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时期是人审美觉醒的年代。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画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曹植的《画赞序》确立了绘画艺术的地位;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升了绘画的审美特性,谢赫的“气韵生动”则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审美与创作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2.
关于气韵     
彭锦辉 《美与时代》2014,(4):121-121
谢赫六法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尺度,“气韵”成为中国绘画的本体元素。气韵是中国画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魏晋是一个精神自由、审美自觉、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顾恺之的"传神论"便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传神论"的提出,使中国画进入自觉的境界,对改变中国画的精神和形态都起到巨大的作用。顾恺之的"传神论"不仅体现在眼睛的传神,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环境衬托等其他方面。顾恺之在我国绘画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画论影响是前无古人的,他的"传神论"开拓了世人对形神关系理解的先河,并成为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我们今天说的构图古人称作经营位置或者章法、布局。先秦时期,没有谈绘画章法的文字。东晋画家顾恺之评画说"置陈布势"讲的就是章法;其后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经营位置"这个一直沿用至今的范畴,但是"经营位置"在"六法"中放在了第五位;到了唐代,张彦远论"六法"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视构图有统辖气韵生动以下各法的作用,象形、用笔、设色为体现构图的组织工作而服务,最后达到气韵生动。由此可见,画家把章法在绘画中的运用放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由于现在各类的中国画中,艺术家为了增强画面效果,将画面呈现出更多的物象,对于中国画特有的章法不再考究,导致艺术作品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石涛的"一画论"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大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一画论"作了简要的分析,从两个方向入手进行探讨:一是"一画论"的艺术内涵,对"一画"的含义分点解释;二是对"一画论"的艺术法则进行总结归纳,对石涛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齐白石的绘画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他不但对中国民间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且对传统写意花鸟画有着创新性的改造,其作品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气韵",对于齐白石的绘画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是他的花鸟画蕴含人文精神的重要原因。因此,以"气韵"视角审视齐白石花鸟画,可以为深度探究齐白石助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从认识论、实践论、心性论三个层面论述了道家气思想对气韵本乎游心这一美学命题的哲学基础性影响,归纳出道—气—心—性—德—虚静—美的命题,认为虚静之心无论对于宗教修炼还是艺术创作都是根本的起点和最终的极境,人之身心正是在虚静中才能体悟到道家之道、道教美学之美、内丹之仙、中国艺术之气韵。  相似文献   

8.
熊瑛 《美与时代》2005,(7):27-29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对画中气韵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技巧的关注,这种审美观念始终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历代画论尤其是宋代以来文人画论中,保存着大量有关学养与气韵关系的论断,可见文人画家们在追求气韵生动的道路上达成了共识--提高画家韵学养是达致气韵生动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9.
成玄英在对《庄子》一书中的音乐思想进行疏解时,在以"和"为美的文化背景中,基于重玄道学心性论,提出了"动乐音以和性"的音乐美学主张,并且认为琴是实现这一审美主张的重要媒介。他的这一美学主张,丰富了"和"这一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申成 《美与时代》2015,(4):86-87
版式设计理论是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画的画论则是我国传统艺术美学的精髓。同为视觉艺术的经典理论,中国画画论其实与版式设计理论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一定的互补性。中国画论认为,虚实是绘画必不可少的理论组成。虚和实相辅相成,过虚会使人感觉画面空旷无力,轻飘无依,须以实来补充;太实又会造成画面凝重阻塞,难以喘息,须以虚来调节。虚实的分布和处理是非常灵活的,和几乎所有的构图法则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将虚实的概念引入版式设计中,是对于系统的版式设计理论的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1.
"拙"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崇"拙"尚"拙",以"拙"守其道的精神追求源远流长,至今仍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拙"范畴在绘画领域经历了由贬至褒的历史演变,而在明代,这个演变达到了高潮。将民族审美精神中的"拙"与反映着社会性情的绘画相结合,探究"拙"在明代画论中的演变发展及最终在画纸上呈现出的审美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21,(1):196-202
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呈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13.
姚丹 《美与时代》2015,(4):12-14
"大巧若拙"是老子为了论证道的自然无为而列举的一个例证。自老子提出"大巧若拙"后,"巧拙"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组相对的重要范畴。"大巧"的实现,正是一种审美和艺术的境界,它具有自然天成、本色纯真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一种超越人工技巧、达到天然的创作观,蕴含着一种天人一体的自由境界,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大巧若拙"的思想,对于设计领域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气韵生动"这一中国画品评理论是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首先提出的,它作为"六法"之一,居于首位.这一概念自谢赫提出以来,即成为中国画论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历代画论几乎都有所论及.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绘画美学理论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的"六法","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不仅影响了当时人物画的创作和品评,对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阐述"气韵生动"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从绘画创作的不同角度分析其艺术特征,并论述"气韵生动"在"六法"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绘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道——生——美"是道教美学思想最根本、最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以此为基础,道教美学又形成了"道——心——美"的"心——道"论或心性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大无畏精神;"真善美"的仙格美以及"忠"、"孝"的伦理化色彩;天人同构、身国一理的生命政治学;"琴以载道"的艺术哲学。以上六点共同组成了道教美学思想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是道教明显区别于其他宗教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气,从物理层面看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从精神层面看则是一种精神状态,从医学上来看气又是一种病状,比如:气虚、湿气……而韵这个字本身就具有舒适雅致和谐的含义。古代的名人志士则用气韵来表现和评赏绘画的意境(见于各种画论之中)。对于儒雅端庄的文人来说,气韵是尤为重要的,气韵在南朝画家谢赫《古话品录》中首次作为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谢赫六法中的最高的准则和第一标准出现,这一条准则对于后世的绘画创作和品评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类的进步,中国画的不断发展,气韵仍然作为创作和品评中国画的标准在中国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将通过分析气韵在中国画中的作用,展现中国画艺术独特的语言和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8.
继黑格尔之后,1984年美国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再次提出"艺术终结论"而声名鹊起,他将艺术终结之后的"后历史时期"的艺术状态界定为"美学熵状态"。丹托所描述的当代艺术的"美学熵状态"是纯粹的无方向、无标准、无风格、多元论的。正是这种艺术状态,在艺术终结后的"后历史时期"才具有典型性,就是以艺术的无所不在消解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思想结晶,阐述了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总结经验及思想创新。众多的古代画论将历代人的美学思想汇聚起来,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坚固的中国画理论体系。其中,郭熙的《林泉高致》便印证了作为绘画理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聚集了郭熙对于绘画创作经验的独特见解和艺术分析,是一本具有时代意义的著作。由此可知,画论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因此也成为后人绘画创作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来源,也可以通过总结历代人的绘画理论经验来丰富绘画实践,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20.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论的重要原则,也是艺术作品有无生命力的重要前提,素描要做到气韵生动必须充分地认识对象,此外,对表现技法也有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