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他是"80后",却和世界500强企业中200多家有过合作;他经常与中外明星合作表演,还与其中不少人成为好友;他多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央视一号演播大厅;在新加坡机场,他的一个沙画作品被永久收藏,并常年展示……摸索20天5分钟赚8000元苏大宝出生在湖南桃源县一  相似文献   

2.
罗工柳先生是一位在中国艺术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历程跨越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展现出反映革命文艺理想、彰显时代精神的亮丽光彩,成为中国美术主流在历史中前行的标志。他早年主要从事版画创作,1949年后多作油画。他独特的"土"的风格,使其艺术在美术史上留下印记。本文对其延安时期木刻版画作品和早期油画作品作具体分析,探索罗工柳先生极具乡土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冈本太郎是日本著名艺术家、建筑师,一生中遗留下来的作品涉及油画、版画、雕塑、陶艺、摄影、著作等多个领域,被称为日本的"毕加索"。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丰富的日本民族特色。他的"艺术即大爆炸"的名言广泛地为日本人民所接受,至今还影响着新一代的艺术家。在日本,有研究者从传统观、对极主义等一个侧面对冈本进行过分析,而中国现阶段还没有对于冈本的研究。从传统观、对极主义、民族特色三个方面,通过冈本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及其发表的观点,全面、宏观地来探讨冈本的艺术和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说起国画,浮现在人们眼前的肯定是泼墨挥毫、笔酣墨饱的景象。但有人却不用丝毫宣纸笔墨,制作出一幅幅具有国画神韵的作品。他的作品将源远流长的传统国画与电脑新科技photoshop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历史、动漫中的经典人物从书中款款走出,气势如虹,栩栩如生,引领国画新风潮。这种"叛逆"的表现手法,在当代书画艺术界荡起阵阵涟漪。  相似文献   

5.
迭戈·里维拉是20世纪最富盛名的壁画家之一。与何塞·克莱门特·奥罗斯柯、大卫·阿尔法罗·西盖洛思并称墨西哥"壁画三杰"。他将墨西哥的民族传统艺术与欧洲传统造型方式相结合,用自己的艺术强有力地表达了他的理念与欲望,他成功地在他的壁画作品中发挥极大的才华,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代表了整个墨西哥。  相似文献   

6.
农民、农业、农村这"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但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的农民观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他对农民阶级的重视和他所开拓的工农联盟道路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非凡的时代意义,充分借鉴毛泽东的农民观及其成功经验,是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前提。今天,我们仍必须坚持走工农联盟的道路,并且把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梁楷,南宋时期具独创精神的禅画画家,师法贾师古,多绘人物、山水、佛道、鬼神,为人放荡不羁。他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独创减笔、泼墨画法,开创我国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梁楷画风上的创新对宋元明清乃至今天,都产生着重要影响。研究梁楷者众多,大多集中在其生平、作品、绘画风格、影响与画风的转变上,鲜有对其人物画"留白"进行具体探讨。文章通过对"留白"在梁楷人物画中的表现以及对现代绘画创作的启示进行解读,旨在为研究梁楷提供新视角,对今后中国画创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8.
刘文西认为:"艺术家应该首先是思想家,去更好地观察、认识、表现生活的主流、本质,表现生活的主旋律,更好地鼓舞人民。"刘文西通过对西北地区人民的了解,绘画出了一幅幅具有浓烈黄土地域特色的农民形象作品。他通过对西北地区人民的歌颂,表达了民族之美,肯定了党和人民在一起的真情实感,创作出极具民族价值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张洹以身体为媒介的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心理震撼力。他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艺术之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文章探寻了张洹艺术中的"生"与"重生"的概念,并围绕这两方面进行论述。任何艺术家都无法避开时代与环境的影响,对于张洹"生"的独特解读主要是围绕"生存""生命"两个关键词入手,探寻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在国外的历程。同时,其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转换过程即他归国之后对于"重生"的认知,这一部分从死亡意识、宗教的浸染与认知、材料"重生"三个切入点来进行诠释。通过研究张洹的艺术可以看出,其作品从早期的紧张、极端演变为现在的平和,和他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是连贯的。张洹游走"生"与"重生"之间,他一连串艺术的发展是其艺术思想最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当"黑暗"的中世纪过去,文艺复兴开始时,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人类自身身上。人们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世俗化等一系列新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底层劳动人民中"农民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提到农民,大多数人肯定第一反应就是农民在地里耕种的样子,所以让·弗朗索瓦·米勒在自己的创作中描绘了大量的农民在地里耕种的形象。文章通过利用图像学的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三个方面分析米勒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以及画面,深度剖析米勒执着乡村题材绘画的缘由,借此将人们的目光拉回乡村题材绘画上。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体性》篇中讲到了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问题,并具体总结出了文章写作中的"八体",以期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方法上体现作品由于作家的个性而表现出的不同变化。与刘勰观点相近的是英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罗斯金崇尚人物的自然美与生命美,在他的论著中,关于"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问题阐述,他偏向于与刘勰相近的"为情而造文"的观点,但同时罗斯金比刘勰更侧重于讲求人物情感的生发,在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更偏重于形式,对于"情感"所占比重二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人生有太多的"是"与"不"。或者说,人生是"是"与"不"组成的。有人喜欢"是",即是说,要多做正面的事,多肯定,少说"不",少否定。连尼采也在划分的人生几阶段中说,说"是"的"婴儿"也高于说"不"的"狮子"。在他看来,说"是"比说"不"的人境界要高。说"是"果真比说"不"好吗?  相似文献   

13.
"荒岛"是英国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等长篇小说具有鲜明的"荒岛"主题特色,其城市题材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也体现了"荒岛"主题。笛福的思想在他作品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作品的主要框架即主人公通过个人努力,靠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而笛福小说中的"荒岛"主题,成为笛福表达情感和揭示主题的一种手段。小说中的荒岛及类似荒岛的生活环境,也正是当时资本主义时期充满艰辛与挑战的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身处其中的人们必定为生存不断抗争,积极奋斗进取。  相似文献   

14.
形式好比绘画艺术作品中的基石,是作品观念与思想的外在表现,没有形式或形式感弱的作品,就谈不上艺术的思想、意境与内涵。那些作品中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例如画面的形式上的平衡、形体结构的分析、绘画元素的把控等,都对作品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反映绘画艺术家对画面把控能力及专业素养。文章以保罗·塞尚的绘画作品为例证,结合形式的概念,对"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并论证其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正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90后小伙叶天宇是北京人,2013年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一名设计师,从事界面设计与产品开发。互联网产品设计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快到根本没有时间把一份作品做到满意。在日复一日的"快餐式设计"里,叶天宇心里充满着浮躁和惶恐。他热爱设计这份工作,却不认可自己的工作状态,他特别想做一些能让自己有较大提升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一晃儿,著名漫画家丁聪离开我们有两年多了。然而,在人们记忆里,丁聪还是那么幽默、快乐、淡泊。丁聪先生有一个很别致的笔名"小丁"。这个名字,丁聪先生用了70多年,就是在他成名之后,也没有想到改过。这与他的艺术思想,与他的境界,不无关系。作为漫画家,作为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小",才能把人民群众"看大";只有把自己"看轻",  相似文献   

17.
康拉德的"丛林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并没有把"丛林"中的原居民当作主要描写对象,而是将"丛林"中的西方人放置在了作品的中心,成为了主人公。"丛林中的西方人"也成了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系列。在《诺斯托罗莫》中,康拉德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种物欲与人性纠葛在一起的悲剧。诺斯托罗莫的悲剧所包含的,不仅有对物欲巨大破坏力的揭示,也有对人性复杂性的认识。在"丛林"的背景下,物欲对人的诱惑和人性受到的考验都显示出与西方社会背景下不同的状态,借助这种"异质"条件所产生的放大作用,人们可以对物欲与人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郑艺是当代中国写实油画的重要代表画家之一,他深切地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精神生活,其作品多描绘北方农民的劳动场景。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北方写实风格、独特的创作手法及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文章采用图片分析法对郑艺的油画作品进行解读,从构图、造型、色彩、空间几个方面总结其特点,探寻其富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中的形式语言,对绘画者的绘画创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沈约是南朝时期名动天下的学霸。史学方面,他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等一系列作品。文学方面,他在南朝"永明体"诗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出的"四声八病"音韵学说,为后世近体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与沈约对书的迷恋是分不开的。沈约出生没多久,父亲因迎接孝武帝迟缓被杀,家道因此中落。沈约懂事后,母亲常常跟他提起父亲在世时家中的辉煌,说到动情处,常常眼角含泪。小沈约悄悄下了决心:一定要努力学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南怀瑾的作品在中国大陆风行,受到了许多社会大众的欢迎和追捧,形成了可称之"南怀瑾神话"的社会现象。而分析南怀瑾作品中之言论,可以发现"南怀瑾神话"的发生实是其本人长期苦心经营的结果。首先,他通过自述或他人叙述来建构传奇经历,隐隐然成了一位"克里斯马";其次,他鼓吹"实证"以导向诠释传统文化的神秘主义角度,是能够吸引许多具有猎奇心理的大众的奥秘所在。这一社会现象的形成,或可导源于文化启蒙的尚不成熟,中国社会多年来重科学技术而忽视科学精神的误区,亟有待弥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