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哲学(史)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即面临着"依傍西方哲学"的"原罪"指控,同时,它也一直深受居强势地位之西方哲学投来的"中国没有哲学"鄙薄与压抑。在"依傍西方哲学"与"追求中国哲学的特质"之间何去何从?该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哲学(史)界。在近代以来西强中弱、西学东渐的大格局下,囿于长期低迷的国运,现当代中国哲学人总体上难以有效维护自己的文化自尊。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速发展急剧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中国学界受之鼓舞,开始自觉谋求相应的世界学术话语权。德里达在2001年同王元化进行上海对话时,试图化用(贬义转用作褒义)黑格尔的"中国没有哲学"话头表彰"中国只有思想",不料却因低估了黑格尔原话对中国本土哲学人的伤害,以及中国本土知识人在文化自尊上的"压抑—抗争—振兴"心态,而擦枪走火般地引燃了21世纪初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大讨论。通过参与这场大讨论的导火索文本的制作与发表、编发相关专文、进行扩展性议题设置,《文史哲》深度参与并仍在见证着"本土传统资源现代化"与"古今外来资源本土化"这一双循环格局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逐步展开,方兴未艾。笔者试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作一述评。 1 针锋相对的争论始自何祚庥在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上发表的《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一文(以下简称何文)。何文首先针对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的认识主体性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其中确有一些人坚决主张一种怀疑知识的客观性的“认识的主体论”,其特点是往往引用相对论或量子力学为论据,国内现代物理学的哲学解释中的确存有唯心主义思潮,其根源在于国际物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潮影响和没有正确把握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客观内容所致。何文接  相似文献   

3.
全同粒子是全同的单个基本粒子的聚合, 或者说单粒子系统是粒子数为 1的自我同一粒子的聚合。全同粒子的哲学问题是量子力学的四大哲学问题之一 (另三个问题是量子测量、量子概率和EPR关联)。全同粒子问题在近二十年成为国际物理学哲学界的一个核心问题不是偶然的: 现有实验研究的主要EPR对是全同粒子对, EPR问题是在测量语境中讨论的, 而测量问题是量子力学哲学的核心。不仅如此, 全同粒子问题中涉及的个体性、同一性 (或全同性 )、聚合与整体等问题, 可以看作是二千多年哲学史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即“一与多”的问题在现代科学背景中的深…  相似文献   

4.
生态哲学的内在逻辑:自然(界)权利的本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然界对人类的世代延续有什么意义?自然界是“人手中任意揉捏的蜡”还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盖娅”?自然有没有资格按照生物圈特有的自然①的“习惯和方式”②持续地存在下去?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认识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为弄清人对自然应尽义务的本质、确立自然的权利等做一点探索。一、“自然界最懂得自然”“自然界最懂得自然”,这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B.康芒纳(BarryCommoner)提出的生态学四条定律的第三条。③康芒纳这条定律的本意是针对“人拥有万能的权威”而言的,以此说明“对自然系统的任何…  相似文献   

5.
“月亮问题”是量子力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涉及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为此,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一、“月亮问题”能实证吗? “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存在?”这是所谓“月亮问题”的第一个疑难。李振伦同志在《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发表的《量子力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以下简称“李文”),对这个问题作  相似文献   

6.
归纳推论-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做出较多的归纳推论,而较少做出演绎推论,但这种社会推论倾向亦受到了文化及语言的影响.本研究目的是检验该现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现.采用Maass等人提出的研究范式,在一个实验中同时引发被试做出归纳和演绎两种推论,使用特别选取的特质形容词和相应的行为信息,用录音呈现实验材料.因变量为: (1)正确再认实际呈现过的材料; (2)正确拒绝没有呈现过的材料; (3)虚报没有呈现过的材料; (4)从已呈现的材料中做出推论的数量.统计被试做出各类反应的次数及反应时间.结果表明,中国被试并没有表现出对归纳推论的偏向,研究讨论了这一现象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7.
与人的参与相关的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写道:“当科学之环变得更大时,它会在更多地方碰到悖论。”我的兴趣既不在尼采这个人(虽然他是非常有意思的人),也不在尼采的作品,而在于这个评论本身上。也就是说,我希望在这里理解的评论是与我们时代的思想和经验有关的,而不仅仅是尼采时代的东西。评论是有关“科学之环”的,所以我关心科学,想看看科学知识之环增大时,世界如何变得更为荒谬。可以用任何科学领域的材料来阐明尼采的评论,但我在这里只想考虑两个例子。 我的第一个例子来自于一个只有少数人熟悉的领域,对于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来讲,它本质上是极其深奥的,这就是量子力学。我并不想在此谈论专门的技术问题,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打算描述这个理论,只是在当讨论问题需要时,我才对量子力学作些描述,而从开始讨论到问题深入下去,都会涉及“如何解释”量子力学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量子力学测量问题是引起人们颇多争论的一个难题。从量子力学创建伊始直到近年来围绕阿斯派克特(AlainAspect)实验的热烈讨论,测量问题都涉及到量子力学的重要内容以至理论根基,这一现象本身就已构成了量子力学的一种理论特色。无疑,测量问题即使不像某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至少对它的解决或解释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科学任务。本文不准备全面探讨测量问题,而仅从测量过程的基本要素──测量装置这一角度入手,通过对测量装置的特征、构成、功能等方面的分析,以期获得对量子力学测量问题的某种理解。一、测量装…  相似文献   

9.
近年从量子力学视角来解释意识问题的研究是意识科学领域内的热点和前沿。本文主要介绍了戴维·玻姆、罗杰·彭罗斯和亨利·斯塔普等人基于量子力学视角对意识所作的解释,并就这些解释作相应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0.
很早以前马克思主义者就争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可以把人的哲学当作马克思主义中一个比较独立的哲学探索领域而加以研究?在战后的波兰马克思主义历史中,这一争论在讨论A.沙夫所著《马克思主义和人类个体》(1956)一书时,达到了高潮。参加讨论的人,有些人对此书抱欢迎的态度,认为它打开了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那些一向属于存在主义者和人格主义者研究的问题的局面,他们感到需要有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模型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而强调沙夫这一著作的重要意义。还有些人反对提倡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认为提倡这种哲学的人态度片面,根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  相似文献   

11.
吴国林 《哲学研究》2012,(7):113-120,126,129
波函数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波函数的实在性问题一直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之一。20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研究主要是检验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否正确或完备,仅有少量量子技术产品问世。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发表的《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提出了EPR关联——量子纠缠,直接引发了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论争。(Einstein,Podolsky and Rosen,pp.777-780)基于EPR量子纠缠,1993年本内特(Bennett)等6位科学家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题为《经由经典和EPR通道传送未知量子态》的重要论文,引发了一系列有关量子信息与量子技术的研究,形成了量子信息理论、量子控制论、量子技术等新的量子科技理论。量子纠缠  相似文献   

12.
吴国林 《哲学动态》2006,390(10):58-65
一方面,量子信息概念与量子力学有关。自20世纪20年代建立量子力学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在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中,量子力学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对量子力学的理解仍然存在重大分歧。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在《物理评论》发表了《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引发了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论争,特别是EPR佯谬成为令人困惑的重大问题。1964年,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连串的物理实验开始检验贝尔不等式,并开始检验EPR佯谬本身。另一方面,量子信息概念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关。按照莫尔…  相似文献   

13.
道言关系在庄子思想中居于重要地位。庄子对语言的质疑,出于对文明异化的考虑,而语言又是文明的核心载体,与意识形态、权力、伦理道德、人类成心等相关。然而,以往研究都认为庄子发现了语言的局限性,而这造成了言和道的背离。这一观点把"道言关系"问题转变为"道如何被言说"的问题,却忽略了庄子思想的深层问题,即人与天的分离以及人向天的回归。而实际上,天人关系是庄子思考道言关系的重要思想背景及问题意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正>本文所欲讨论的主题是荀子对"争"(争夺)的认识,内容包括争(争夺)的根源、对象、类型及结果等等,并试图将此绾合在荀子政治哲学的范围内来加以了解。一米斯纳(M.Missner)在《霍布斯》一书中开始便这样写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平共处?为什么到处都是争斗、厮杀和死亡?为什么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地在发动战争、彼此残害呢?"(1)这大概就是霍布斯在描述"自然状态"时为我们所呈现的问题意识,每个人为了保全自己而无休止地进行争夺乃至杀戮。霍  相似文献   

15.
"人是符号动物",这是卡西尔在其哲学人类学著作《人论》中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的回答。然而,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声称他回答了这一问题?带着这一问题,本文将卡西尔的人类学命题回溯到了他的符号形式哲学,并认为后者中的"世界理解"概念是理解整个卡西尔哲学的关键。不仅如此,这一概念还可回溯到康德关于"学院概念"和"世界概念"的区分,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对这一康德问题以及卡西尔的回答的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卡西尔哲学中实践维度的缺失,他并没有回答康德意义上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主体性、限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在现代性的背景下讨论当代文化之大义。首先,当代文化的本质与内涵是回归,它肩负着解放人类主体性的使命登场;其次,当代文化回归的主旨,是重申和强化人的主体性,寻求释放并确立人的主体性文化之内容及形式;再次,当代文化回归趋向的另一展示,是对于形而上的追索,并确立主体间性的立场,这是对现代化的一种平衡和拯救。最后,回归乃人类认识的极限(制)性所致。这也是人类的限制性——主体性边界。这一不无悲观色彩的实在,恰恰是主体性的保障。一切,均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是人择的。人类的主体性因此才不断地被周期性重申。主体性的追求与实现,是人类(多次现代性问题)的唯一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一个虚假的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中叶以来 ,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压迫下 ,理论界 (尤其是西方学术界 )围绕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点 ,二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 ,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论断。笔者以为 ,对于这一讨论的关键点是 ,首先要弄清所讨论的问题的真假。只要是真实的问题 (即不是思辨式的游戏 ) ,就有研究的必要 ;而任何一个真实问题的存在都具有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理论依据 ,二是要有事实根据。因此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论争从历史与逻辑、现实与未来等角度进行考察 ,以判…  相似文献   

18.
在以理性为根基的权利话语体系之外,纳斯鲍姆对动物尊严与道德地位问题提出了"能力进路"的探讨。她认为动物具有力图兴旺地存在着的能力,因此也自有一种尊严,人类应以一种"体贴的家长主义"态度来对待动物能力与尊严。"能力进路"以能力为依据,以尊严为导向,旨在对罗尔斯《正义论》中未能深入分析的动物问题提出理论批判,并试图构建一种跨物种正义理论,为理解和把握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同时这一进路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与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围绕EPR实验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其他成就,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客观实在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1)是否存在与认识主体观测无关的客观实在?更为尖锐、也更为通俗的问题则是:“月亮在无入看它的时候是否存在?”(2)知识或知识体系能否反映客观实在的本来面目?这一点是否因为人类认识进入微观世界(量子世界)而有所改变?本文拟结合量子力学的有关材料,从哲学上对上述问题作出我们的分析与回答。  相似文献   

20.
正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梵二会议讨论的有关问题中,伙伴关系(集体领导)把我们带入了第二个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核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里主要指教宗首席与地方主教们的权威之间的关系。地方主教的权利并非来自梵蒂冈。但是,在讨论这一主题的时候,不得不同时讨论"溯源"一词。而且,讨论伙伴关系,会明确地提到梵二所讨论问题中的第三个问题,即教会的运作方式:专制模式,还是民主模式。伙伴关系在梵二会议上如同一支荧光棒,体现了这三个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