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陈康先生沿用发生学方法研究柏拉图思想。在存有论上,他认为以《巴曼尼得斯篇》第一部分为枢轴,柏拉图的中晚期思想有一个从"一元唯善论"到"多元范畴论"的发展;在知识论上,在关于如何获得相的知识的问题上,他也认为柏拉图有一种明显的发展,先是回忆论,后是综观论。前者包含在《曼诺篇》与《斐多篇》里,后者则肇始于《会饮篇》对美本身的直观理论,后来又在《理想国》核心卷的末尾的综观理论中获得更为完整的发展。这些成果在英美分析的古希腊哲学研究的语境中写成,针对分析派的解释逐一批驳。他对"智性直观"的无以复加的强调让我们看到德国哲学传统的某种延续。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和诗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不利于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将其逐出"理想国"。但实际上,柏拉图并非反对所有的诗,他攻击的只是诗人在盲目追求爱欲下对真理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的摹仿。柏拉图的文艺对话表明,诗人和哲人因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一种主要是摹仿诗,另一种则是旨在揭示真理的"哲人诗"。因此,《理想国》中的"诗哲之争"可以解读为"摹仿诗"和"哲人诗"之争,其本质是诗歌内部的争论,而非诗歌与哲学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3.
<正>程志敏著《古典正义论:柏拉图〈王制〉讲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8月出版。该书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柏拉图的《王制》(又译《理想国》)这一西方政治哲学的第一经典。作者认为:"正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正义"是"四主德"之一,是最为古希腊人所看重的理念;而广义的"正义"则指万物合序、万事顺遂、万音谐和、万民幸福的状态,堪称天地大法。与现代"正义论"不同,古希腊的"正义"主要不是"论",而是"法"和"行",其余诸如德性、法律(如惩罚)、政治(如权利、敌友)、技艺、利他、幸福等范畴,都可以在正义的框架下讨论,也  相似文献   

4.
对《会饮》的流行解读通常并不把阿里斯托芬讲辞和苏格拉底讲辞联系起来,而是认定后者对前者进行了批判,由此断定柏拉图在批判阿里斯托芬讲辞的基础上建立了他有关"爱"的理论。本文则试图表明,《会饮》由阿里斯托芬讲述的"双性人神话"与苏格拉底讲辞中引述蒂奥提玛有关"爱的阶梯"说法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只有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理解才能最终较为完整地把握柏拉图在《会饮》中的爱的理论。为了阐明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必须考察"回忆说""灵魂不朽""理念论"以及巴门尼德哲学对《会饮》行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们应该在"超越自我"的意义上理解萨特的价值观;他吸收了胡塞尔的"意向性"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批评了笛卡尔和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观念论传统。所谓"超越自我"并不是强调人的社会性,而是强调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建立在虚无或"无我"的基础上。这就提醒我们,不要轻言萨特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事实上,当萨特分析包括"自我"在内的主体性概念时,完全是以现当代欧洲大陆哲学思想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批判近代欧洲哲学关于主体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实践唯物主义和“自我中心论”——评《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肖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见《哲学动态》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我》)一文涉及面较广,我现在仅就它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批评谈点意见。《自我》指出:关于“实践的观点是否也作为马克...  相似文献   

7.
"存在"(实存)与"本质"是形而上学的一对重要概念。阿维森纳综合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阿尔法拉比的存在学说以及伊斯兰神学教理,首次明晰而且系统地区分并界定了两者。《治疗论》尤其体现了他对存在和本质的独特理解。这种划分紧密结合了他的形而上学和神学理论。由此,他确立的存在—本质模式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存在论哲学。  相似文献   

8.
《智者》是晚期柏拉图的一篇对话体著作,它的表层主题是明显的,这就是为“智者”寻找一个定义。但是它的深层主题是什么,却不容易确认。对此问题的各种回答就形成了理解《智者》的不同视域。历史上出现的主要视域有:(1)传统的存在论视域,它认为实在(to on,being)和非实在(to mēon,not-being)的问题是《智者》的核心主题;(2)理念论视域,它将该篇对话看做柏拉图理念论发展的一个阶段;(3)分析哲学的视域,它拒绝从存在论层面来阅读《智者》,而倾向于将这篇对话当做早期的逻辑学和语言哲学文本来阅读,认为柏拉图在此关注的是命题的“意义”和“…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在其著作中所探讨的友爱(philia),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内容也极为丰富。除了狭义的友谊之外,它还包括亲情、爱情等。柏拉图对它们进行了专门的思考,这可以视为其"幸福论"的核心内容。更进一步说,这种对友爱的多层理解还与柏拉图对哲学的认识有关。分析柏拉图使用不同的爱之意象来象征哲学,有助于人们理解他如何看待极为个体化的"友爱"与智慧追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认为美的理念是最高境界的美,艺术模仿了理念的现实,艺术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艺术本就源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将艺术作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既是对艺术的探索,也是哲学的延伸。文章通过分析和阐释柏拉图美的理念、"艺术即模仿"的哲学观点,论述超写实绘画和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理念论”辨正──再论哲学的价值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谓“再论”,是相应于已发表的拙文《康德哲学辨正》(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而言的。同是借着西方哲学史的话题对过分逻辑化或认识论化了的哲学思维作一种反省,本文更多地把意趣寓托于对“理念”的某种真际的抉发,而无意一一驳法关于柏拉图哲学的其他种种理解。一、“理念论”的初衷在柏拉图的“理念”被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和不少学者的著述一次又一次作为“共相”的绝对化作了批判后,这里试图对被批判的对象作另一种分辨。问题当然不在于对哲学史上这一著名范畴更多地赞誉还是更多地责备,而在于这一范畴的品评者们是否真正…  相似文献   

12.
韩潮 《世界哲学》2011,(2):113-122
本文认为,在柏拉图《普罗泰哥拉篇》中潜藏的叙事动力是勇敢美德的殊异性。而勇敢美德的殊异性与美德整体性学说是柏拉图对话尤其是《普罗泰哥拉篇》和《拉克斯篇》中的一对相关性理论。二者分别从哲学和政治的角度表明,普罗泰哥拉式的美德仅仅是一种可以传授的技艺,它既不是无法技术化的勇敢,也不是理念化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近来日渐受到关注。具体到柏拉图哲学,通常认为柏拉图在 《理想国》中阐释了以理念论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方法论上进行剖 析可见柏拉图对两者关系思考的丰富性。《理想国》对道德与形而上学关系的讨论可以被划 分为三条进路:无需形而上学的道德观;基于经验的道德观;基于形而上学的道德观。其中 基于经验的道德观最为研究者们所忽视,在柏拉图那里道德既可以植根于形而上学,又可以 基于经验。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指出,城邦正义的实现有赖于"哲人王"的出现,但无论在现实还是在理论中,政治和哲学的对立都使得"哲人王"成为不可能。施特劳斯认为哲学家回到洞穴中参与政治生活只能是"外在的强迫",而安德鲁则认为这是出于对哲学"内在的爱",但由于他们共享了关于"政治"的狭义理解,政治和哲学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在两种解释中都更为凸显。笔者认为,如果援引《高尔吉亚篇》中对宽泛的"政治"的论述,强调政治包括政治治理和人文教化两个方面,将"哲人王"限定在教化意义上的"素王",则"哲人王"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分别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展开批评,逐步形成了关于现实性的思想。"感性对象性"原则奠定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基础,"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奠定了唯物史观存在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通过特定主体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才能得到确立,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就是感性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的自我生成过程以及自我发展趋势。在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就在于实现共产主义以及在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消灭阶级本身。  相似文献   

16.
和中期柏拉图主义相关的许多研究都是从学说角度展开的,这些研究假设了中期柏拉图主义的多样性,但却无法说明各种中期柏拉图主义学说为何会被统称为柏拉图主义。为了从一个统一的角度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中期柏拉图主义,本文假设古希腊哲学可以分为事实指向型和文本指向型两种形态,它们代表了做哲学的两种不同方式。中期柏拉图主义属于文本指向型哲学,以对柏拉图哲学对话的评注为做哲学的首要任务,因而这些评注活动强调柏拉图及其文本的权威地位。本文认为,我们应当在评注活动的语境中来理解柏拉图的权威,柏拉图的权威本质上是知识取向的,而非道德取向的。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中庸"(或"中道")概念,并以此为基础阐发了其"美德"学说。本文通过分析并比较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学说和柏拉图的相关思想,表明柏拉图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中庸美德"的学说;进而指出,柏拉图的二元本原学说不仅为"中庸美德"作了形而上的奠基工作,而且为后学指出了一条明确的走向美德之路,即通过辩证法知识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而后者恰恰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柏拉图研究传统中的发展论、编年学说、文体研究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它们相互支撑,构筑起柏拉图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即发展论范式。然而,这一范式很大程度上只是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自我表达,并不能完美地诠释柏拉图。20世纪90年代左右,发展论范式开始动摇,研究者纷纷转向对柏拉图的作家身份以及对话文体的研究。通过探究柏拉图哲学和他所选择的文体之间的本性质关联,可认识到对话这种"最富孕育性的形式"足以克服书写的缺陷,能使得读者参与到鲜活的哲学对话中。  相似文献   

19.
马里翁认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体—神学—论思想,一种以自我为基础(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cogito,ergo sum"),一种以上帝为核心(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sum,ego existo"),前者是一种并不完备的形而上学,后者则展现了笛卡尔的一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但是,关于笛卡尔的这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及其体系,马里翁在其《笛卡尔哲学问题:方法与形而上学》和《笛卡尔哲学问题II:自我和上帝》中分别给出了两种并不相同的解释,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大体上认可马里翁的第一种解释,同时应该对他的第二种解释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哲学史家A·C·弗雷泽在整理编纂《贝克莱全集》(四卷本,1901年出版)的过程中,欣喜地发现了贝克莱哲学中的一片“新大陆”——《西利斯》。他向人们宣告:“长期以来,尽管它为哲学史家和传记作家们所忽视,但不愧是十八世纪英伦诸岛上的形而上学作品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部著作。”“每当我们翻开本书时,总能见到新的思想火种的闪烁”,“通篇都体现著作者那令人意想不到的创造才能。”经过对《西利斯》和早期著作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弗雷泽大胆地提出了一种关于贝克莱哲学的新奇解释:贝克莱有两套哲学,一是以《人类知识原理》为代表的早期著作中所表达的唯我论哲学,一是《西利斯》所阐发的柏拉图式的“神中心论”,“万有在神论”(panentheism);“当我们从《人类知识原理》进到《西利斯》,我们就从洛克过渡到了柏拉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