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审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本体性否定”的哲学观念出发 ,对审美者与审美“者”、审美体验与艺术体验、审美体验与庄禅体验的区别 ,做了深入阐释 ,并对认识论意义上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批判 ,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美学界将审美体验与艺术体验和庄禅体验相混淆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艺术体验是审美认识活动和审美实践活动的情感统一。艺术体验的生成,是体验主体和客体的双向构建过程。艺术体验活动的总体特征,是知与悟的统一,即清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真正能留给人们静下来的环境不多。景观装置艺术不仅可以使人们停下脚步细心观赏,其互动性还可以增加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引导他们的审美意趣。"慢城市"作为一种生活理念逐步映入人们的眼帘,在"慢城市"的情感体验下应该如何对景观装置艺术进行塑造,或是如何通过装置艺术来营造"慢"的氛围,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慢城市"情感体验以及景观装置艺术中的情感体验设计,以使"慢城市"的理念通过景观装置艺术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常谈到的所谓体验的东西是在回忆中建立起来的,某种不可忘却、不可替代的东西;生命本身也是一种体验过程。审美体验是指主体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构成一种已经形成的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是与观察相对的一种精神活动。艺术审美体验是有一个意义上或观念上的统一体,是一种带有界限的审美对象。在自然的艺术体验中观察者没有使用操纵或设计如何操纵自然,他有审美性,但不同于艺术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观念艺术是一种对当代生活以及人们的心理体验进行模仿、呈现和提炼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人的心理需求的研究是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观念艺术中人的美学需求问题,可以揭示心理学思想指导艺术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的中国画坛,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织在一起,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艺术该走向何方这一问题成为了当时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焦点问题,持各种观点的艺术家和史学家们为此进行了无数次的辩论。本文以滕固的《体验与艺术》这篇写于1923年的文章为出发点,剖析当时中国美术在良好的基础条件下,未能向西方现代艺术过渡的原因,并论及《体验与艺术》这篇文章对当时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与媒介的飞速发展,以数字媒体艺术为核心的多向互动式的电子文化传媒将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渗透到当下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媒体艺术最突出的特征是沉浸性和虚拟性。一方面,人们可以建云端美术馆、艺术家们可以借用科技做VR、视听艺术的沉浸式体验的作品,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交互式体验,给受众的视觉和感官带来新鲜刺激的体验,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形成虚拟环境和空间,不断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8.
艺术接受是艺术作品完成自身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族群的变化促使艺术接受方式的变迁。传媒艺术时代,艺术接受发生新的转向。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不满足于单向权威意义的解构,建构作品含义"人本+文本"多方位解读方式。单一感官刺激难以满足当下受众审美体验需求,多感官审美体验呼之欲出。艺术作品的精神陶冶逐渐被娱乐目的取代,人们追求愉悦自我的消遣式接受。  相似文献   

9.
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是其"反对阐释理论"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针对现代主义那种对形式的鄙视、对内容的无限度挖掘的过度阐释心理和行为,苏珊·桑塔格提出对艺术作品官感上的直接体会,主张对艺术作品的直观以获得鲜活、流动的审美体验。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叙述方式的碎片化;二是反对深度模式,提倡建立艺术色情学以取代艺术阐释学;三是反对二元对立,强调主客相融的艺术感受;四是反对没有时间概念的僵化的阐释,追求一种流动着的鲜活的艺术体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哲学美学与艺术美学的角度分析阐述了王维审美思维的客观唯心主义特征 ,认为王维十分看重审美主体“天机清妙”的自身素质 ,但并不忽略美在山水本身的物的自然属性 ,尤其珍视客体的“机缘”触发。王维的山水诗是凭借主观思维把来自客观的映象作重新组合而形成“人造的幻影”的艺术范型 ;王维以宗教的体验方式为诗的体验方式 ,而又实现了宗教体验向审美体验的转化 ,并由此形成其过人的意会妙悟的灵性 ,借自然景色展示境界的形上超越 ,其诗神行无迹而恍惚有象 ,富有亦真亦幻、朦胧玄妙的艺术情趣和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西学训练的艺术家,夏阳对艺术有着独特的敏锐感受,既体验着现代都市的生存经验,又传达了现代艺术的精神。夏阳对艺术有着独特的敏锐感受,既有着现代都市的生存经验,又传达了现代艺术的精神。他双重的文化性格和复杂的知识结构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历程中极具研究价值的个案。  相似文献   

12.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与建筑空间在被结构剖析之后呈现出同源性。文章以情境体验为线索对戏剧与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进行解读,从二者的叙事类比、叙事体验和形式迁延三个角度阐释主题,指出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叙事载体与建筑学相互交叉,形成建筑空间体验的多元性与场所意义。  相似文献   

13.
漆画艺术是一个新生的画种,其发展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培育漆画艺术的民族独特性,必须在中西艺术体验与诠释中创新,必须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漆画艺术才能立足于民族传统绘画的形式中取得创新。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技术给大众的娱乐生活带来了更丰富的体验,在当代科技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体现出了平面化、立体化、空间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其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形态更加丰富多样,在空间展示上也拓展了视觉感官的体验,从而能够为中国当代博物馆中的新媒体艺术再添新篇。  相似文献   

15.
陈园 《美与时代》2007,(1):26-28
自由是整个艺术创造的核心,是艺术家们醉心追求的境界.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自由主要表现在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以及艺术传达三个阶段中.同时,在艺术创造中,自由与规律总是相伴而行的,艺术创造的自由的本质就在于前者对后者的超越,达到一种无规律而合规律的自由境界,真正展现"自由之舞".  相似文献   

16.
在海德格尔研究中,人们通常把其艺术之思视作美学。但美学作为行至真理半途而无“命运”发问的理论思路,在其存在之思中是没有地位的,特别是注重体验的现代美学及其艺术在他看来更是无根之说。用美学去阐释他的艺术之思是隔靴搔痒,尤其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这样貌似美学的论著说来更是如此。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进入美学视野并成为体验的激发器,乃是现代的第三个根本现象。对他的这一断语,我们只有在其“返回”源头又带向前的林中路上筹划的存在之思的境域中,才能洞悉其意蕴——  相似文献   

17.
将情感体验引入艺术衍生品设计领域,分别从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和反思层面探讨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思路及策略,旨在打破艺术衍生品"照搬原作"的复制衍生形式,为艺术衍生品设计提供多样化的设计思路,指导其他艺术衍生品的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创意产业新形势下,博物馆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经济复合体,而艺术衍生品的设计开发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势态。从创意产业的背景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及访谈法、问卷调研法等方式分析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各相关人群的认知差异,能有效梳理艺术衍生品的设计策略,让文化艺术品走进大众的内心体验情境中,将有助于调整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思路,使其符合新的经济形态以及周边人群的认知度,从而实现文化教育与体验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都市菜市场随着时代的变化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当下许多菜市场面临被拆除的危机,因为传统脏乱差的菜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要求和城市复兴的发展。在以文化为主导的城市复兴中,公共艺术持续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在恢复空间活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通过对消费文化和公共艺术介入的研究,探讨生活方式与公共艺术的关系,并结合一些成功的案例,总结出公共艺术的介入如何在空间体验、文化表征等层面推进新的生活方式的发展,将一个传统意义的菜市场变成一个具有超强体验感和影响力的空间,这为我国多数菜市场提供多种可能性,为公共艺术进一步复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压花艺术是一种取材于大自然的艺术形式,以扁平干燥的植物花材为创作语言,凝聚着艺术家对自然和生活的体验,以及个人的审美感受。压花艺术涵盖了植物学和艺术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融合了绘画与设计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凝结着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对生活的挚爱。压花艺术具有很高的趣味性、体验性、欣赏性和艺术性。因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压花艺术的发展空间和商业前景不可限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