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俄罗斯当代艺术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势:一是爱国主义-传统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二是非传统主义-前卫主义。这两种趋势相互交织,使现代主义艺术和传统的学院派艺术在多个方面相互碰触迸发出耀眼的艺术火花。早在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高峰时期),俄罗斯出现了一批年轻的艺术家。他们成立了一个与当时国家电视台播放的内容完全不同的一个电视频道"海盗电视台"。这是俄罗斯第一家独立电视台,面对的观众是"一群对当代艺术有浓厚兴趣的群体"。通过对"海盗电视台"的分析,不难发现,任何一种艺术现象、艺术流派的出现和产生都需要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争取和追求才能实现。无论是秉持艺术规则不放的学院派艺术,还是以自我为本体、以现代思想为标杆的当代艺术,它们在艺术场域中所展现出来的话语权力的争夺,正是当前俄罗斯艺术百花齐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关于民主的理论一般均含有某种人性的假定。传统自由民主者泥于世俗主义的进步信仰,将人视为"根本无害的个体",结果使民主社会既不能对民主所面临的危险做出准确判断,又不能充分认识民主对于实现正义的价值。反对民主者则将人视为"一种危险的动物",他们虽然洞察了人性的幽暗,但其建立在悲观主义人性论基础上的反民主理论,则犯了逻辑未能首尾一贯的错误,它对人性的悲观看法没有适用于统治者身上。尼布尔则认为人既不是一种本质上无害的动物,也不是一种危险的动物,而是一种"兼有肉体和精神的造物",人处于自然与精神的交汇处,兼有"原罪"与"原义",既可趋善也可作恶。基于对人性两端的全面把握,尼布尔倡导一种深刻的谦恭精神:人应当对自身的主张,包括关于最终真理的主张之相对性保持某种最起码的认识。民主的理由在于人性:人行正义的能力使民主成为可能,人行不义的倾向使民主成为必需。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园林的本质在于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它更多注重在建筑上消除自然与人的差异与隔阂,而不是强化人为的因素。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今天,它可以为当下的宗教建筑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建筑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一"宗教园林",是指具有宗教意义或者与宗教生活密切相关的园林,它是园林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早期的宗教园林,主要是道教宫观园林和  相似文献   

5.
圣像是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是东正教和天主教重要的教会传统。然而,两者对圣像的理解,圣像在各自教会传统中的作用仍具有一定的差异。东正教会较之于天主教会更为强调圣像的神学内涵,礼拜仪式的意义,因此形成了不同于天主教圣像的一套独特的艺术表现原则,以及东正教对圣像理解的理论学说。本文在众多神学家对东正教圣像崇敬阐释的基础之上,认为东正教圣像崇敬具有四点相互依存的神学依据:(1)圣传与传统的关系,圣像是再现圣传的一种视觉表现传统;(2)《圣经》诫命的内在一致性,圣像的"原型说"和圣传的批判性很好地解决了《圣经》禁止人造像的"悖论";(3)圣像表现的是神化的人和变容的世界的像,与原型不是本质一致,而是与原型相似;(4)"心智"与物质的关系,东方教父认为通过"心智"内观上帝离不开物质的中介,需要相似的东西,首当其冲的就是表现道成肉身的基督像,已经神化的圣徒的像。总之,东正教圣像崇敬最主要的根据在于道成肉身,捍卫圣像崇敬的传统,在东正教会看来就意味着捍卫信仰的根基。  相似文献   

6.
亨利·摩尔艺术语言的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实于材料;要有充分的三维"视觉真实";对自然物体的观察;生命力和表现力是亨利·摩尔艺术语言的四个组成部分.亨利·摩尔的艺术不是停留在视觉表层自然"物象"的层面上,也不止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形式,他的艺术是对生活意义的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实践—生存论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可能性及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认为,从实践—生存论角度对审美和艺术的研究就不再像西方传统美学那样静态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放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去考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作为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进行的精神性交流活动。它的特点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对象的外物(自然、艺术品)之间在精神上的交流和交融,用中国美学的话说就是物我同一,物我交融。人不是站在对象之外去认识它,也不是从人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对象当作某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资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从对象本身的形式存在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对象,与对象发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国古人看待自然和艺术的观点:自然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既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然之精华(人负有“为天地立心”的任务)。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内外激荡而产生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必须跟人生理想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有:研究方法论上不是抽象地追问美的本质,而是把审美、艺术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8.
陈明 《美与时代》2005,(6):20-23
"中国画的传统是什么?"其实质也就是"中国画的艺术形态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进入当代信息社会,随着人类文化的广泛交流,对国画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的阐释不能仅仅局限在中国古老的传统的审美语汇中了,而应比较、总结,创造出一种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符合艺术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语汇系统.这样一套语汇系统应具有超越文化类型的特征,但它又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古今中外的不同文化模式、哲学思维方式、审美理念、艺术形态的比较中概括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正1993年,古董商人威尔逊在波士顿的垃圾箱边上捡到了一幅名叫《露西在花田里》的诡异画作。一开始,威尔逊只是对这幅画的画框感兴趣,想把画框捡回家。而威尔逊的好友莱利看到后,向他买下了这幅画并摆放在家中,对威尔逊说道:"它不是一幅杰作,但很特别!"莱利的话让威尔逊感触颇深:一幅画难道非要被艺术的条条框框所约束吗?让人从中感到幽默、快乐,难道不好吗?后来,他们决定专门收集这样"特别"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艺术产物,它对传统艺术设计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用,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将人与机器得以无缝连接的一个桥梁,它使得设计人员摆脱了在表现技巧、生产工艺等方面某种程度上的束缚,在更广阔、更深层的设计领域致力于美的创造。它赋予了艺术设计在信息化时代更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收到《美与时代》"美学学人"栏目的约稿函,不由想起十五年前,该刊登了一篇介绍我的文章:《一位青年美学家的美学追寻——记青年美学家彭修银教授》.它虽只简短介绍我的生平及治学经历,但对我后来的学术生命来说,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召唤. "美学学人"栏目主要是刊发一些美学名家、美学大家的生平、治学经历和学术观点.我不是美学名家,更不是美学大家,仅作为一名美学学人,谨向在学术道路上给予我扶掖和帮助的良师益友表示感激之情.因与他们的相遇才找到了我美学研究的端绪;因与他们的相遇才让我不知不觉驶向美学的海洋、艺术的港湾、审美的岛屿;因与他们的相遇才使我乐此不疲地探索美学的精髓、艺术的神奇、审美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儒道释三家思想可谓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始终是"天人合一"。由此看出,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艺术都非常重视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因而使得它们更富于主体性和精神性。儒家由天道入人道,推崇人的伦理秩序和博爱之心,是个体人格向精神向宇宙本体的融合。道家由人道入天道,追求绝对自由。禅宗追求的是人的心性与佛性在精神层面上的升华和统一,追求与大自然的融合,追求真正体验生命冲动和生命情调的审美意境。这其间,自然与人,宇宙与个体,主体与个体都在"天人合一"中找到了归宿和位置。而这一点正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相似文献   

13.
温克尔曼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模仿希腊艺术,是一种以希腊艺术作为最高典范的美学观。温克尔曼的艺术史不是一部单纯地对特定的艺术品、艺术家进行考古的"艺术的历史",而是在历史的框架内对艺术发生、发展、繁荣、衰落的内在逻辑的一种展现,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史。  相似文献   

14.
意象造型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主要特质,其表现手法为写意,既不是单纯模仿客观来追求"形似",也不是纯粹主观臆造。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是处于一种"似与不似"间的艺术状态,而这种"似与不似"的造型观念体现在中国画的每个门类里,其中就包括中国水墨人物画。从传统发展到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意象造型观念,20世纪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观念传入中国并融入水墨人物画造型之中,使得现当代的水墨人物在追求"形似"的方面产生了巨大改变,但同时中国水墨人物画家又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和继承着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规律,即"似与不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中庸"之道,既是一种中国传统时代主体性地由儒家倡导的哲学方法和力求通过礼义途径实现和谐之治的治道原则,同时,若从当代发掘传统管理智慧的层面上来说,也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领域有代表性的一种管理思维,也更是一种管理道德和管理精神。"中庸"管理既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平衡术和权衡术,更不能被仅仅看成为一种思维方法,它代表着古代中国人关怀天下的博大胸怀,代表着他们要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人文主义精神,代表着他们追求管理和谐的使命意识和由此而需要建立起来的道德知识体系。这种"中庸"管理思维、管理道德和管理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真善美合一"及"知行合一"的大传统,高度凝结着实践理性向道德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开门见山地说,现在写的这篇文章绝对不是试图去挖掘马克思和尼采在艺术观上隐藏着的相似之处.虽然有人已经反复声称有这样一种隐蔽的相似点,但我们还是很难找出这类东西.马克思和尼采不仅对普通社会的看法,还是对特殊的艺术和美学的看法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分歧.但是这并不说明,涉及到他们的艺术观念绝对没有共同点.两个人都赞赏伊士奇、歌德和海涅,赞美希腊艺术,十分蔑视19世纪的市侩习气.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决定其艺术作品生命力的长久与否。毋庸讳言,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关于"传统"的视域正在迅速地扩展,中国传统艺术在时间上不断向前延伸,在内容上更是无限丰富,这为今日艺术创造在对传统内容的选择吸收上带来多种可能性。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汰变形态。相反,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挪用和分解,会赋予当代艺术更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语境中,艺术所指向的不是闲情逸致的欣赏,更不是感官刺激的娱乐,而是充分重视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政治功能。他们认为艺术能够揭示被现实遮蔽的真理,改造在异化社会中沉沦的人性,推动社会的变革。他们对艺术功能的分析至今仍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艺术博物馆具有将普通的物品转化为展示品的功能,从而使这些物品成为了具有视觉兴趣的艺术品,因此艺术博物馆并不是艺术品"无表情"的展示场所,这种"博物馆效应"提供了一种观看方式;策展人在布展时就为观众预设每件作品的观看方式,引导观众在博物馆进行参观时根据事先编排的展品顺序进行观看。展厅的空间样式、布展方式、展品形式与文化背景、艺术表达方式与接受方式都密切相关;作品的呈现形式、摆放的位置、灯光强度以及其他衬托作用的物品都会影响到观众的观看方式。艺术博物馆作为观看艺术品的专属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定的观看机制,无形中为人们塑造了一种观看方式。文章运用了哲学和艺术学理论对传统艺术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博物馆所营造的观看方式、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诗歌创作,有时也要符合逻辑,而有时却要有意地违背逻辑,这才能成为好诗."诗在有理无理间"这一命题,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艺术不是旗帜鲜明的表态亮相,不是非此即彼;艺术往往是亦此亦彼,或此或彼,它是一种模糊结构,一种过渡形态.诗歌的"有理无理间",就是这种富有美学意义的模糊结构和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