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视创作属于集体创作,每个创作者都会对影视作品的雅、俗持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导演作为影视创作的灵魂人物,其审美意趣,更会深刻影响到影视作品最终的雅、俗呈现。导演的审美意趣分别指涉两种不同的作品美学风格:精致高雅、含蓄诗意的雅致之美、理性感性、能指所指的中和之美、严肃深刻、艺术创新的永恒之美;或者民间民俗、通俗易懂的平实之美、充溢情感、绚丽视觉的张扬之美、轻松愉悦、商业时尚的流行之美。  相似文献   

2.
“雅”、“俗”以及雅与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 “雅”与“俗”这一对范畴,是重要的文化学范畴,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境界高低,人的文化教养、仪表、人格、操守、修养、境界.“雅”与“俗”又是美学范畴,涉及到审美倾向、审美理想、审美意趣、审美境界.“雅”与“俗”又是重要的文学范畴、艺术范畴,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的高低程度、境界、情趣等等.下面主要从美学和文艺学的角度来对“雅”“俗”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近读报刊,忽然发现,广告中的“文化”一词愈来愈多。譬如,某“基金会”为“弘扬中华‘××文化’,特举办×制品展销”;某地市新辟一条“小吃街”,其“意”亦在推动“饮食文化”建设;某商场新近落成,也向公众许诺,旨在“传播‘现代消费文化’欢迎惠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说不准哪一天会有一位奇才,突发奇想,举办一  相似文献   

4.
郭美华 《学海》2012,(2):131-136
孟子与告子经过湍水之辩揭示了善的必然性,首先在于告子错误地理解了水和人,即抽象割裂地视水为脱离大地的分离存在,相应地也将人视为抽象的孤立存在物。告子将人视为整体性与过程性的统一,在能动字义上将性理解为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此即善之必然性的要义。如此必然性,是在与他物构成的整体中,不断由否定而实现自身肯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齐白石的诗、书、画、印等作品多追求"天趣自然"的淡雅风格,所摹物象多处于"似与不似"之间,且其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农民题材或者与农村相关,展示农民的情感,从这个角度说,他可以算作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农民画家。他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农民画上升到文人画的高度,在思想表达方面做到了雅俗共赏,让世人称赞。  相似文献   

6.
姚婉缇 《美与时代》2014,(12):93-93
宋代是花鸟画的鼎盛时期,两宋画工画与文人画、画院画一起,形成总体性的雅俗结合态势,使宋代绘画达到鼎盛。其在艺术成就上所达到的高度在历代乃至今日都是无法被超越的。  相似文献   

7.
张玉璞 《孔子研究》2011,(5):107-116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政治的、道德伦理的层面,强调三教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功用是一致的;二是学术理论的层面,主要表现为儒、佛、道三教中心义理的相互融合、吸纳。佛、道二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为儒家所吸收,使儒学体系更为系统化、理论化,并形成新形态的儒学——理学;道教也在该时期积极吸纳儒、佛...  相似文献   

8.
通过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诗画关系的渊源入手,着重从外部形式和内在统一分析了宋代诗画关系的融合,并探讨了关于宋代诗画融合的原因、内涵及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风、俗、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三个含义不同又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都与“音乐”有着必然的联系,并说明“音乐”的三个不同所指。研究它们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加深认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理解音乐对社会人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诗、史、思有机结合的传世经典,毛泽东诗词在诗化语言中凝聚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情志。透过毛泽东的诗性思索,可察见这一新文化足以自信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人民担当文化自信的主体力量,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引领文化自信的目标方向,中华大地提供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毛泽东诗词蕴藏的文化之“志”富含辩证性,既突显自信与谦卑的对立统一,亦体现主体、目标、根基三位一体,昭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方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1.
和前代相比,宋代学者对《管子》"轻重"内容的分析,更为深入细致;对"轻重"的总体评价与年代作者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宋代学者对"轻重"近乎一致的否定评价,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直接影响;他们对"轻重"著作年代与作者的辨伪,与当时的疑古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何蕾 《宗教学研究》2017,(2):259-267
扶箕降仙的巫术表演在中国源远流长,至宋代,娱神色彩淡化,转而强调娱人与实用功能.与前朝相比,宋代扶箕最富于文化色彩的一个特点是箕仙作诗现象的普遍性.在宋代有关扶箕降仙的记载中,所降之仙多为“紫姑”.宋代扶箕巫术的流行与社会巫风盛行、道巫不分的宗教传播、军事力量虚弱等原因有关,而推动箕仙作诗现象的因素包括科举制度发达、文化氛围浓厚、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等,具有鲜明的宋代社会特征.箕仙诗的价值也非仅止于文人逞才抒情和博妇孺一笑的娱乐功能,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诗尚奇的诗美追求与题材开拓,展示了宋人尚俗的生活意趣,为宋代士人提供了另类书写时政得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较系统地考察了两宋时期浙学与理学诸流派之间关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了其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具体形态和特点,认为在北宋中后期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潮开始传入浙江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浙学的兴起;南宋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浙江各理学流派和反理学流派的相继形成以及由此促成浙学与理学的全面融合与冲突;南宋后期则主要表现为浙学向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全面回归和发展。这表明,浙学不仅深受理学的影响,而且对理学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同期理学与各地方学术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普兰丁格在《必然性的本性》一书所提出的“偶态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普氏首先将“必然性”界定为“广义的逻辑必然性”,指出从言偶态和从物偶态是一致的;继而又指出,我们需要以“可能世界为基础来谈论现实世界”,故现实世界只是一种“已得的”可能世界;他的这一观点完全改变了人们对于“本质”和“同一性”概念的传统认识,但是却为宗教哲学的经典问题(如神正论)找到了一条相当具有说服力的阐释之路.故他的这种偶态分析应当引起思想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是易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易学著作,易学成为经学研究中的显学.宋代理学家几乎都是借易学建立自己的理学体系,经学研究因而呈现出子学的特征.同时,在易学研究的象数与义理的两大方向中,义理之学成为宋代易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论述了“偶然性”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水彩画的“偶然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来解决如何把“偶然性”运用到水彩画创作中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全真道向来十分看重以文传道的传教方式,透过不同的传道诗词与士人、僧道、弟子、俗众应酬唱和,交流全真之义理,解答道学疑难。关于王重阳的诗词创作,范怿于《重阳全真集》序中提到,重阳“杖履所临,人如雾集,有求教言,来者不拒。诗章词曲,疏颂杂文,得于自然,应酬即办”。重阳诗  相似文献   

18.
朱熹提出《易》之本义为卜筮的见解,由此对程颐易学和义理学派提出批评。朱熹主张区分《周易》经传,提出易学发展阶段说。通过比较《周易本义》和《周易程氏传》,可见两者之异同。朱熹以象数、卜筮求易理,把义理学派与象数学派统一起来,从而发展了宋代易学。  相似文献   

19.
刘强强 《哲学动态》2022,(7):78-84+128
“圣贤气象”为儒者的有机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呈现于他者的意象,是感性与理性、生命与形式的统一,具有着整体性、时机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以德性为主,知识、思想、经验、性格、气质等要素均参与到“圣贤气象”的主体生成之中。尽管宋代理学存在着“理性压倒感性”的倾向,但“圣贤气象”的根源并不在于此,而在于两者之间所形成的动态和谐关系。于宋儒而言,“圣贤气象”是具身化的道之显现,具有感性的美感并不断呼唤着他者的感知,成为了儒家经典诠释的重点和儒家示范伦理得以维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这篇论文在回顾通俗文学中道教神仙形象基础上,阐释了不同时期神仙形象的变化和基本特征,并对形成这些不同的神仙形象的社会及宗教背景进行了分析,指出道教的世俗化是造成通俗文学中神仙形象宗教色彩逐渐减弱,人性特征逐渐加强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