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倾向 ,成为各种现代思潮的交汇点。这些新倾向的最表面的一致性在于 :通过引入现代哲学及其表述方式 ,颠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那种“原理 +论证”或“论证 +原理”的循环解释和把哲学论文降为宣传手册的粗陋做法 ,以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非哲学化”现象 ,恢复“学术性”。这种努力所蕴涵的意义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 ,从其内在的层面看 ,这些新的倾向与其说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哲学化”的反动 ,不如说是对某种危机的反应。这既包括理论自身的危机 ,也包括现实方面的危机。对于这种危机的反思 ,自当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从最初对“教科书体系”的清算 ,到晚近“走近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本体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问题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恢复其自身“学术性”的演进中不断经历着的变化 ,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趋向 ,其一是在马克思思想的原有框架内发现新的资源 ,其二是试图在现代哲学的方法中谋求出路。两种趋向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某种可能空间 ,但也都蕴涵着一些重要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前者或许应当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目的论的统一以及如何将其贯彻到底的问题 ,后者或许应当注意的是如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思与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发展史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然而,对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究竟“新”在何处,或者说“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究竟应如何把握与理解,人们的解读各有不同。在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蓝本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曾被冠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名称。根据它的逻辑阐释,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所揭示与描绘的是世界的一般图景;它回答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么样的。当它运用这种有关世界一般图景的理论去考察自然现象与社会历史现象时,便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  相似文献   

3.
哲学与时代     
哲学与时代江丹林,包霄林黑格尔在谈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时悲观地认为,哲学的产生总是落后于时代,“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哲学不能给现实以任何指导。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完美统一的马克思,则创立了“改革世界”的哲学,他把自己创立的新哲学形象地比作为人类解放报晓的“高卢雄鸡”。哲学确实有落后于社会现实的一面,但是,它又具有预见、指导、推动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在于具有强烈的时代现实感。这种现实感不但不与研究的学术价值相抵梧,而且为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所必需。那么怎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现代感呢?笔者认为:1.立足现实,捕捉时代基本矛盾所表现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之所以能给哲学带来根本变革,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无产阶级,就因为他是这样做的。列宁之所以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也因为他是这样做的。今天,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也应当这样做。2.哲学要真正把握它的时代,就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返回理论自身进行审视,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对已经创立的理论进行自我评判,依据实践的新发展检验理论,修正某些已经过时的观点;挖掘以往为人们所忽视而又  相似文献   

4.
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马克思主义”与新葛兰西主义是两项互相联系而又不同的理论规划。葛兰西主义不仅是“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而且它的思想方法和概念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被沉积到“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造之中。新葛兰西主义的“接合理论”本身潜伏着解除“接合”的外在限制的离散力,而接合概念的“后马克思主义化”就是这种离散力的直接后果;葛兰西把霸权视为一种接合过程,已经预示了一种语言政治学的新视域,而后马克思义的话语政治不过是葛兰西式的语言政治学的后结构主义处理;葛兰西一直强调霸权是对其它集团的意识形态原素的接合,在他看来,成功的政治是一种具有高度兼容性的政治,它能够从异己的、反己的力量中吸收增益性的成分从而大大拓展自己的存在空间,葛兰西这种观念被拉克劳与莫菲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接合到“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之中。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的新时代诠释读《唯物史观与现时代》侯学东(上海空军政治学院200433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是一件好事,促进理论的反思,从“危机”中获得新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处于这种“危机”之中,关键在于思想者如何去做。复旦大学辛敬良教授的新著《唯物史观与...  相似文献   

6.
卞敏 《学海》2004,3(4):50-55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恩格斯在谈及创立新世界观的工作时说 :“马克思和我 ,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① 这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中进行变革的实质 ,是使辩证法与唯物论、自然观与历史观得到完整的统一 ,而“自然”与“历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核心范畴。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来看 ,马克思在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以后 ,把创立新哲学的突破口选在解开“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7.
在96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陈箱泉、刘奔主编的《哲学与文化》表达了一种新的思路,即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一种现代化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是一种从实践角度着眼的社会历史批判理论。《哲学与文化》认为,这种实践性的批判方式是非常有潜力的,它能够产生出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因此,应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极为重要而过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方面日益显露出来”,其中有“尚待发挥和发展的一些原则性论点,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和曲解,它们或者被埋设和掩盖,或者被误解”。例如历史唯物主义有时候被认为是不讨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期末以来 ,哲学界兴起一股“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的风气。这种“重读”或“回归”之风 ,与其说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回应 ,不如说是对几十年来一直在我国占统治地位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一种挑战。这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是以前苏联 2 0、 30年代的哲学家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为依据形成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以苏解马”的传统教科书体系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话 ,但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重要原理的片面性理解、…  相似文献   

9.
从元认识论的视角看,认识论既是反思认识的理论框架,又是启发认识行为的研究纲领。传统认识论(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以及某些受传统哲学影响的现代哲学)在本质上是思辨的,它的最大失误在于没有以社会为基点来解释认识问题,其实质是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本体性及其认识的社会性。“反思辨”是现代认识论的逻辑起点。由于“反思辨”的角度和方式不同,现代认识论又大体可分为四条思路,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实用主义的。这几种思路有一个重要的立足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关心社会、研究社会、参与社会、改造社会,因而本身就是“社会的”。  相似文献   

10.
这里译出的是G.施梯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辩证法》(柏林科学院出版社1964年)第六章。作者首先就《精神现象学》的“感性确定性”和“主人与奴隶”讨论了黑格尔关于对立面转化的学说,然后谈到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如何继承了这一学说,最后解释了对立面转化的昔干方面。作者只说黑格尔关于对立面转化的学说是唯心主义的,而没有指出它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根本对立;作者只谈黑格尔的这个学说的伟大贡献,而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学说的唯心主义与矛盾调和论的批判;作者只是抽象地谈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没有说出这种转化是经过斗争实现的,在阶级斗争中就是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作者甚至于说什么“关于对立面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没有任何成熟的理论”,贬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书讯     
近期,由华侨大学杨楹、张禹东教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华侨大学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系列成果《生活哲学:探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与读者见面。这本书立足于“生活哲学”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生活哲学”的创新命题。在此基础上,多维度的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辩证思考,试图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范式。本书分三编十章内容,收录文章近80篇,70余万字,分别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许多重要论述,都出现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是与他们的哲学观点结合在一起的。在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不言而喻,也是处理社会主义新时期宗教问题的理论基础。 “相适应”的客观依据 “相适应”理论的客观依据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长期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  相似文献   

13.
一、一个有待澄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如何看待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方法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有争议的重大理论问题。持肯定态度的观点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伟大贡献。持否定态度的观点则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在以“反形而上学”为特征的现代哲学中已被抛弃,哲学基本问题分析也因而失去了意义。还有观点认为,即使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哲学基本问题分析也不应再用,因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哲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张载把辩证法的规律归纳为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中的前三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同意的,但第四句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这样说了。它怎么说呢?我还没有看到现成的话可以引用。照我的推测,它可能会说:‘仇必仇到底。”’方克立先生认为,冯先生这个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至少是一种误解”。(参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全面评价冯友兰)一文)蔡仲德先生则认为,冯先生此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既非误解,更非歪曲…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造成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误解。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1. 实事求是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仅仅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继承, 而是对哲学发展史上整个唯物主义学说这条发展线索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学说也有质的区别。一个区别是这种唯物主义所讲的“物质”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实物或具体的物质,而是具有最大共性的“客观实在性”的抽…  相似文献   

16.
“回到马克思”——从哲学观的视角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恩格斯说过,任何新的学说,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什么是我们今天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有的“思想材料”呢?广义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再生形态(这里所谓“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再生形态”是借用了高齐云先生的提法,参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次生、再生形态》,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当代哲学研究的成果,包括当代西方哲学的成果,推而…  相似文献   

17.
列宁曾经明确指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①但是,一方面,在以前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并没有利益问题的地位,利益问题往往被当作伦理学、政治学或者经济学的内容而被排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之外。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当代人类社会中的利益问题又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内容、新特点。就此而论,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完善内在要求和在新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沿性问题。本文仅就利益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谈一些自…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它与其它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其归宿的。同样地 ,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大优点是它建立在现代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因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息息相关。 2 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经验、历史教训和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实践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和新发展 ,都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有待总结和概括的丰富材料。而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统一的高度 ,结合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在当代的发展 ,对这些新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创造性探索 ,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也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本刊继以前开设的“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哲学探讨”,进一步推出“哲学与社会主义”专栏 ,以期推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谈谈作为大学公共课程的哲学基础理论教育中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哲学基础理论教育这里所指的哲学基础理论教育 ,是就高等院校开设的“哲学理论公共课程”而言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育。对于个人发展来说 ,大学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的培养 ,而把哲学基础理论纳入公共基础课程 ,这更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强化 ,是非常必要的。恩格斯说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 ,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 ,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 ,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 (《马恩选集》第 2卷 ,第 2 84页 )。所以 ,要培…  相似文献   

20.
在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志提出了建立中国当代哲学的主张。对此,也有一些同志表示反对,认为这是一个背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口号。我是不赞成这种反对意见的,这里说一点自己的想法。提出建立中国当代哲学的设想,是以承认哲学发展的时代性、民族性为其理论前提的。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211页)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也说过,哲学、科学、艺术等等,是民族精神的展示。这告诉我们,在形式上,各时代、各民族的哲学表现为对已有的思想资料的加工,在内容上,它都是该时代、该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