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庄子、《列子》为核心,从形而上的角度对魏晋以前道家学派的梦论与生死论展开研究。作者认为梦论、生死论是构成原始道家根本道论的两大基石。通过从哲学的高度沉思梦、生死两种基本的生命现象,原始道家思想家将其玄冥难测、不可言谈的道贯通于现实的人生界。这就使得道家的道论拥有一种人文关怀。作者还以为从形而上的视角对梦进行沉思、述说并将其与道论、生死论贯通,乃系道家学派的首创,由此梦的研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中有价值论、规范论或义务论,但没有专门研究德性问题的德性论.德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而且只有伦理学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系统的回答.因此,应该建立德性论专门研究德性问题.德性论研究什么是德性以及如何形成德性的问题,其主要任务是确立伦理学的德性原则.德性论与价值论、规范论一起分别从人的品质、目的、行为方面解释和回答人生问题,它们是相对独立、相互补充的,共同给人生提供伦理学原则并研究回答人生的伦理学问题.德性伦理学属于德性论的研究,但德性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流派,而不是伦理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德性论的争论日渐活跃。传统德性论能否冲破其固有樊篱,自觉纳入应用伦理学的轨道,闯出一条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应用德性论之路,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一层出不穷的应用伦理问题远远超出了传统德性论的理论视野,诸如如何看待克隆人、如何看待社  相似文献   

4.
“道”是道家道教理论最高、最中心的范畴,几乎每一个道家道教学者都不能不对此有所论述,形成自己的道论。故道论在道家道教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衡量道家道教学者思想特色的重要标尺。葛洪作为东晋著名学者、道教理论家,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关其生卒年、家世的考证以及其思想特征的研究,都卓有成果。在这些成果中,关于葛洪道论的研究也异彩纷呈,但细究起来,由于缺乏与其他诸家道论的比较,不仅看不出葛洪道论的继承发展,甚至看不清其自身相关概念的理论差别,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薄弱环节。在葛洪的道论中,基本的重要的概念有三个,即“…  相似文献   

5.
北宋是儒家道统论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关于北宋道统论的研究也有充份积淀。但已往研究大多关注北宋中后期儒学勃兴阶段的道统论,对于北宋初年道统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因而,本文拟对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这一阶段的道统论,以及由其引发的尊孟情况,进行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庄子内篇注》是德清晚年的一部佳作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学者德清认真研究过老子,著有《道德经解》,也认真研究过庄子,著有《庄子内篇注》。《道德经解》,据其序言始作于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四年“卒业”,此书在其《观老庄影响论》之后(参见拙作《释德清〈道德经解〉评述》,载《五台山研究》1988年第三期)。《庄子内篇注》无序言,有简要题记,未记写作年代,但说“其学问源头,‘影响论’发明已透,请细参之”。“影响论”即《观老庄影响论》无疑。那么,《庄子内篇注》必定作于《观老庄影响论》之后。该书署名为“明匡庐逸叟憨山释德清注”  相似文献   

7.
韦伯对中国进行过系统研究,在近代西方思想家中殊为难得。其中国研究是在文明比较视野中的理念型探索,根本特点是坚持文化论和制度论的统一,这种视角成为了各大文明比较研究的典范。韦伯从制度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传统主义特征,但他认为,文化论角度的儒家和道家才是制约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韦伯的论证构成了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理解系统,但并非无懈可击。今天,从文化论与制度论统一的视角来回顾、反思韦伯的中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道纯内丹心性论具有浓厚的三教合一特色,他特别推崇禅宗的明心见性思想,将其运用到内丹心性论的理论建构中。无论是对于心性内涵的理论阐释,还是对于心性修炼的功法解读,亦或是对于心性教化的旨趣论述,李道纯的内丹心性论都体现出了圆融三教的成熟性和系统性。以比较研究为视角,从即心即佛与即心即道、明心见性与性命双全、顿悟成佛与顿修成仙三个方面来研究惠能与李道纯心性论的异同,以期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出禅宗心性论对于道教心性论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释轨论》是古印度世亲论师所著的一部具有佛教解释学倾向的经典著作,梵文本已佚,仅存藏文本,至今也未译成汉文。《丹珠尔》中还保存了与其相关的世亲的《百段经释轨论》和德慧的《释轨论注》,因而本论古时在藏传佛教地区影响很大。其汉文题名历史上有诸多不同译法,或可统一以《释轨论》为题。日本学界对《释轨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译和佛教义理阐释等方面,西方学界的研究成果除集中于翻译和佛教义理阐释外,还涉及《释轨论》的作者、影响等方面。近代以来,国内学者对《释轨论》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对其中所涉及的教法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转化有了一定研究。未来对《释轨论》的译者、影响、成书背景、版本、多学科方法交叉研究等方面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0.
李君 《管子学刊》2013,(2):29-32,68
天人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萄子天人论对王夫之思想的影响,-涉及天人论的基础、天人相分、人性论、学习论、圣人观等方面。本文通过学术史视角,比较二者的思想异同,以考察其学术关系,并进一步审视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加深对王夫之思想的理解,有助于理清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是苟学和船山学研究不可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论伦理学的问题论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伦理学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伦理学研究重心的一次重大转向。在这一转向经过了 30年后的今天 ,我们似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 ;特别是在人们至今对这一转向的理解颇为不一并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偏颇时 ,这种反思显得尤为必要。一、伦理学演进的三个阶段和两次转向伦理学研究的整个历程从其侧重点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德性论阶段、规范论阶段和问题论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演进是通过从德性论向规范论、从规范论向问题论这样两次研究重心的转移实现的。最初 ,思想家们把注意目光主要放在人的德性上。这一阶段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一直持续到…  相似文献   

12.
T.平卡德(Terry Pinkard)教授是北美黑格尔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在采访中,平卡德教授引领我们穿越德国观念论诸历史文本,把握先验与超验之区分,分析费希特、谢林思想,其自然主义的柏拉图主义,以及其对浪漫主义者、对荷尔德林和黑格尔的影响。随后,平卡德分析了黑格尔这支将逻辑学作为其学说中心的观念论,以及贝多芬和瓦格纳的作品中所阐发出的观念论深意。最后,平卡德还回溯了在当代语境下观念论在北美的研究传播及其发展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3.
智慧与美德是独立但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针对其关系,以往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基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观念进行了大量规范性层面的理论思辨,但仍存在理论分歧(线性论、阈值论、从属论),且缺少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描述性层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基于实验的关于“智”与“仁”双向因果关系的探索。未来研究可以借鉴实验伦理学的范式,着眼于研究特定领域、特定情境下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与美德关系的研究,并探索其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如何统一智慧与美德关系的“应然”与“实然”的研究,是接下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智者必怀仁?智慧与美德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琳  许百华 《心理科学》2005,28(3):761-767
智慧与美德是独立但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针对其关系,以往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基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观念进行了大量规范性层面的理论思辨,但仍存在理论分歧(线性论、阈值论、从属论),且缺少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描述性层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基于实验的关于“智”与“仁”双向因果关系的探索。未来研究可以借鉴实验伦理学的范式,着眼于研究特定领域、特定情境下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与美德关系的研究,并探索其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如何统一智慧与美德关系的“应然”与“实然”的研究,是接下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佛教生态哲学的德性论研究是当前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重要趋势,其本身包含多方面内容。心性论是佛教生态德性论的人性论基础,佛教心性染净说对于克服建立在物欲基础上的现代自然主义人性论具有借鉴意义,佛教心性智慧说则能为生态智慧提供人性论基础;佛教"净佛世界"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建立在主体净化身心、度化众生的德性修养实践基础上的;佛教德性论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德体系,佛教美德具有丰富的生态环保意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幸福论的形成和完善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当代幸福论有四种基本形态,即集体幸福论、和谐幸福论、德性幸福论和人民幸福论,其中人民幸福论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幸福论的主流形态,并正在从理论转变为实践,其追求实现全体人民幸福的理想亦正在变为现实。源自时代精神和实践需要的中国当代幸福论,还需要通过不断深化的理论创新,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全体人民幸福中的幸福差异、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法律最高权威的确立、增强社会成员个人的幸福感、共产主义理想的图景、世界大同的制度安排与实现路径等问题,是中国当代幸福论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帆 《现代哲学》2021,(1):58-6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提出以来已经成为海外研究的关注热点。围绕这一思想的生成背景、主要内容、鲜明特征以及重大意义,海外学界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海外学界认为这一思想的生成具有其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包括生态文明核心论、生态经济平衡论、生态财富等值论、生态要素和谐论、生态模式中国论、生态治理体系论、生态责任大国论、生态命运共同体论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并认为这一思想具有党性与人民性的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以及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结合的鲜明特征,还总结了这一思想的世界意义、话语意义、理论意义和民族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孔子研究史上,顾颉刚的"孔子变迁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论点。所谓"孔子变迁论",一言以蔽之,即"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顾颉刚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论点,不仅在于其从前人如梁启超、李大钊、钱玄同的相关论述中得到了一定的启发,更在于其自觉地运用了近代的史学方法——"历史演进的方法"。是故,此论提出来之后,便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于今来看,这一"孔子变迁论"在孔子研究乃至诸子研究上仍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牟宗三三系论的理论贡献及其方法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系论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标志性成果。这一思想由自律论和形著论两个支点作支撑,首先将五峰蕺山独立为一系,其次将伊川朱子判定为歧出,观点鲜明而突出。三系论地位十分重要,以至无论你是否同意,都不能轻易从其身边绕过,不加置评地坚持旧说或创立新说。目前学界对这一体系大多还只是一般性的介绍,具体分析批评较少,研究不够深入。本文旨在前期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体系作一个综合性的评述,既承认其理论的贡献,也分析其内在的缺陷,进而宣告其思想方法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情境心理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情境心理学的概念、内容、研究方法及其意义作一扼要阐述,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情境论对特质论的批评;(2)人与情境互动论及其研究方式;(3)情境概念的变化趋势;(4)用词汇法研究情境分类学;(5)情境表象及其个别差异;(6)情境心理学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