多久——“社会对抗和不太令人高兴的这种精神倒退的结果”是十分明显的。 现在应该关心的,并非什么东西是否能够登上大雅之堂,值得学术界关注,而是这样的问题,即在社会中是不是重新出现了更强烈的阶级分化的发展趋势,抑或我们所面临的只是一种精神的倒退?在社会经济意义上被确定的阶级是否重又成为(或者始终仍然是)社会行为的真正主体?还有:这一点对左派的政策来讲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一切是否应该被限定为一种纯粹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最近针对后现代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影响的一个批评中,安德鲁·塞亚(Andrew Sayer)认为复兴的左派应该努力以一种规范性理论来反对全球性资本主义残忍的本性。这种规范性理论比当代大多数典型的政治哲学“更适应社会生活的模式”。[1](P187)在此文章中,我认为,1956年以后英国新左派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能够被视为以规范性地批判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有用资源,而21世纪反对资本主义的人能够从这些讨论中获益匪浅。特别要指出的是,我认为由爱德华·汤普森(EdwardThompson)于1957年开启的这种交流,在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的作品中达…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考试文化生态因社会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和国际环境影响而形成从保守封闭性向包容开放性转变的特征。本文从三个层面考察中国考试文化的当代嬗变: 考试观念文化从单一的政治情结向综合人文素质嬗变, 考试制度文化从僵化到创新嬗变, 考试行为文化则从场所、教学行为、主体、应试行为和实践行为考察。通过合理挖掘中国传统考试文化中的道德诉求与和谐理念, 力求凝练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现代竞争意识的考试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民生问题上,“新左派”知识分子强调以社会公正公平为首要价值诉求,注重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出发,强调国家(政府)的角色与作用,坚持保障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利益的立场与关怀,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独到思路.尽管“新左派”知识分子的思考仍欠成熟,但为今天认识和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拓展了思考空间,其强调立足本土、洋为中用的学术本土化意识和研究取向也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