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群 《法音》2000,(1):36-43
最近《法音》编辑部要出一期“福建佛教专号”,约我写一篇介绍福建丛林生活的文章。作为生于福建、出家于福建、并长期在福建从事佛学院教学工作的我,实在没有理由开口拒绝,只得根据自己长期在福建几座寺院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按居住时间的先后,谈谈福建的丛林生活风范。  相似文献   

2.
福建比丘尼     
全慧 《法音》2000,(1):59-62
尼众丛林与大德三国吴、晋之际,佛教传入福建。寺院的创立,始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当时福建有绍因寺、延福寺、林泉院等5座寺院。尼众的寺院始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位于闽县(属今福州)的法林尼寺是福建第一所尼众道场,“闽中尼寺自此始”[1]。南朝陈太建二年(570),怀安(属今福州)又增建一所景星尼院。据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在今福州地区范围内(还包括古田、宁德、霞浦等处)一共有尼院93所。其中建于唐代的4所,它们是位于长乐的金砂尼院与禅林尼院,分别建于唐咸通五年(864)…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3月12日下午,日本福冈市曹 洞宗宝光寺住持大岛龙玄法师及富士宫市曹 洞宗千光寺铃木喜顺等一行4人,参访了莆 田广化寺及福建佛学院,受到福建佛学院院 长、莆田广化寺方丈学诚法师的盛情接待。 大岛龙玄法师于1994年在我国江苏句 容宝华山受比丘戒,因而保持着中国僧人的 生活方式,如独身、素食等。他对广化寺清净 庄严的寺貌与优良的道风、严谨的学风,深表 赞叹。在与福建佛学院师生座谈时,大岛龙玄 法师说: “我是因为看了 2000年第一期《法音》的 ‘福建佛教专辑’,才萌发了来福建走一走的 念头。何况日本佛教…  相似文献   

4.
贤空 《法音》2000,(1):71-74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安大师首立较完整的僧团生活规范,至唐代马祖道一确立丛林制度,其弟子百丈怀海制定清规,中国的丛林制度,始形成完备的规制。此一丛林教育制度,代代相传,成为培养僧伽人才的轨范。民国以来佛教界竞相兴办的佛教教育机构,如佛学院、学社、研究所等,则有突破传统丛林教育方式、吸收现代教育制度的特色,使传统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融成一体,形成现代佛教教育的最大特征。一、兴办学院高僧辈出福建是中国佛教重点省份之一。佛教在福建普及社会、深入民间,与时代相结合,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则端赖历代高…  相似文献   

5.
武昌尼众丛林———莲溪寺陈家良莲溪寺,位于武昌晒湖古盘龙山,是武汉唯一的一座较具规模的尼众丛林。它虽然没有像归元寺、宝通寺令人熟知,但历史悠久近千年;尼众熏修,道风纯正,深受广大信众的敬仰。一莲溪寺创建于元代(据碑记),原为十方丛林,至清咸丰年间遭兵...  相似文献   

6.
何绵山 《法音》2000,(1):10-20
弘一、太虚、圆瑛、虚云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四大高僧,他们都与福建佛教关系极为密切:弘一法师在福建弘法先后达14年,并示寂于福建泉州,其振兴湮没700余年的“南山律宗”的实践,基本上是在福建实施的;太虚法师为当时佛教界著名领袖,在他担任闽南佛学院院长的6年中,一直将闽院作为他改革、创新中国僧教育的实验园地;圆瑛法师为福建古田人,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他一直关心着家乡佛教事业,先后担任过福建五个大丛林的住持;虚云法师出生于福建泉州,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他任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6年,使鼓山门风重肃,一…  相似文献   

7.
宁德地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临福州,北倚浙江温州。全区九个县,总人口二百五十九万。远在梁代(公元557年顷)佛教就传入这一地区,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佛教名山有太姥山、支提山。著名寺庙有华藏寺、狮峰寺、昭明寺、白云寺、建善寺、三峰寺、方广寺、极乐寺。支提山的华藏寺已列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目前全区有寺庙539座,僧众3083人,在家信徒约有2万多人。  相似文献   

8.
五大宗教在台湾的传播与大陆关系密切,两岸宗教关系源远流长。现按各个宗教分别介绍如下。 一、佛教 台湾佛教源自大陆,主要来自福建。大陆(特别是福建)佛教与台湾佛教的往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随着移民热潮,往台湾定居的福建人中有许多是佛教徒,他们在台湾建寺并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第二个阶段是清初至近代,当时许多僧人因在台湾受戒有困难,纷纷赴福建鼓山涌泉寺等大丛林受戒,许多闽地僧人也纷纷应邀赴台讲经弘法;第三阶段是台湾光复后的1945年到50年代初,这一时期大陆的一批僧人入台定居,…  相似文献   

9.
抚州市佛协组织僧尼赴福建寺院参观考察本刊讯1997年1月28日至2月2日,抚州佛协组织了全区11个寺院的僧尼即寺院负责人赴福建寺院考察。期间重点考察了该省建欧县光孝寺、南平市明翠寺、闽候县雪峰寺、福州市西禅寺、莆田市广化寺、泉州市承天寺、夏门市南普陀...  相似文献   

10.
王荣国 《法音》2000,(1):30-33
福建是历史上禅宗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福建禅宗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禅宗在福建的传衍及其法派就显得十分必要。一、福建禅宗初传慧能获得弘忍的衣钵后回到广东,隐迹山林十余年,后在曹溪开法,宣扬顿教法门,开始了禅宗广为弘扬的历史。福建与广东接壤,地方志中不乏有关慧能的弟子在闽传法的记载,如福清黄檗山的正幹禅师、莆田苦竹山的千灵禅师等。因这些僧人的传法年代与慧能生活年代相距70余年乃至100余年,所以其记载也就不尽可靠。就目前所见最早的可靠资料来看,禅宗初传福建与慧能的二传弟子、…  相似文献   

11.
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份之一,与祖国宝岛台湾仅一海之隔。春秋时属越,战国属楚。是我国历史文化较为集中之所,同时,也是宗教文化荟萃之地。道教在福建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深深扎根于地方文化、民众生活和传统习俗之中;同时,也传播至台,对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起到了一!一分深远的影响。现从福建道教的历史源流及其社会影响等作一简要探索。一、源流及发展福建道教源于秦汉,盛于唐宋。在中国道教尚未正式形成之时,早期道教的方仙道、黄老道已经活动于福建。据《异仙录》载,位于福建崇安的武夷山…  相似文献   

12.
正福建省是天主教传入最早的省份之一。据《泉州市志》记载,"天主教传入泉州时间颇早……或可追溯到唐代。"唐代景教的传播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福建远离唐朝中心长安,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唐代景教在福建传播的确切证据,但许多学者认为,明代在福建南安、泉州东禅寺和水陆寺三地发现的三座十字架石碑是景教遗物,由此,有学者认为,唐朝时景教已传入泉州。一、元朝时期天主教传入福建元朝时期,天主教传入中国。1289年,方济各会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 ,是仅次于省会西宁东关大寺的全省第二座清真大寺。又因它是撒拉族的祖寺 ,历史悠久 ,建筑宏伟而全省闻名。撒拉族是原生活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撒拉克地区的古乌古斯部落的一支。在十三世纪前半叶由尕勒莽、阿合莽带领170多户族众 ,从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东迁来中国 ,定居在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起初他们曾修了一座比较简陋的清真寺 ,称“尕勒麦西提”(撒拉语为黑色寺)。到明朝洪武年间因人口增长原寺不能适应 ,于是便筹划修建一座较大的清真寺 ,寺址就设置在古迹驼骆泉边…  相似文献   

14.
贫民孤儿的贴心人牙克甫新疆莎车县的穆斯林,只要一提起阿不都热西提卡日阿吉,总是个个称赞,人人尊敬。他是莎车县莎车镇人,县城寺伊玛目、哈提夫。他全家7口人,在吃“大锅饭”的年代,一家人辛辛苦苦地劳动,精打细算地过日子,生活还是紧紧巴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相似文献   

15.
慈云 《法音》2000,(1):57-57,56
支提山位于闽东鹫峰山东南部,海拔800多米,今属宁德霍重乡。“支提”为梵语的音译,积集之义,又译聚相。由于《华严经》曾记载:支提山为天冠菩萨说法处,这更使得福建这座名山遐迩闻名,以至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说。唐代武则天时,高丽僧元表往西域瞻礼圣迹而回,负《华严经》八十卷,寻访霍童,至支提山那罗岩,居石室中诵持《华严经》。五代末,吴越王钱俶命法眼宗清耸了悟禅师入闽上支提山,了悟于山中建寺。宋开宝四年(971),朝廷赐额“华严寺”。后了悟回杭州灵隐寺,由其法嗣辩隆继席。雍熙二年(985),朝廷又赐额…  相似文献   

16.
北京通教寺     
孔勤 《法音》1988,(10)
通教寺是北京有名的尼众丛林,它座落在东直门内的一条小街深巷中。山门外不远处有一座遍地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公园。进寺即见几年前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殿中,莲花座上的阿弥陀佛相好庄严,使人们肃然起敬。大殿两侧为僧舍,左前方是五观堂;右前方是念佛堂。两通石碑,几株果树,一条甬道,数丛花木,使整个院落分外雅静幽美;堪称都市中的一块清净佛地。相传通教寺始建于明,重修于清,是一座殿宇几楹,僧房数间的小庙。因无寺志,明清之际的北京史籍又均无记载,此寺究竟创建何时已不可考。据说清末民初,这座小庙已殿堂残破,佛像毁坏,只有一位老比丘尼印和住寺清修苦行。现在的通教寺是1942年重建。如是功德,寺碑有记。寺中老比丘尼告知,解放前从福建来的  相似文献   

17.
江敬泰 《法音》2005,(5):44-44
本刊讯4月14日上午,第七届雪峰牡丹花会展暨福建雪峰书画研究会第六届书画展在福州闽侯县雪峰寺南国牡丹园内拉开帷幕。至此,雪峰寺已连续七年每年都在清明前后举办一次牡丹花会。同时,还依托福建省雪峰书画研究会连续举办六届书画作品展。本次活动由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福州市林业局、闽侯县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雪峰书画研究会、福建雪峰寺、旗山万佛寺承办,省、市、县各级领导、各界嘉宾1000余人出席了开幕仪式。福建省雪峰书画研究会会长、雪峰崇圣禅寺方丈广霖法师致开幕词,闽侯县委统战部胡光礼部长致贺词,百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现场即…  相似文献   

18.
在五台山台怀镇东北2公里处,有一座被苍松翠柏掩映着的宏丽古刹,它就是名列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的碧山寺。碧山寺亦名普济寺、北山寺、广济茅蓬,创建于北魏,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建成一大丛林。今天,碧山寺仍以建筑宏伟、古迹颇丰、香火旺盛和高僧辈出而著称于五台山。碧山寺之所以能有今日之盛况,皆得力于心系佛法的有为高僧因修和尚的勉力撑持。  相似文献   

19.
生活哲思     
我从来不否认自己的懦弱与卑琐。 我觉得,有些东西不用去装,也不值得去装。人类的身上,包裹了多重的画皮,已经够累,够沉重。一个人,活得越虚荣,就会越疲惫。所以,我脱掉它,这样,好在裸露的灵魂中,看清自己。  相似文献   

20.
福建佛教历史上的刻经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书荣 《法音》2000,(1):68-70
佛教于两汉传入我国后,随之有大量经、律、论译出并流通于世。但五代以前,均是以手抄本为主,福建也不例外,其中著名的例子有:唐咸通十四年(873),懿宗李赐号福州怡山长庆寺住持大安“延圣大师”,并“赐紫袈裟,命剑南写开元藏经给之。”~[1]景福二年(893),福建观察使王潮延请僧人“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2],供养于泉州开元寺藏经楼上。天二年(905)春,福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命人缮经5千卷藏于莆田灵岩寺;同年夏又藏佛经541函5048卷于福州寿山。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