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几个会做题的高分学生,而应给学生一双会发现生活独特之美的眼睛,这是语文教师最崇高的使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与途径。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在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认识的渴望,让学生能动地完成学习的过程。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探究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学习。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地理课的内容只是一些枯燥无味的地名、物产和死板的图形等,与美无缘,这是一种偏见!法国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到处都是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地理中也同样蕴含着美,我们教师要去挖掘,发现这些美,用充盈着美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给学生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美的眼睛     
王萌 《美与时代》2007,13(5):25-27
现今人们常常说看不到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艺术也不是缺乏魅力,而是人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具有审美意识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青铜饕餮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观赏它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是原始社会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品味它的形象,我们感受到了原始人们对那个"血"与"火"交织年代炽热情感;咀嚼它的意味,我们看到了历史前进道路上的腥风血雨与沉重的沧桑。它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一种浑厚凝重的美。它美在形式,美在形象,更美在意味。然而,这美的"有意味的形式"更是来自原始的积淀,艺术的积淀,生活的积淀。  相似文献   

5.
学会欣赏     
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智利著名女作家米斯特拉尔的散文《玫瑰树根》,就形象地揭示了“美在于发现”的深刻哲理——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  相似文献   

6.
艺术设计就是按照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对生活用品、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和设计,是与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活动。人类在对美进行思考和探索时,发现对称性能够引起自我内心的欢快愉悦,能够与大众的审美习惯产生共鸣。这也是人的自然属性对"对称"的无意识选择。当我们在艺术、生活中大量使用对称思维时,就客观上形成了艺术中的"对称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对女性美的鉴赏是李渔生活趣味的组成部分。李渔认为女性美需"内外兼修",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从"外"来说主要有女性先天之美与修饰之美;从"内"而言有女性的才艺之美与品行之美。二者建构起女性之美。我们常说"美来自生活",这句话很多时候只是一句应景之谈,缺乏经验的依据,我们过多依靠舶来的西方理论,对自己雍容繁富的传统美学资源置之不顾,或者满足于步线行针体系严密宏大体系的建构,忽视了重视生活细节的古代美学研究的传统,李渔的生活美学使我们获得了新的视野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感激的心情。在许多时候我们感到大自然有恩于我们,父母有恩于我们,我们所在的社会以及周围的人们都有恩于我们。有时候,我们觉得映入眼帘的一切,哪怕是一棵小树、一朵花、一汪清水、一片绿地,都值得怀着感恩的心情去对它们微笑。很多时候,感恩这种心情会带来一种良好的人生感觉,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温暖。因此,学会感恩,生活中就会少些怨气和烦恼;学会感恩,心灵上就会获得宁静和安祥。学会感恩,就会心存感激地生活,就会敬畏地球上所有生命,就会珍爱大自然一切的恩赐;心存感恩地生活,就会时时感受到生活中“拥有”的丰富,而不是“缺…  相似文献   

9.
一粒种子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它的美在于乐观中的执著;一株小草是一支欢快的旋律,它的美在于拼搏中的坚强;一片树叶是一曲优美的赞歌,它的美在于奉献中的无私……看来,生活中到处有美,美在细微处,美在不经意间。大自然是美的。登高望远,极目远眺,我们定然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有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有莽莽苍苍、一望无垠的草原戈壁,有直插云霄、崎岖  相似文献   

10.
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贯穿了整个美学发展史。但美的概念是模糊的,导致我们对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一直争论不休。也许"美是什么"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探讨它,相反,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探讨"美的本质"。只有通过不断的探讨,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美,发现美,找出美的最可能性的本质。从美的形成规律来看,必须先接触审美对象,对其习惯乃至接受,然后才能形成标准,进而产生美。但是这个标准是相对意义上的标准,是灵活的,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也随着审美者审美能力的高低而变化,会因固定群体的接受习惯的不同而变化。可见,美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美是个体意念中的事物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牵手     
不管我们心中的信德有多坚定,不管我们心中的爱有多热烈,这都可能只是一种主观感觉,可能有一天会消失。要想在现实生活中真真实实地找到天主的旨意和临在,我们要学会培养与天主之间的关系,学会让天主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渗透到我们的生活里,学会观察和默想在所有事情上天主的意思,而不单单是我们自己的意愿和判断。这是信仰生活化和在生活中与天主相遇的途径,否则我们的信就只局限在念经和参与礼仪里,局限在一厢情愿的情绪里,局限在盲目的寻找中,不可能知道在我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天主都有他的临在和关照。  相似文献   

12.
正我一直希望在生活的美学里,我们并不只是匆忙地去赶艺术的集会,而是能够给自己一个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几个月前的秋天我去了山里小住,白天我搬来木板凳对着山  相似文献   

13.
珍惜自己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人由于身体的某种缺憾感到烦恼,他们或者为秃顶而困扰,为个子矮而自卑,或者为眼睛小而忧虑,为肥胖而发愁,这些人往往只看到缺陷,没有发现瑕疵实际也是完美的一部分。其实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只要与自己分不开  相似文献   

14.
美与爱是一对亲姐妹,她们相偎相依、形影不离。正因为"爱得深沉",才会有艺术美的再现和创造。大爱正是打开大美的万能锁,心怀大爱,就会具有"音乐的耳朵和形式美的眼睛",就会创作出世间最感人动听的乐章和最美最新的画卷。美和爱相伴而行,大美吸引和滋润着大爱,大爱为到达大美的目的地而永不停息地前行!  相似文献   

15.
李昕 《天风》2003,(7):13-13
在生活中,我们会为美好的夕阳而感到叹息;为枯黄的树叶随风飘飞而产生伤感。其实,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会更美。试想,如果傍晚的太阳不下山,清晨的时候我们又怎么会看见那希望的曙光呢?如果黄叶不离开枝头,充满生命的绿叶又从何处而来呢?是的,生活就是这样,它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发现它的美,正如当年的大卫王到巴户林,被扫罗族基拉的儿子示每所咒骂一样。随从的人都要取示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0,(10)
<正>一、爱惜节约有不同,常住物品勿轻忽我们在寺院里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这是什么意思呢?眼珠对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眼珠坏了,眼睛就看不到东西了,我们就会变成瞎子。同时眼珠也非常脆弱,很容易受伤,所以我们都会小心翼翼地爱惜它,生怕它受到一点点损伤。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眼珠一样细心保护常住物,使它们免受损坏。  相似文献   

17.
虚拟实在作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已经深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双重影响。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认为"美"存在于人们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中。通过对自由概念的分析,以及虚拟实在的特性的论述,可以发现虚拟实在中"美"的踪迹。  相似文献   

18.
心理平衡术     
人是脆弱的,常常会出现喜怒哀乐;生活是复杂的,时时都有甜酸苦辣。于是,不平衡的心理时常影响我们的健康。因为我们无法避免来自外界的刺激和完全抑制自身的条件反射,这就给我们的性情修炼增加了一个任务——学会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19.
高棒 《天风》2013,7(7)
我们虽然生活在"地球村"中,有着便捷的联系方式;我们虽然共融在神爱的大家庭里,有着共同的目标与道路;可我们还是会发现,不论和谁在一起、做什么事,时而,我们心中总有那么一些难言之隐,我们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满足和快乐,可总是寻不到那份释然和畅怀,因而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产生了一个"隐晦"的空间,或默想,或祈祷、或散步……我们渴望在那里道出心里话,我们会在那里自言或向神倾诉.  相似文献   

20.
正有时会听到一种抱怨,说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诗,这抱怨令我深思。回过头看,历史上我们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诗,曾经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兴亡慷慨悲歌,为无所不在的生活与性情之美而吟唱。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诗从我们的生活中离去了,到哪里去了呢?是它弃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