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艺术创造在审美心境中发生,艺术形象在审美心境中孕构,主体在心境的吐纳之间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凝定着深厚的审美意识,创造着无穷的艺术意境,启示着高远的人生境界。一、审美心境外界事物以其光、色、形、味、韵等感官形象吸引着主体,引起主体对它的注意,使主体进一步去观察、注视对象,在认知意识、生活意识等经验意识的支持下辨认对象。此时主体深蕴的审美欲求被唤醒,符合主体审美趣味的对象深深吸引着、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智彪 《现代哲学》2006,(5):121-126
当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相遇合时就形成审美时尚。审美时尚的背后往往有某种社会文化心理与之相伴随。审美时尚以社会时尚为背景,以社会文化思潮为情感动力。审美时尚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审美时尚直接影响到个体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到个体审美趣味的取向。不同年龄、性别的审美个体受审美时尚的影响各有差异。审美时尚还体现为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实践中的一种趋势、潮流。审美时尚,作为一种渠道或方式,有效地实现着社会心理对时代审美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审美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文化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思想价值、意义和功能。人类学的文化理解对审美教育的启示是:审美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生命机制;审美教育是一种文化表征体系;审美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载体与传承系统。  相似文献   

4.
李振纲 《哲学研究》2022,(5):43-52+128-129
孟、庄心学都关注心体与工夫的开掘。孟子说性善,以性善推论王道正义;庄子主性真,以性真推演生命自由。孟子“集义”“养气”“践形”“舍我其谁”的伦理心境,意在凸显道德主体性的诚明及道德实践的庄严崇高,觉解伦理原则的共性并走向“同美”的道德世界;庄子“集虚”“听气”“忘形”“淡然无极”的审美心境,意在消解审美活动的主观性,营造一种虚明空灵的开放胸怀,吞吐万象,涵融心物,感悟生命之美的个性,走向“大美”的艺术天地。一个唤醒道德自律,一个体验审美自由,儒道互补,美善相蕴,共同推进了战国中期心灵哲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5.
《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描写是其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部分,它体现了诗歌中的人物情感、空间文化、空间伦理等因素,承载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流与沟通,具有丰富的美学底蕴与审美价值。详细梳理《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类型以及空间环境与婚恋活动、婚恋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了我国农耕文明、民俗文化、宗法礼制、婚恋情感等对空间环境审美产生的影响,对于深入挖掘《诗经》中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的审美想象力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在本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审美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中国古代儒、道、禅的哲学观又为中国人的审美想象力特征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这一切又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审美想象力的独特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道家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境,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种审美的至境、化境。它们所强调的虚一而静和一念顿悟,即是以超越的心态,与俗世人生拉开距离,以保证主体注意力的审美转向,进而达到对于观审对象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心境,是人类诗意生存所必须的想象中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8.
文化审美价值的认同取决于审美实践环境的制约性。不受制约,其价值认同向意义范畴无极限化方向发展;受制约,其价值认同则向不断满足现实功用性需求的方向发展。文化消费中的审美功用性价值需求表现为追求最佳审美感觉、最佳经济效益、最佳生活质量。文化消费价值的创造上更注重产品虚拟设计、美化消费环境和创立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意象艺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当代艺术家的一种美学追求。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意象的创造基于画家对事物外部和内在特征的深刻认识,基于画家对事物的强烈感受,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表达真情实感,是画家创造意象的全部目的。现代艺术只有通过意象的通道,才能达到超越性艺术精神的领地。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体系,它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方面,在价值观念上放弃了统一的、绝对的美的标准,从而创造了中国当代意象性油画一种全新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美育塑造人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培养,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整、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超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运河除具有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突出的审美属性。从审美形态上看,它囊括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等审美形态。从审美范畴看,它既崇高,又优美。研究大运河的审美价值,对于丰富运河文化研究内容、深化其内涵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审美文化,山水审美也是多层主体的审美体验,即对象性审美主体与空间性审美主体相叠加所形成的多层次的主体体验。在山水审美空间中,自然之物的连续性,即身体主体与自然空间交往过程中自然之物呈现秩序的连绵不断,是山水作为审美空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开放的理论视角,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它重塑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识。罗蒂集杜威、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之大成,他创立的“后哲学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最富代表性的哲学理论之一。分析罗蒂的思想,可以看出西方哲学如何进行主题转换和思维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审美文化的未来走向邹广文当代美学研究正面临着体系的转型与重建,人们深切感到:美学是一门人文色彩很强的学科,人的审美活动作为文化创造系统中最富魁力的部分,它应该以自己的特殊形式来表达现实文化发展的时代精神,表达人类文化创造的超越本性。从这一角度来展望当...  相似文献   

15.
审美与伦理是人类把握对象性世界的两种不同实践方式,具有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作为审美与伦理的共同存在,服饰一直沿着"共同价值的满足"这一尺度来实现审美与伦理的矛盾统一。近代以来,因为伦理的变易,审美与伦理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服饰迎来个性审美的春天。针对当前服饰审美中所出现的极端个性化倾向,本文从伦理的角度对极端个人主义展开了批判与反思,以期为当前服饰伦理建设提供借鉴参考,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滕守尧 《学海》2001,(1):42-45
20世纪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威胁着人类的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反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一代人针对工业化倾向展示了全新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意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这种新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意识更为突显.新一代人千方百计地要恢复和发展自己已被工业化组织剥夺和损害了的"感受力".他们认为,当自己的精力健康地、建设性地发挥出来时,产生的不是"暴力"而正是作为审美文化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7.
潘杰 《学海》2007,(6):208-211
就生命而言,水是万物之源,水文化与生命起源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同构的过程;就审美而言,美是和谐的美,和谐的美是水的美的特性.水的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更演化为一种审美体系.水的自然之美、灵动之美、风格之美,激发人的想像,给人以启迪,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传承光大.  相似文献   

18.
红旗渠及其精神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的主观意识、情感与客观对象的统一,是合规律性(真)和合目的性(善)的统一,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以其生动的感性形态显现出人类的积极向上、迎难而进的本质力量,因此,具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中国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和进入消费社会,城市审美文化应当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一个新兴的重点领域;城市审美文化研究有着自身的独特视域和文化形态,并且贵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与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应当发挥其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陶冶引领作用;城市审美文化研究以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为旨归.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力求在理性与感性中找到平衡,在理性精神当道的时代,审美教育对于人的感性开掘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古典诗词教学应该从人的生命意识出发,关注人的感性开掘与精神还乡,实现人的完满与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学法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