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康哲学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嵇康理论体系中,元一阴阳五行之气是构成万物的质料,而不能决定事物之"性",也不是事物之"理"的生成者.事物自身固有的自然本性,决定了其运动规律"理".透过现象(形),辨析事物性质(名实)和规律(理)的"形名"学,不仅是嵇康最重要的学术方法,而且反映了其哲学以事物"自然之性"为本的理论特点,这也是魏晋玄学本体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能 《世界哲学》2016,(1):71-79
不同于传统哲学将哲学规定为静观、沉思和沟通,德勒兹认为,哲学就是创造概念。德勒兹的哲学包含三个概念要素:"内在性平面"、"概念性人物"和"概念",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哲学创造概念既不能脱离"内在性平面",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创造者即"概念性人物"而孤立存在。德勒兹的概念创造性哲学是作为生命提升自身的力量而被规定的,即哲学总是关系到生命思想的提升,而这些创造的哲学概念向我们敞开了思想的权力。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本体论"概念的误置屡见不鲜,因为源自古希腊哲学的"本体"和"存在",并不符合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本体"。澄清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要想准确而内在地理解中国哲学理论范式,就必须从心性论层面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本体"。同样地,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独具特色,迥异于古希腊哲学以来的metaphysics(形而上学)。以道家哲学为例,"道"不仅不出现于时空之中(无象、无形),亦不出现于语言之中(无名),具有明确的"非实体性",而古希腊以来的metaphysics则掺入了更多的物理学思考的特点。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形而上学体现为心性论、实践智慧与境界理论,而不是本体论、逻辑学和知识论。  相似文献   

4.
“田野哲学”是美国近来兴起的一种从事哲学研究的新理念,它的出现与当今美国哲学界倡导的跳出书斋、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新思潮具有密切的联系。“田野哲学”不是“田野调查”方法向哲学领域的简单移植,也不是为哲学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部门,而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元哲学层面的思考。“田野哲学”的定位是元哲学层面的哲学方法论,它主张对哲学进行“去学科化”,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进路,以非哲学家人群为读者对象,增进哲学的社会参与度。  相似文献   

5.
哲学史的研究应该是哲学的研究,而不是"史学"的研究。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和哲学经典著作就是哲学本身。哲学史不是一个与研究主体处于对立状态的研究"客体",而是与研究者处于同一个历史中,面对的是同样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世界。任何伟大的哲学家,都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因为他们思考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或本源性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是其他特殊问题的基本条件,因而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会以不同方式出现。所以伟大的哲学家都能在当代对我们说话,回答当代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认为,现象并不是纯粹非真理的意见,其中也包含了部分的真理。采取亚里士多德的"拯救现象法",可以让我们辩驳"在西方之外的哲学传统并非严肃哲学"的偏见。如果把非西方传统中所说的东西考虑成现象的话,我们的方法是把这些现象放在与西方现象平等的地位上。同时,拯救现象的方法不同于零碎的哲学研究方法,它要求我们不要全盘接受西方学者通行的中西比较研究之中的标准性阐释。  相似文献   

7.
哲学活动处理诸如"意识""自由意志""正义"等具体议题,而元哲学则是对哲学本身的哲学研究。哲学家是否需要在处理一阶问题的同时,又对哲学本身持有自觉意识?本文将考察三个可能消解元哲学研究意义的论证,分别是:(1)基于knowing how的论证,这个论证试图取消元哲学的必要性。(2)元哲学怀疑主义,该论证通过表明元哲学观点的不可辩护性,得出应当摒弃元哲学的主张。(3)两难困境,这个批判意在显示元哲学论辩的困境。本文将指陈出这些论证的偏颇和盲点,并尝试提供一个元哲学论辩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8.
由笛卡尔等人开启的近代欧洲哲学呈现为一种内在性哲学,内在的思维是其根本构建原则,而作为认知主体的自我在其中处于关键地位。然而,同为近代哲学之代表,斯宾诺莎却构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内在哲学形态,因为他的哲学的内在性是通过神(亦即唯一的绝对实体)确立起来的:作为最高生产者,神在将万物产生和并合于自身之时,也通过万物展开和阐明自身。在这种绝对内在性的视域下,只有神才是真正的主体,而笛卡尔等人为人心所赋予的认知主体地位则被斯宾诺莎消除,这也使他的哲学表现出强烈的非主体性倾向。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这个信息(包括科学信息)爆炸已成为规律的时代,作为哲学知识观念组成部分的各个概念的命运,是千差万别的。在这些概念中,有一些有充分根据列为哲学的范畴手段,另一些则由于不能经受时间、哲学实践和方法论实践的考验,会丧失哲学意义,并会像它们引进来的时候那样轻而易举地从哲学概念体系中消失。在今天哲学的各种新概念中,“元哲学”这个概念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性,是由某些哲学家赋予“元哲学”对于未来哲学知识所起的作用决定的。不错,那些强烈要求引进元哲学概念的作者们思想上还没有统一,虽然美国出版以《元哲学》命名的专门杂志已经十五年了。还不止是杂志,可以举出许多书,它们的书名中就有《元哲学》这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德雷福斯的"海德格尔式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论断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议,但其中很多观点并未充分考虑到恩格斯的本来用意。恩格斯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最终被自然科学(实验)和工业所解决,哲学在自然界和历史中都既不必要也不可能。"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恩格斯这一论断能够得到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支持,也能得到马克思文本的佐证。"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术语可以指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或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元理论。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论断构成了现代科学哲学实质上的思想先导,规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和发展方向,对当前学界的一些研究热潮具有批判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哲学史是哲学"引发了对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重新思考。黑格尔对这个命题及其逆命题的论述,都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前提。但无论从逻辑上分析还是从历史上考察,"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都是不成立的。通过对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思想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哲学的性质给出否定性的定义,即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宗教,也不是思想史,因为哲学是没有对象的,是不需要权威的,也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13.
恩斯特·布洛赫哲学研究状况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凡 《哲学动态》2005,1(12):19-25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来说,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早在1982年,徐崇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就有专章介绍布洛赫的哲学.布洛赫哲学的关键词是"尚未"(德语是noch nicht,英译为not yet).当人们要求布洛赫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哲学时,他说:"S还不是P."[1]这个"还不是"也就是"尚未".在布洛赫眼里,人是"尚未",因为人的真实存在还处于未来.布洛赫哲学堪称关于"尚未存在"(Noch-Nicht-Sein)的本体论.[2]  相似文献   

14.
郭鹏 《世界哲学》2009,(2):156-157
分析哲学一向被称为"英美分析哲学",这并非是由于这个20世纪最富影响力的治学方法诞生于英国或者美国,而是由于其主要的代表人物大都是英国或美国的哲学家,这无形当中也使英语成为分析哲学的"官方"语言.尽管英美的哲学家们都不大愿意承认他们在语言上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当英语成为从事分析哲学的世界语言时,非英语国家的思想家们所面临的挑战就不仅仅是如何用英语来思考或者如何将自己的思想确切地用英语表达出来,而且还包括如何将分析哲学从英美学者的"垄断"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5.
"自然"不仅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术语,也是包括朱子在内的儒家哲学的重要术语。在朱熹看来,"自然"是指没有人欲掺杂或造作的,天理本体完全实现自己或者被实现的状态。这包括三种情形:形上本体的先天存在、动植物的当下和人符合天理的行为和实践。"自然"与"天理"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只有符合"自然"的才可能是符合"天理"的,因此"自然"成为我们各类行为的参照标准、过程要求和境界目标,这是自然概念在朱子哲学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天理"的内涵和特性中,朱熹认为"当然"更切近人事,所以"当然"比"自然"更为重要,这决定了"自然"最终无法拥有像在道家哲学中一样显赫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序言马赫是一位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的科学家。作为物理学家,他在音响学和光学领域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马赫数”象征着他的功绩。但是他不是一个仅仅以实验研究和数理分析为满足的人,他还展开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相融合的科学论。马赫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自然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他说:“不存在马赫哲学,至多不过存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和认识心理学。这两者和所有科学理论一样,它们是哲学的、不完全的尝试。对于在这之外渗进外在的附加物而编造出来的哲学,我概不负责”(马赫《认识和谬误》序文原注2)。在《力学史》的序言中他则说:“在我的著作里,大家可以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以"解经学转向"为开篇对当今世界哲学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作者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哲学家活动的主导范式并不是科学探究,而是对圣典的解释,或者或许是对伟大的世界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解释。甚至在哲学史研究中,许多当代学者似乎都满足于对某位古典甚至当代哲学家的著作做出"解读",而不是去探寻这位思想家的实际用意或这位哲学家的见识对我们理解研究对象可能有何帮助。作者认为,哲学实践中的这种解经学转向导致了对哲学史不成比例的强调,以及哲学家与其他学科代表人物之间的互动的弱化。哲学家与科学家和数学家之间真正互动的弱化,导致视角更广阔的哲学研究的关联性大幅度丧失。作者从真理、碎片化、解释学、现象学、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心智哲学几个方面对当今哲学研究的问题所在做出了判断和分析。关于真理,他认为,有些所谓的真理论试图用诸如"可断言性"或"融贯性"这样的术语来敷衍对真理的解释。有些哲学家不是将哲学活动理解为寻求真理,而正在将其转变为一种为了话语的文化话语形式。关于碎片化,他指出,碎片化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缺乏合作甚至相互理解。有时,这种碎片化的荒谬表现为一种强化的历史意识。关于解释学的问题,他认为,20世纪解释学传统的特征在于坚信文本的意义不能以普通推导语言和思想来表达和讨论。因此,一位解释学思想家必须以非推导手段,或许以一种特殊非直义的语言用法(就像海德格尔那样)来对待他或她的解释任务。关于现象学的走向,他指出,现象学家要审慎地研究认知过程的输出。关于逻辑实证主义,作者认为,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工程之所以未完全成功,是因为他们的概念工具的不充分性。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过错并不在于它们对逻辑的运用太多,而是太少。最后,作者指出,近期哲学,包括在其他名号下进行的与哲学相关的工作的一个活跃研究领域是心智哲学,包括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与哲学相关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观察者必须将其视角扩展得更加宽广,因为认知科学不可能与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研究严格区分开来。所有这些领域中的研究极为丰富多样,因而甚至很难将不同的研究传统相互区分开来,更不用说去评估它们的巨大性能和未来的承诺。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中西思想文化首次发生全面而直接的对话,其中的重要产物之一,是"中国哲学"之名的最初建立。从"中国哲学家"到"中国哲学",是耶稣会士学问的推进,并凸显出"人文"和"理性"的面向;从"中国哲学"到"中国哲学史",则开始有自觉的方法论反思,进而开启了成为一门学科之可能性。这是西方知识界对"中国哲学"的认定、理解和研究之最初历程,也就构成了对中国哲学正当性最早的充足证言。"中国哲学"是全球化进程中成立的一门新学问,其实质是"哲学"进入"中国叙事",它深入参与到了四百年来人们对普遍性哲学的思考,而且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9.
欧阳谦 《世界哲学》2013,(1):112-122,161
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不同的哲学派别及其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批判理由.比如,分析哲学用“证实原则”来拒斥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用“有根的存在论”来声讨“无根的本体论”.本文所论述的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则是从“尚未存在”出发指责传统哲学的停滞和保守.作为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哲学家,布洛赫力图伸张哲学思考的未来向度,用以证明实现人类自由王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整个西方哲学的历史可以看做是一部"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史,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本来具有伦理学的旨意和目标:寻求存在之意义,但由于其定位于"理论"(思辨)而使得"存在"的意义经过"知性"的"范畴化"而失去其"实存"的生命本质,从而第一哲学与伦理学分离开来。但"实体论"在斯宾诺莎那里,"存在"的本质被置于"实存"中重新思考,而"自因"的"实存"作为神或自然的"自由"存在的存在论意义获得了肯定,因而人作为神的存在样态的伦理意义也能在这种实体论的存在样式中得到重新思考。因此,"实体论"作为"伦理学"不是斯宾诺莎《伦理学》的一个部分,而是其从存在论意义上对第一哲学作为伦理学之命题的原创性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们重新思考第一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