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也许这个标题不能算作一篇文章的好标题,但它直观地反映出我此时此刻的心理,我的确怀念在休斯敦与恩格尔哈特先生相处的一年。虽然这段时间并不长,但恩格尔哈特先生拥有渊博学识而又慈蔼可亲、宽容待人的长者形象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难以忘却。也许我这样描述还不够,也许有人会说,其实恩格尔哈特先生性格也非常乐观,言谈非常幽默,并且待人处事还相  相似文献   

2.
不妨结伴     
有个人在沙漠行走,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这时他遇见了另一个人,于是他问对方:“先生,我迷了路,你可以告诉我怎样走出这片沙漠吗?”“对不起。”这个陌生人对他说,“我也不知道怎样走出去。但也许我们可以结伴同行。一起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3.
我敢说,陌生人与朋友其实只有一纸之隔,而且这张“纸“本来就不存在。我与太太去电影院看电影,电影演完了,大家都往外走,我的胳膊被人搀上,我手插在裤兜儿  相似文献   

4.
<正>罗国杰先生走了。我们伦理学工作者都很沉痛,都在深情地纟面怀他。罗先生是我1957年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本科时的高班同学。接触中感到他待人诚恳友善、和蔼可亲,有兄长之风,也知道他博学慎思,个人藏书很多。记忆最深的还是他作为伦理学教研室的老师,在我们读大五时为我们班开设了《马  相似文献   

5.
关于路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间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的确,如果没有人开辟,世间就不会有路。 每个人都需要走路,走生活中的路,走人生的路。 曾几何时,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不知何去何从;就在此时,我第一次走进了教堂,然而,就那么一次,竞致变了我整个的人生。我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所吸引,慢慢地,我发觉了那吸引我的是什么——就是那在十字架上  相似文献   

6.
2000年6月17日上午 ,在北京启功先生的寓所 ,我们拜访了启功先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家 ,与赵朴初先生相识相知多年。以下是本次访问记录。何 :首先感谢启功先生接受《佛教文化》杂志的采访。天气很热 ,先生微恙在身 ,实在不忍心前来搅扰 ,赵朴老过世之后 ,他老人家在当代文化知识界的老朋友象启老您、季羡林先生诸位一定都有纪念的话要说 ,我们杂志的读者也很想了解赵朴老在文化学术方面的交往情况———所以 ,我今天来想请教启老了。启老 :本来还有最后一面机会和朴老见面的 ,我的新书出版了 ,一直想送朴老 ,请他指教…  相似文献   

7.
三月末正好是日本樱花开放的季节,我到医院去探望镰田茂雄先生时,东京的街头巷尾已经飘满了粉红色的云。可惜先生却不能走到庭院里信步赏花,或者坐在樱花树下和弟子们酣饮畅谈了。先生本来最喜欢饮酒,酒量之豪在日本学界也是久负盛名的。有一次我从国内探亲回来,给先生带来亲人特赠的一瓶“茅台”。先生立刻取出一个朴素的日式大酒壶,素朴得只能称作“容器”,却是他总要自己随身携带的,然后,当着我的面,目不转睛地把瓶里的茅台酒全部倒进壶里。在弥漫四溢的酒香中,他心满意足地收起自己的略有些笨拙的大酒壶,同时把空空的精致的…  相似文献   

8.
郑立新 《法音》2002,(11):34-36
中国佛教界著名学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教授级研究员林子青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子青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佛教界的重大损失。从我个人来说,又失去了一位为我所敬重的朋友。人的生和死,本来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作为有深厚情谊的朋友,一方突然离开人世,另一方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我与子青先生同事数十年,彼此往来也较多,他的为人和学识,一向为我所敬仰。所以他的谢世,我感到痛惜和悲伤!子青先生,福建漳州人,生于1910年,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咨议…  相似文献   

9.
丕之走了,走得那样突然。离开北京时不是还好好的!那健壮而健谈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已过七十的人。然而他的确走了,这是一个“事实”,而“事实”往往是对人不利的。“死”就是这样一种最为普遍而又最无可奈何的“事实”。我认识丕之三十多年了。1957年反右前他在高级党校工作,到人民大学听贺群先生讲黑格尔哲学的课,不久就到哲学研究所贺先生领导的西方哲学史研究组工作。那时我刚从北大毕业,他在我面前有一个高大的形象,不仅年龄比我大——其实那时他才三十多岁,他还是党内的老干部、老革命,原则性很强,我对他一直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0.
正本来我是要去书店的,走到楼下,天突然飘起了雨,我既不想折返上楼去取伞,也不想冒雨走在马路上。于是,我在几秒钟内,就作出放弃去书店的决定。改变主意,原谅自己,实在太容易了。一位网友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位"死党",对他的女友唯命是从,平日里看上去如胶似漆。本来二人世界是私密的,但他们会把各种柔情蜜意晒到朋友圈里,大家看到的是各种打情骂俏,  相似文献   

11.
永生的王     
程殿元 《天风》2005,(4):49-49
也许,有些人经受了功败垂成 的苦楚,走不出失败的阴影,哀叹 着命运之不幸;也许,有些人品尝 过功亏一篑的遗憾,把自己的创伤 蛰伏在生活的低层,哀叹着生活的 艰辛,自己的平庸、机遇的难得;也 许,还有些人前进的路上拥有太多 的深沟险壑,飓风暴雨,烈日霜雪, 而少见一马平川,风和日丽。我以 前就是这也许中的一员,常叹在世 上生活得不如别人……如今在上帝 的真理光照下,在他的恩膏教训 中,我看到了快乐积极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天亦流泪     
任老走了。追悼之日,天降雨,上苍亦泣。 1978年,我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任继愈先生是导师,我是学生。三年间,耳提面命,受益良多,听先生讲课(我只听了一部份),抉微索奥,吐论恂恂,如沐春风。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是关于少数民族宗教哲学家的,与先生熟悉的儒释道并不切近,先生还是对七八万字的论文,作了详细修改,甚至包括遣词命句。  相似文献   

13.
马老师: 您好!我很爱看您的心理咨询的文章。现在我也遇到了难题,您能帮助我吗? 我高中毕业后在一个单位工作,今年22岁。10岁那年失去父亲,妈妈带我和两个妹妹生活。也许是因为缺少父爱,读高二时与一个同样不幸的父母离异的男孩恋爱了,毕业后又同居了。我们的感情与日俱增。但我的母亲一直反对,因为他没有工作,没有一个健全的家,担心我会很苦。 后来,我单位的一个比我大9岁的同事开始追我。本来我们很谈得来,因为我很感动他为了弟弟  相似文献   

14.
正我一直在学习"接纳"与"放下",虽然愈学愈好,但有时候还是觉得不到位。因为,我还是会问:为什么?为什么这种事要发生?为什么事情会这样?为什么事情不能如我所愿?我发现,当我在问"为什么"的时候,其实是怀着一种受害者心态,想要讨回公道的。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先生不到四十岁。有一天,先生和孩子在地毯上玩时,倒在地上再没有起来,就这么走了,连一句"再见"都没来得及说。在谈话中,她隐约地问到"为什么"。我看着她充满泪  相似文献   

15.
第一声呼救     
1999年10月20日。我值夜班,察看预约记录:时间:晚9点;姓名:冯;性別:男;年龄29岁。 将近九点,街区电路出了故障,我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摸索着,在靠近大门的茶几上点起了许多支蜡烛,明亮的烛光透过宽大的玻璃门,把门前的走廊都照亮了。 不久,门外出现一位小伙子,在烛光与黑暗之间徘徊。经验告诉我,他就是我要等的小冯。果然,他迟疑着,涨红着脸走了进来。也许是周围的  相似文献   

16.
阿文 《思维与智慧》2007,(13):28-29
父母本来感情就不好。我上高二时,他们离婚了。 星期天回到家中,妹妹哭着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我冲父亲大吼了一顿,愤然离开家,走了十几里山路找到母亲。 只一个多月没见,母亲鬓边就多了几丝白发,好像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我哭着问母亲为什么要离婚,母亲一声不吭只是抹眼泪。[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这原本是一场很普通的招聘面试。我在这家日用品公司工作了十几年,一直负责招聘面试工作。对我来说,它就像每天都要喝的咖啡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但又很寻常的事情。面试快要结束时,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走了进来。从简历上看,这个叫诺顿的小伙子非常优秀,也许他就是我们要招聘的理想人选。  相似文献   

18.
低如微尘     
处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低如微尘。不愿喧嚣,只愿浅斟低饮,看向远方,在此刻来一次人生的体悟与感受。有的人也许是在热闹处找回自己,而我却在安静的时刻,才能真正的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才能找回我自己。也许这就是在“走自己的路”吧,我曾经把这句话说得轻松,但在此刻,我却体味到其中的沉重与痛苦。人生,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的滋味,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方向上行走着。  相似文献   

19.
张践 《中国宗教》2012,(8):40-41
今年夏天,北京的天气十分反常,阴雨连绵不绝。6月28日傍晚接到牟钟鉴先生的电话,得知吕大吉先生走了。顿时泪眼蒙眬,方知连日雨水不断,乃是昊天哭送吕公。回想30多年与大吉先生的交往,我虽然没有在先生门下拿过学位,但是自信受教时间之长,超过了他的任何一位博  相似文献   

20.
圣召与我     
窗外已到叶落草黄的季节了。这秋总是给人很多的暇想,落叶带给人的不只是落莫,更多的是了悟与感触……这段时间思绪如潮,但想的最多还是我的圣召。可以说从我走进修院到现在,圣召对于我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从一开始时,圣召对我而言只是一个发光体,一个吸引我的发光体。但慢慢的它的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十字架。于是,我便陷入了困惑与茫然之中。也许是因为生活环境使然,我就象一朵长在温室的花,因为未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所以我惧怕那洗礼。而圣召的生活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我要面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