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已有研究发现物体识别存在视角依赖效应,那么在真实物体搜索中是否也存在视角依赖效应呢?本研究采用物体阵列搜索任务,通过眼动技术探讨真实物体搜索中的视角依赖效应及其来源。结果发现:(1)图片提示的搜索绩效优于名称提示;(2)以名称提示时,常规视角的搜索绩效高于新异视角,与新异视角相比,以常规视角呈现的目标物体在扫描和确认阶段的注视点数较少且持续时间较短,表现出视角依赖效应;(3)以图片为提示时,搜索绩效与视角无关。由此可见,在以名称提示的物体搜索中,常规视角比新异视角条件下的注意引导更高效,对目标物体的确认也更快,扫描和确认阶段均存在视角依赖效应,支持目标模板的双功能理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虚拟的旋转不同角度左、右手模型,构建“左右手判断(Left and right hand judgment: LR)”任务和“相同-不同判断(same and different judgment: SD)”任务,考察这两种实验任务是否都存在内旋效应和角度效应,以此推论被试采用何种旋转策略。结果发现:(1) 两种实验任务结果均表现出显著的角度效应。(2)在LR任务条件下,存在显著的内旋效应,而在SD任务中不存在内旋效应。从而表明当人手图片作为心理旋转材料时,它具有双重角色。被试心理旋转加工时究竟选用何种参照系的旋转策略,与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两者都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旋转汉字识别的眼动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以客观眼动测量方法考察了单个旋转汉字的识别和由旋转汉字组成的短文的阅读过程。对心理旋转操作在汉字辨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操作对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物体识别中的视点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视点问题是物体识别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回顾了两个主要的物体识别理论:结构描述模型和基于图像的模型,前者认为物体识别是视点独立的(viewpoint-invariant),后者认为物体识别是视点依赖的(viewpoint-dependent)。在介绍了物体识别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和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之后,文章进一步探讨解决视点争论的可能的途径:完善现存的物体心理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5.
信号检测论范式下的心理旋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shepard等认为心理旋转操作是基于类比表征,但也有研究者(Anderson,1978;Pylyshyn,1979)认为,心理旋转不是基于类比表征,而是命题表征。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空间能力主要受右半球控制,但在对心理旋转的半球单侧化的研究中(Ornstein,Johnstone,Herron及Swencionis等,1980),人们发现,对复杂物体或图形的心理旋转是按类比过程说者所描述的那样以整体方式进行,至少这种任务的完成包括多系列的方面,要求左半球的某些专业化的系列技巧。不同的研究之所以得到如此不同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几乎所有相关研究都是基于R.shepard和他的同事开创的反应时范式。这些以反应时为指标的研究一般都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快,这使得被试倾向于采取较为“保险”的“类比”策略,而不轻易采用命题转换。 相似文献
6.
“物体识别是角度独立还是角度依赖”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物体为中心理论认为是角度独立, 以观察者为中心理论认为是角度依赖。研究参照物体识别的“小几何体”思想自制实验材料, 采用启动范式, 在两个实验中通过考察结构信息和视图信息对物体识别的影响, 揭示物体识别的心理表征。结果发现: (1)形状信息和类别空间关系信息影响物体识别, 表明以物体为中心理论对物体识别表征机制解释的合理性; (2)角度信息可能独立于形状信息表征, 深度旋转方式下的识别成绩优于平面旋转, 表明以观察者为中心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三维物体识别的深度旋转现象。研究结果为物体识别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7.
药物的心理依赖浅探第一军医大学93级硕士研究生(广州510515)陈红武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广州510515)黄铮“药物心理依赖”在临床上及生活中都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药物本来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但不合理用药,如疗程过长,剂量过大或凭借病... 相似文献
8.
视角对高频汉字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EyeLinkII型眼动仪为实验设备 ,以汉字与双眼形成的视角为自变量 ,研究了视角对高频汉字识别的影响特点。本实验中的视角分为 7个水平 :2°、4°、7°、1 0°、1 3°、1 6°、1 9° ,通过自编程序 ,计算出固定距离条件中不同视角下汉字的大小 ,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 ,要求被试发声识别汉字。通过对反应时、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跳时间、眼跳次数、眨眼时间、眨眼次数的分析。结果发现 :不同视角条件下的反应时总体差异不显著 ,反应时随视角的变化曲线为抛物线 ,开口向上 ;汉字识别的最适宜视角为 1 0°~ 1 1°。 相似文献
9.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毒品形势日益严重、恶化,世界范围内的吸毒现象以及毒品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全球毒品的每年销售额已达一万亿美元,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13%之多,高于石油贸易,成为仅次于军火贸易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并有继续上升的势头。 相似文献
10.
整体与部件表征在物体图形识别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了物体表征及其对识别的影响,特别是整体与部件的关系。实验一主要研究物体整体与部件分别对物体识别的影响;实验二考察部件之间的相对距离、分割方式对物体识别的影响;实验三对自然分割和非自然分割的信息表征特点进行了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1)被试在识别被人为分成几个部分的图形时,可能运用心理操作将各部分“拼凑”起来,然后再进行识别。(2)对物体的表征是多元的,既可以通过整体特征达到对物体的识别,也可以通过局部特征识别物体。(3)部件的表征具有一定独立性,可以通过部分信息完形出整体,而不受物体熟悉度的影响。如果能够识别构成物体的部件以及确定其间的空间关系,就可以实现对物体整体的识别,但部件识别不是物体识别的绝对前提。 相似文献
11.
12.
人类视觉系统不仅运用多重参照体系来建构客体的空间位置表征,也运用这些参照体系进行空间表征的动力转换.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对想象空间自我中心参照体系和客体中心参照体系的转换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空间参照体系对心理旋转产生显著影响,自我中心参照体系转换易于客体中心参照体系转换,即存在心理旋转的视者优势. 相似文献
13.
人类视觉系统通常以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形式建构客体的空间表征,也运用这两种角色方式进行空间表征的动力转换。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这两种角色方式的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发现: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对心理旋转产生显著影响,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即存在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相似文献
14.
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采用2×4混合实验设计,通过对旋转类型和旋转角度的控制,探讨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的差异性。实验结果表明,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是影响心理旋转的重要因素,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 相似文献
15.
除了经典的对于抽象几何图形或字母的心理旋转任务,还有一类心理旋转以手、脚等身体部位图片作为反应刺激。在身体部位心理旋转中,被试一般想象的是自身身体旋转,想象过程受当前身体姿势与身体生理局限性的影响。而在客体心理旋转中,被试往往将刺激作为外在的客体进行想象旋转。两类心理旋转任务都被发现存在顶叶区域的激活,但运动相关皮层的激活更多地在身体部位心理旋转任务中被发现。关于儿童身体部位心理旋转与实际运动的联系紧密性的讨论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探讨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部位心理旋转受生理局限性的影响是增强还是减弱。身体图片加工的自动性,身体部位心理旋转的可塑性也是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对于身体部位心理旋转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这一任务在临床诊断治疗、运动员与飞行员训练和选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想象空间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是人类视觉系统通常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策略。该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违背物理移动规律的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想象空间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的优势可概括化于旋转轴物理方向与重力方向不一致的水平面心理旋转中。 相似文献
17.
18.
复合字母刺激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合字母材料结合正镜像判断任务,首次揭示了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实验一延长复合字母材料的呈现时间,检验心理旋转实验常用的正/镜像判断任务中的视知觉整体优先效应;实验二将实验一的复合字母材料旋转一定角度,考察心理旋转加工中的整体优先效应。结果发现:(1)延长复合字母呈现时间后的字母正镜像判断任务中,被试判断大字母和判断小字母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大小字母是否一致对大字母判断和小字母判断的影响无显著差异;(2)在排除了视知觉的整体优先效应存在的情况下,发现心理旋转加工中存在明显的整体优先效应,大字母(整体)旋转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小字母(局部)旋转条件下的反应时;(3)旋转角度一致性对大字母旋转和小字母旋转条件下的反应时均无显著影响,表明心理旋转的整体优先效应模式可能有别于视知觉加工的整体优先效应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