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 12月 27日—29日, 由中国墨子学会与中国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枣庄学院以及墨子故里滕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内外墨学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 150多人参加了研讨, 会议提交论文 110余篇。大会以墨子的科技思想为中心议题, 兼及交流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1. 关于墨学研究的概况、方法和当代价值  会议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墨学研究的概况, 指出墨学研究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并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对近代以来《墨辩》的整理与研究进行了评说, …  相似文献   

2.
墨学研究的大观——读谭家健先生《墨子研究》郑君华1996年,谭家健先生出版了《墨子研究》一书,是多年以来寥若晨星的墨学研究书籍中特出的一部专著。最近笔者阅读了此书,认为其对墨子学说系统全面的研究及对中外古今墨学研究的兼收并举,可谓规模弘远,贯通淹博,...  相似文献   

3.
墨子世系考     
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墨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小邪国(在今滕州市)人。他是墨学创始人,我国科学鼻祖,中华民族三杰(孔子、墨子、老子)之一。墨学“晚出于儒学,高出于儒学”。墨学异军突起,儒墨两家互相驳难,揭开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序幕。“墨子学说,在战国初期,大有席卷天下之势,如孟子所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自孟子大批杨、墨之后,其势稍衰,到战国末期,墨与儒尚能‘并称显学’。“关于墨子的一里籍及身世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一,本人试就墨子世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墨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学乃先桑显学,惜至秦汉,几近中绝。至清代乾嘉时期,由于校勘经书的需要,方有学者校勘《墨子》。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间诂》,集清代学者《墨子》校勘之大成,《墨子》书始可读。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子墨子学说》及《墨子之论理学》。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方法来阐释墨家思想学说,标志着20世纪墨学研究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史工 《管子学刊》2005,(4):122-125
由中国墨子学会、中国工程院、山东大学、枣庄学院、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办公厅承办,滕州市墨府置业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六届墨学国际研讨会暨《墨子大全》首发式,于2004年12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中国科学史学会和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共同筹办的第二次《墨经》研讨会,于10月7日至11日在安徽屯溪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墨学工作者近40人。会议围绕《墨经》中的数学、物理学和逻辑学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是讨论了墨子的姓氏、生卒、国籍及《墨经》研究的历史过程。《墨经》是墨家的著作。不少人认为它是墨子本人所著,因此提出了墨子的姓氏、生卒等问题。历来人们都断言墨子姓墨名翟,但有人则认为,墨子并非姓墨,并列举了八条根据。指出古代的九流十家都是以其学术性质而名其家,绝无以姓氏称家的。如老子创道学而称道家不称老学,孔子创儒学而称儒学不称孔家,其他如法家。若墨子姓墨则不可  相似文献   

7.
由山东大学、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筹办的“首届墨子学术研讨会暨墨子学会成立大会”于1991年6月在墨子故里滕州市举行。与会代表近80人,提供论文40余篇。老一辈著名学者匡亚明、张岱年、任继愈、杨向奎等出席了大会,并作了专题发言。代表们的论文和发言,对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墨子的里籍与生卒年代、墨子学说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提出了一些富有启迪性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8.
墨学五议     
前时治墨家学术思想,集得几点心得,就教于国内外墨学专家学者。一、墨子何以姓墨墨子姓墨名翟,我们从读《墨子》和先秦诸子著作中,均可随时看到,应该是成为先秦学术思想史上的一般常识了。但墨子何以姓墨?却可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墨学在先秦时期经历过一次意义非凡的思想转向,即由墨子的"十论"转向后期墨家的"墨辩",由政治、伦理转向逻辑、论辩。学界一般以内部分化与外部刺激作为墨学转向的两大原因,然通过《墨子》之文本实可获得第三种解释,那就是"十论"的政治、伦理思想当中本就蕴含着逻辑之自觉与论辩之观念,后期墨家则将此自觉的观念发展为系统的论辩方法。先秦墨学从"十论"转向"墨辩"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不仅为墨子的"十论"做了有力的逻辑补充,对稷下辩者和惠施、公孙龙等名家辩者所代表的战国中后期名辩思潮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对当代逻辑学、论辩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亦有深远之启示。  相似文献   

10.
弘扬墨学任重道远──第二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侧记刘惠文由中国墨子学会、山东大学和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于8月18日至21日在山东大学召开。杨向奎、任继愈、颜道岸、褚斌杰等中国大陆、台湾、澳门和美、日、韩国的121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墨子学会、山东大学和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于8月18日至21日在山东大学召开。杨向奎、任继愈、颜道岸、褚斌杰等中国大陆、台湾、澳门和美、日、韩国的121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墨经数理研究》等学术专著6部,学术论文96篇。 会议围绕以下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一、《墨经》是古代自然科学的经验总结和积极创造 有学者指出,《墨经》的确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块瑰宝,它在数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有“1  相似文献   

12.
清末以降,《墨经》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来自西方的各门学科知识来解读《墨经》条目。分科研究促进了近现代的墨学复兴,便于今人初步了解《墨经》。但是,该方法也使研究者集中关注《墨经》的某类学科条目,易于忽视该类条目所属语境,进而出现根据主观看法(尤其是近现代学科知识)改变条目次第、轻易校改原文等诸多问题。《墨经》研究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在社会文化语境下,结合《墨子》和相近时代的相关文献进行本土解释。  相似文献   

13.
告子辨析     
围绕赵岐《孟子注》,后世学者对告子其人展开争论。就争论内容而言,涉及告子与浩生不害、告子与《墨子》中的告子是否为同一人,告子与墨子、孟子等是否为师生,告子是否为杨朱学派等问题。本文论证告子与浩生不害、《墨子》中的告子不是一人,与墨子、孟子无师生关系;告子不是道家人物,更不是杨朱学派或宋钘、尹文学派中人。  相似文献   

14.
从“非命”到“天志”——论墨子神学观念产生的必然性沈顺福“非命”与“天志”作为《墨子》一书中的两个标题,显然代表了墨学理论的一些主要论点。这两个论点,从其直接的含义看,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共同存在于我国古代的一种典籍中,只能有三种解释。其...  相似文献   

15.
最近15年来,对陈传里籍进行了讨论。李远国《陈抟籍贯小考》(《中国史研究》1982年2期)、《试论陈传的宇宙生成论》《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2期)两文认为陈抟是四川安岳人,《宋史》载陈持“毫州真源人”“不十分可靠。”胡昭曦《陈抟里籍考》《四川文物》1986年5期)认为是四川潼南人,羊华荣《关于陈抟的籍贯》《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2期)认为《宋史》记载“不宜否定”。我赞同羊华荣的考证和结论,但意犹未尽,尚需进一步论证和考察。李、胡两位四川学者,在文章中都引用了文同的记载,但在材料取舍上,有所侧重,不能使人窥知全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主流文化的汲取、民间社会的传承和在近代启蒙思潮中的短暂“复兴”,对墨子伦理思想的历史流布进行了论述和分析。认为墨学虽然在思想史上中绝了 ,但墨子的伦理思想仍然通过一些易被忽视的载体 ,由显到隐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着相应的社会作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要走出困境 ,需要重建新的道德文化结构 ,而将道德精神与现实功利统一考虑的墨学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无神论学会的成立与工作 1.成立与中断 中国无神论学会成立于1978年年底。在最初几年里,每年都有年会。年会最多时有二三百人参加。 年会起初侧重于无神论历史的研究,出版了《中国无神论史》、《中国无神论资料》等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术界知道有“络日伽”(Logic)是自1631年李之藻译出《名理探》始;1896年英国人艾约瑟译出《辨学启蒙》,人们才较系统地知道了西方逻辑学;1897年孙诒让受西方逻辑学及印度因明的启发,首先关注“中国逻辑”的探究,认为《墨经》“必有微言大例,如欧士亚里大德勒(亚里士多德———引注)之演绎法、培根之归纳法及佛氏之因明论者”(方授楚,第219页),受此启发,梁启超开始在普通逻辑语境下研究墨家的“论理学”(梁启超译“Logic”为“论理学”),1904年,其著作《墨子之论理学》问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墨家逻辑学。1917年胡适完成了《先秦名学…  相似文献   

19.
由著名学者任继愈、李广星先生任主编,全国数十位墨学专家历尽十年艰辛、共同编纂的《墨学大全》,已于2004年9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并于第六届墨学国际研讨会期间,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首发式。  相似文献   

20.
墨子之爱     
正墨子,名翟,是春秋末战国时期人,其先祖为殷商王室,他是宋国国君宋襄公之兄目夷的后裔,到墨子祖父这一代,墨家已从贵族降为平民。他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少年时当过牧童,学过木工,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也接受了系统的文化教育,学习孔子的儒学与《诗》《书》《春秋》等。墨子聪颖而勤奋,并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