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人画的绘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贯穿着整个中国绘画史。文人画思维的特点,是文人以既有的文化素养为根据,运用诗、书、印与水墨,共同建构了表情达意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其创作思维是文人风格的造型艺术思维。文人画的思维经过历代文人的继承、突破,不断探索、创新,可谓神机巧思。我们要更好地把文人画优秀的思维方式继承和发展下去,开拓出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深层科学新天地。  相似文献   

2.
论传统文人画中的色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莉 《美与时代》2006,13(2):76-78
在历来的关于文人画的研究中,都是以水墨的黑白表现、传神观理论以及笔墨趣味为主,而忽视对文人画中色彩之美的研究。本文从文人的产生、其艺术修养的综合性、文人色彩心理、文人画家的作品以及民间色彩等诸多方面阐述文人画中色彩的实际作用和地位,指出对色彩的追求是视觉艺术发展的必然,从而重新认识文人画中的色彩之美。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以新文人画理论支持者或“精神领袖”来定义陈绶祥,却忽略了他作为一名中国画家的身份。他与其他新文人画家一样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对“中国绘画的现代性形态”展开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沿袭着海派的绘画风格,并有独特的自我表现方式,形成了“明艳磅礴”的风格面貌。陈绶祥新文人画表现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多次的探索。陈绶祥自少年时期在家乡学习花鸟画,而后在中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师承的影响下,绘画风格从“岭南”转向“民间”,最终走向了新文人画。结合陈绶祥的生平经历,阐述其新文人画绘画艺术中牡丹意象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并对牡丹意象的寓意加以分析,探索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文人的社会背景阐述了文人画出现、发展、兴盛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文人处境、社会环境及各种思潮相互作用的一个必然结果。从时代背景看,文人的哲学思想、表达形式、表现内容和用笔特点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历史中,文人画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艺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当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接受老庄思想影响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禅宗在形式上于五代北宋已经衰落,但其思想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文人士大夫。禅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深远的,尤其是文人画。禅宗的“物我同化”思想使文人画艺术家彻底挣脱了绘画承命之作的束缚。禅宗在影响这文人士大夫的思想的同时,绘画的表达也不自觉的适用了其自然、简炼、含蓄的表现三者合一的艺术思维方式。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禅宗赋予了文人画更多想象的成分,增添了空灵、活泼、洒脱等迷人的神韵。  相似文献   

6.
刘宁 《美与时代》2023,(4):18-20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北宋进入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绘画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画院发展繁盛和文人画思潮影响下士人画观念形成。绘画内容不单表现现实生活,更是多表现对现实生活、人生理想以及自在精神的追求。以苏轼为首的文人士大夫群体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文人绘画先河。这一时期美学思想的发展对文人画产生影响,赋予了其独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纯真、淡泊、傲然等一系列的人格特征,而文人画作为文人所创的一个独特艺术体系,彰显着文人的人格品性。以文人画入手,从"风""骨"两个方面来分析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题材、意境等特点,了解画家自身所具有的文人情怀,进而对文人风骨有更清楚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吴地刺绣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吴地浓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吴地在明清以后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之一,一时文人咸集,文风斐然,这样的氛围和环境影响着吴地的生活方式。刺绣是吴地女子的必修课,文人书画对吴地刺绣风格的形成意义深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人画风刺激着吴地刺绣的题材及技法演进,推动着吴地刺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何阿梦 《美与时代》2016,(10):39-40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盛极一时,取代院体、浙派成为画坛主流。沈周作为"吴门四家"之首,不仅仅是因为他年长以及在人品、道德上的模范性意义,更重要地是他所创立的风格样式、艺术趣味对吴门画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沈周晚年时期绘画作品《随兴册页》为例,探讨明代中期文人画家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趣味。《随兴册页》是画家消遣时日的作品合集,因而更具有文人画的代表特征,能够更加深刻地探讨文人画家的生活理想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的绘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文人画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职业画家所做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创始者,并称之为南宗之祖。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并出现了"关家山水"和"黄徐异体"的花鸟画。  相似文献   

11.
以承"道统"为己任的文人,其绘画亦必与"道"有关系。陈师曾先生概括的文人画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莫不与"道"有着紧密的关联。文人画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天道、人道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审美情趣和绘画语言上,主要是标榜神似、中和、玄素、尚逸等。而这些也是文人画承道、悟道的物质表现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人画的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后萌芽于隋唐,兴于宋元,至明清而大盛。文人画是一种画中蕴藏着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具有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文人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具有多重的美学意蕴,其中"以简为贵、以淡为宗"的美学主张具有极高的审美境界。这里的"淡",是指简淡、清淡、疏淡、淡泊,具有多层次的美学情味。因此,对"淡"的审美意蕴的研究,将会对深入理解文人画中的画意、格调、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对文人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利霞 《美与时代》2006,(11):40-41
中国的“文人画”是历史形成的,它的萌芽、发展、成熟和演进同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有极密切的关系。文人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树木、竹石、花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设色写意为多,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文人画以其独特的审美倾向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4.
色彩一直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受到文人画的冲击,鄙视色彩成为一大风气,但是鲜艳多样的色彩这一审美形式已成为传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追求笔墨一直是文人画的传统,但是至"四王",笔墨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要想继续遵循文人思想寻找笔墨的突破是较为困难的事情,况且文人阶层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我们要以陈述的方式对待中国艺术传统。如若从色彩出发,探讨墨、色这一传统与印象派的光色结合的艺术形式应该能另辟蹊径,创作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来。  相似文献   

15.
董其昌称王维为“文人画之祖”,其因,王维的思想有着隐逸超脱的文人士大夫思想,他的诗歌表现出幽清寂静的意境,他发展了水墨浓淡的韵致。水墨朴素无华的美学风格,易于抒发文人画家的性情,符合老庄思想,确立了传统文人画家的精神导向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6.
"文人画"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文人画将文学、书法、绘画融为一体,强调"士气""逸品",重视笔墨情趣和意境的表达,反映了古代儒生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中国书画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堪称中国绘画艺术史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7.
文人画始于唐代,至宋代苏轼提出"士夫画"而发展,到明朝董其昌提出文人画而盛行,绘画的收藏、品评也在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文人画"的发展可谓是创作理论与当时画家的艺术实践相互影响或促动,在绘画创作的实践中文人画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绘画观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品评理论体系。儒道禅思想对文人画品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的整个过程中,而且具体反映在画家对造形、笔墨、构图等方面的独特追求上。文人画以抒发性灵、彰显个性为旨归,不求形似、重神甚于重形,以逸笔抒写逸气,重在写意、力求表达意境。文人画家认为笔墨具有不依附于表现对象的独立的形式美,并能表达人的主观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笔墨语言。文人画在色彩表现上重主观性,重水墨轻彩色,色彩表现追求意尽不求颜色似。文人画的画面构图崇尚简洁和留白,并打破时空的限制,依据主观感受经营画面,又注重画外功夫的修炼,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从风格的整体倾向性而言,文人画呈现出淡、雅、拙和荒寒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的文人多才多艺,诗、书、乐、画皆擅长,皆为文人抒发和交流情感的工具和载体。北宋时期苏轼"文人画"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文人自觉地参与到绘画的创造之中。文人通过绘画抒发情感,寄托情志,其他文人则从中品味领略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思,多以题跋的形式表述对绘画的理解,以证与作者心神相通,因此诗、书、画的结合成为了文人画的典型特点。文人寄情寓兴于绘画,同样也希望他的情思能够有人理解,而能于此心神契会者,即知音,却难以寻觅。  相似文献   

19.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是元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同时也是"元四家"之一,其绘画师承董源、巨然。他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和"自娱"的理论主张,开创了"一河两岸"元代文人画的图式风格。文章对倪瓒的《虞山林壑图》作品中笔墨、图式、题款的文人画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20.
明代前期的文人画,上承元人传统,初期亦有诸多名家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如山水画、墨竹画、墨梅画等。虽然明代时期文人画风在前期的画坛上未能形成一股巨流永奔不滞,但对中后时期的文人画发展与壮大却产生着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自成化、弘治而后,随着院体、浙派的盛极而衰的局面,以古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吴门画派。这一画派在画坛上,渐渐取代了院体和浙派,在画坛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这一画派出现的时间是在元明交替时期,也可说是在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化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主流,犹如一望无际的夜空中划过的那道流星,虽灿烂,但又短暂。明代前期文人画的兴起,可作为某一时期的某种文化现象,他明显带有古代文人历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韵味。也可说在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坛中,都有着孰优孰劣的争议,这也是直到文人画家被画坛所认可后才开始改变这种不明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