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华 《学海》2014,(3):195-199
遗民遁佛是明末清初佛教的一种特别迷人的现象,其中不仅蕴藏着佛教兴衰的奥秘,还含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精神营养。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撷精取萃,去芜存真,对遗民遁佛的原因、过程及影响进行初步探讨,重点勾勒出明清鼎革后从江南迤逦到岭南的遗民遁佛的"三大集群"。  相似文献   

2.
孔定芳 《学海》2006,(3):49-53
在清初遗民史上,康熙十七年诏举的“博学鸿儒科”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对于顾炎武而言,这是他晚年所遭遇的一次“政治操守”的严峻考验。尽管他最终守住了作为遗民的“不臣二姓”的道德底线,但其依凭的精神力量,主要不是历来支撑了遗民们的那些基本动因:本于君臣大义的“忠君”、基于民族大义的“夷夏大防”、源于怀旧情感的“故国之思”,以及出于人格道义的气节操守,而是对于嗣母王氏的“孝”和对于“先妣遗命”的庄严秉承。然而,将“不臣二性”的政治操守仅仅系之于“孝”,未免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是故,经受了“鸿博”的温柔笼络之后,顾炎武在对清王朝态度上明显地表现出松动和软化,这说明遗民现象从来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孙坤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11-111
那木罕是一位生活于元明之际的少数民族遗民诗人,元亡后他隐居遁世,衷于诗歌创作,尤其偏爱如石、竹、菊之类具有坚贞意象的景物;同时,作为誓不仕明的元朝遗民,通过对贞洁之物的吟咏来传递其对故国的坚贞之情,诗歌尽显忠君爱国之色。因此,那木罕诗歌中坚贞意象与忠爱之诚并蒂显现,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元末明初的诗人戴良在异代之际,拒不出仕明朝,他将心路历程载记为诗歌,其中所呈现的情感轨迹,体现了悲剧性的美学特征,是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的"遗民美学"的一种表达。通过分析鼎革以后,戴良的诗歌的情感轨迹的变化和发展,细致发掘其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种悲剧精神,可以为"遗民美学"增添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5.
刘文海 《美与时代》2007,(7):100-101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遗民书画家,由于被画名所掩,他的书法艺术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在帝王的推崇和政治需求背景下,帖学占据着社会主流,但是随着帖学的衰微,以傅山为代表的遗民书家改革创新,与帖学背道而驰,投向了金石学和朴学,金石碑刻从而进入反清统治的遗民书家的眼中。其中,傅山作为清初碑学思想最早的雄辩鼓吹者,批判帖学,提倡碑学,他的书学思想和书法实践对明末清初及清中期以后的书法发展不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具有先导性的意义,因此便有了"碑学先声"之说。  相似文献   

7.
道教尚黄考     
在世界诸宗教中,中国道教以黄色为其特有之标示,瞩目于众;道士亦被称为“黄巾”、“黄冠”等等.但是,究竟道教为何崇尚黄色,却一直是个耐人寻味而有待考证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一种以“五行”及其色征论述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理论.《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史记》说,“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这所谓“五德”,即指“木、火、土、金、水”这“五行”所代表的五种“德”,“五德”各因其自然界五种物质所对应之五色而得其色征.《尚书》曰:“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而古以木色上青、火色上赤、土色上黄、金色上白、水色上黑.五行之间存在一种周而复始的循行生胜相替关系,驺子之徒论著其终始之运数,便将其附会运用于政治现象的分析、辩护和预测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民族矛盾日益突出,一批正直官吏和爱国人士为忠于明王朝归隐于名川山际之间,这些遗民画家具有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有开拓、创新精神。而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新安画派最为代表,他们重视气节,在政治上不与清王朝合作,有的奋起抗争,有的则遗世孤高,远离世俗之地。他们重视生活感受,亲近自然,容与自然。传承了山水画的精髓,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在艺术上他们利用了传统的形式抒发正式情感,创作了真正代表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对后世及其他画派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尚异是犹太人的特性。它蕴藏在犹太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里,体现在犹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历史和现实中。犹太人在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与其尚异特性有密切联系,同时,其悲惨遭遇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之有关。犹太人求异、尚异的目的在于使犹太教区别于异教,并借以使犹太人区别于异族。犹太人之所以尚异,并能特立独行于世,在理论上源于圣经里自由、平等的价值,最终源于与众不同的唯一神信仰。揭示犹太人的尚异特性对于普遍具有尚同意识的中国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万寿祺为清初遗民文人,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重点论述了万氏书学渊源与风格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总结其书法地位及影响,旨在透析万氏的学书心路,探索清初遗民书家群不同的书法风貌。  相似文献   

11.
继禹 《中国道教》1994,(1):32-32
道教神物的美称有不少和玉相关。其神称玉皇玉帝,神侍曰玉女玉郎,其域曰玉京玉清,其居曰玉阙玉楼,其书曰玉简玉册,其动植曰玉兔玉蟾、玉树玉芝,其舞则有《玉如意舞》。据北京的玉雕老艺人相传,长春真人邱处机主持北京白云观时亲率道徒琢玉,因此他被后世尊拜为玉雕之行业神。玉和道教真可谓有不解之缘。这是一个独特而值得留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沈杰 《宗教学研究》2004,(1):153-157
宋明季世,身为遗民的文人纷纷入道,他们"闯于仙"的隐逸行为在避世的过程中显现的却是忤世情怀.他们的玄门歌咏,在梦幻瑰丽的仙境中,却是彻骨的义愤与悲凉.  相似文献   

13.
明遗民画家石涛北游京城三年,以精湛的画艺流连于达官贵人之间,却再未得到皇帝垂青,终南返扬州。这样的结局是北游前已受到康熙礼遇的石涛始料未及的。石涛北游受挫,惨淡南归的结局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当时京城紧张的政治文化环境造成遗民士绅处境艰难,石涛作为明宗室遗民的贵胄心理也使其难以进一步屈从于清初的文化正统,而他狂傲的艺术个性又为官方画派所不容。石涛"欲问皇家问赏心,好从宝绘通知遇"希冀的破灭,看似是时运不济所致,其实偶然中早已蕴含着必然。  相似文献   

14.
为霞尚满天     
叶予之 《天风》2006,(21):14-15
从窖淡泊宁静安详,是老年人的精神境界和特征特性。年轻时的喧嚣热闹,急功求利,火急毛躁都远去了,消退了。有的只是对福音信仰和天父上帝至死不渝的忠诚执着和挚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分文而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许多名人崇尚植树,造福于子孙后代,被传为佳话。 陕西黄陵县的轩辕祠堂内至今还保存一棵全国最大的柏树,相传为轩辕黄帝所栽。 西周名将沙俊其,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每打一次胜仗都要命令全军将士在战场上“人种一树,以志胜利”。于是沙将军的庆功树,遍布祖国的崇山峻岭,使荒凉凄楚的战场变成了绿树成荫之地,至今仍留有将军庆功树的遗迹。秦始皇东巡登泰山,见林木皆毁,一片凄凉,他感叹经数  相似文献   

16.
道教神物的美称有不少和玉相关。其神称玉皇玉帝,神侍曰玉女玉郎,其域曰玉京玉清,其居曰玉阙玉楼,其书曰玉简玉册,其动植曰玉兔玉蟾、玉树玉芝,其舞则有《玉如意舞》。据北京的玉雕老艺人相传,长春真人邱处机主持北京白云观时亲率道徒琢玉,因此他被后世尊拜为玉雕之行业神。玉和道教真可谓有不解之缘。这是一个独特而值得留心的现象。道教  相似文献   

17.
蔚迟恭是初唐名将,他身佩宝剑,威武雄壮,日夜为唐太宗守卫宫庭,深受太宗的信任和赏识。有一天,太宗对他说:“朕想把女儿嫁给你,你心意如何?”要是别人有此攀龙附风机  相似文献   

18.
明清易代后,异族文化的入侵与本土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明遗民们埋身于自己的世界,借学术研究、诗文著述和书法绘画来保持自己的气节,痛祖国之沦亡,哀异族之宰割。通过探析冒襄的书法风格,思索和挖掘"明遗民书家群体"的源流、艺术思想、书风特征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金堡澹归是明季清初逃禅遗民中备受非议之人,其逃禅经历充满着法缘与俗缘的反复纠葛。本文认为,对于他在佛门中诸多“逶蛇”晚节,不应以世俗观念而当以佛教出世法去衡量,这样或许对他更能作“同情之了解”。  相似文献   

20.
清初四僧书法绘画造诣皆深厚且各具特色,其中弘仁以其绘画独具一格。其绘画作品给观者一种纯净、简淡、萧疏、雅逸之美。其形成这一绘画特点原因有三:其作为明代遗民,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时代命运;兼收并蓄,绘画传承;佛学思想对其绘画风格潜移默化,从禅宗思想中汲取丰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