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艺术双年展中,视频成为当今艺术的一种普遍工具、一种"绿卡"。尤其通过利用字幕,视频成为一种方便的载体,对于新兴国家的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艺术史电影也能成为艺术史家共同体的共同语言吗?它的特点是电影导演与艺术史学家的联合,对艺术史进行重新解读。马尔罗在其《非时间性》一书中认为"视听博物馆"已经取代了"想象博物馆"。借助视频和数字化艺术,艺术史电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同时成为了艺术史教学的一个要素,就如艺术史家皮埃尔·弗朗卡斯泰尔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希望的那样。但是当今天一个多中心世界的挑战正在描画一个不同的未来时,"艺术史电影"的历史还有待书写。  相似文献   

2.
电影疗法(Cinematherapy)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阅读疗法的发展和延伸。作为一种新的咨询技术和方法,电影疗法既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咨询方法,同时又可以作为其他咨询方法的辅助和补充,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文章主要介绍了电影疗法的源起、理论基础和依据、心理机制、过程以及电影疗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实际应用。电影疗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应用空间,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发掘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诗性"与"思性"的区分,是西方二元思维的产物,与西方反思传统思维的现代思潮密切相关。受西方文化思潮与思维方式影响,中国诗学思维研究大量借用西方"诗性思维"和"思性思维"的概念,给中国诗学思维研究造成干扰。中国诗学思维研究应当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汉学的研究中国诗学思维的新路。  相似文献   

4.
武侠电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侠客为典型人物,以不同寻常人物性格因素和人生轨迹为主线,宣扬侠客精神,带我们走进一个与都市不同的江湖。中国以其特有的武侠题材电影以及武侠精神常为人乐道。抛开传统武侠电影的套路,以《东邪西毒》来审视新的"武侠"之美,这种美感已不仅仅在于服饰、精神,更有其别具一格的人物性格心性美、文化美以及观者对美的不同感知。在影片中,每位人物的凄绝与纠结,营造了一个很高的悲悯视角。我们未必要去寻求"美"这个孤独的字眼,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在他们谈笑风生、孤傲绝望及日常生活环境的习俗中,都可以领略到"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电影拍摄将一系列互不关联的要素进行组合,将人眼和摄像机镜头合二为一,从而把人们引入一种更深的知觉。"知觉"由此越来越倾向于艺术与科技之间的渗透。作为合成中介的电影就如同炸药般具有潜在危险性地浓缩着宇宙,碎片的散播、特写的空间、慢动作等促使我们看到了事物新结构的外观、表皮与边界。以建筑和电影类比的方式,基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异样性"理论(1),探寻建筑的生成过程及其空间的异样性与多维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电影《游园惊梦》是香港男性导演杨凡于2001年借昆曲《牡丹亭》中"惊梦"一折文本所进行的影像书写,彰显了导演一贯的唯美细腻而又略带女性阴柔伤感的特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使影片的语境具有一种历史性纪念意味,而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含蕴放置在当下具有现实性价值,尤其男性导演以女性化的性别视角进行叙事所体现出的性别意识更具有独到的"自然"魅力,而宅/园空间和性别叙事则是影片性别意识的所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得益于秘鲁导演克劳迪娅·略萨、阿根廷导演露西娅·普恩索和鲁克雷西亚·马特尔,拉丁美洲女性电影制作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国际关注。在谈到这些获奖导演的作品时,往往不为人知的一面是,她们的所有电影均是与欧洲联合制作的。而一些项目,诸如与法国戛纳电影节关联的法国电影基金、荷兰胡贝特·巴尔斯基金、世界电影基金和西班牙的利比利亚传媒项目在她们的电影制作中发挥了作用。本文将以其电影节获奖作品《玛黛奴莎》(2006)为引子,以影片《伤心的奶水》(2009)为焦点,通过探讨克劳迪娅·略萨的作品来讲述这个故事。一些学者对他们视为欧洲对"世界电影"的新殖民主义干预进行批判,还有一些学者对资助机构有能力完成的工作歌功颂德,本文将对他们的种种论点加以考量。文中提出,我们应该将略萨的文化生产置于这些范式中的何处?由于影片受制于为了迎合欧洲电影节观众而采取的他者化进程,那么影片是否印证了批判立场?影片是否如某些评论家所指出的,是从种族主义的、新殖民主义的思维定势来塑造主人公福斯塔——来到利马的安第斯移民的?或者,影片是否提出了现代秘鲁社会中的阶级和民族分化问题?《伤心的奶水》表现了一种资产阶级视角下的城市贫民和殖民阶层。文章在结论部分对该片与鲁克雷西亚·马特尔和露西娅·普恩索的影片作了比较,后者提供了一种对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资产阶级观点。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是当今广大武术爱好者的愿望。武侠电影使中国武术闻名世界,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便是"功夫""李小龙""李连杰"等。武侠电影凝蓄了人性的情思、智能与胆魄,可以引发观众的虚拟体验,增强对生命神妙功力的间接认识,激发和平环境里的人生理想与激情壮志。因此,在武侠电影中更该应弘扬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和武德,并结合时代特征,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促进武术的传播和弘扬。  相似文献   

9.
从贾樟柯的作品《小武》开始,就掀起了一场"以摄影机表达自我"的独立电影革命风暴。电影《盲井》作为一部独立电影,运用真实的镜头语言和纪实性的拍摄方法,将社会中一些不为人知的黑暗面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十几年来,中国大陆的独立电影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面临着"地下化"和"票房不理想化"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第六代导演应加强对国家广电总局和自己作品的信心,适当采用明星,积极寻找投资者,加强宣传,努力向主流电影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代都市聚集了诸多不同的群体而形成了复杂多元的文化,却也常常导致群体冲突甚至是群体对立,继而引发各种都市问题。电影《追龙》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为背景,再现了都市发展过程中殖民群体与华人群体、本地群体与外来群体之间的系列冲突,折射出不同群体在融入都市过程中所遭遇的身份危机以及区分"自我"与"他者"的符号边界。群体的都市生活与生存状态一直是都市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以都市人类学为视角,通过情景分析法研究这部反映过去社会现实的电影,旨在解读当时都市中不同群体的社会情绪与文化心理,反思香港城市发展中不同群体的身份危机与群体间的符号边界问题,提出平等的"都市人"身份建构是化解群体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中国宫廷电影以其高额的资金投入、恢宏的场面制作、超强的明星阵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大片"制作模式。该类型片呈现出的表象"压抑"、本质"释放"的审美特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宫廷人物的束缚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中,人物情绪的拖沓、人性价值的缺失成为宫廷片的时代症候,而颇受争议的宫廷片如何找寻出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罗生门》,一部拍摄距今60多年的老电影,在那个科学文化还不甚发达的时代,给人们带来一种对人性思辨的新角度和新方法。这样独具一格的电影视角,直到今天仍可以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种种事件提出一种巧妙的解答方式。在人类社会,充满着真真假假的情形与话语,而正是这种状况构成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在这纷繁迷离的世界中,一部斑驳的老电影,似乎为我们打开了解开迷局的大门。  相似文献   

13.
电影与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在当代生活中主要具有娱乐性的作用,给人提供审美的享受,而仪式在宗教生活中则具有更加严肃的意义,是保持信仰,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但是两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相似性,电影与仪式作为一种体验的过程,充满了各种象征意义,激发人的情感,提供精神的动力与心灵的慰藉;而另一方面两者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电影是以审美性为主导的艺术形式,而仪式则不然.在当代社会电影的票房与口碑常常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形,因此从电影的社会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去衡量,才能够对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4.
电影与梦     
关于电影与梦想相类似的观点由来已久.而详细谈论电影与梦之间关系的是博德里、克里斯蒂安·麦茨和孔采尔.博德里主要谈论了电影状态向梦靠近的机制.克里斯蒂安·麦茨则在其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电影与梦的三大主要区别:做梦者不知道他在做梦,电影观众知道他在电影院里;电影状态是一种真正的知觉状态,梦是一种幻觉现象;电影比梦更具有逻辑性和现实构造因素.同时,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虽然电影状态会出现退化和幻想,但是主要依据白日梦的规律.他指出,电影占据和协调着意识的三个层次:梦的层次、白日梦的层次和知觉的层次.而这种对梦、白日梦和知觉的协调,从而规定了电影能指的性质以及其与观影者的关系.而孔采尔更多的是把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运作的概念当作一种阐释策略,一种读解电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身体诗学》是王晓华教授的最新力作。王晓华教授通过对"作者是谁"的追问揭橥了传统诗学潜藏的灵肉冲突,通过对身体的重构克服了传统诗学扬心抑身的困境,并在此基础思考了身体与诗性、身体与生态的关系。在"理论之后"的语境中,此书可看作是对"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何为的理论应答;在"身体转向"思潮中,此书无疑有助于推动诗学领域的"身体转向"和"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的范式革新。时至今日,诗学仍未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门科学,《身体诗学》作为"建构根植于身体的诗学",致力于使诗学成为科学,推动文学研究走向"身体—主体"之路。  相似文献   

16.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叙事电影的一个特有类型有着其深厚的传统和历史积淀,蕴含着古典美学的文化魅力。自20世纪以来,武侠电影经历了五次大的创作转向:(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火烧红莲寺》系列的神怪武侠片;(二)五六十年代改编自传统评书、民间故事和新派武侠小说的粤语武侠片;(三)六七十年代香港和台湾的国语武侠片;(四)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片等。这些武侠片均以俗文化面目出现而广为流传。这四次转向通过拼贴、转移和代入的方法完成了由俗到雅的过渡。于是自《卧虎藏龙》(2000)诞生以来,中国武侠电影又掀起了第五次创作浪潮。这一批武侠电影显示了与传统武侠电影迥异其趣的美学风格,在画面调度、叙事策略、武侠内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美学转向,形成了雅俗之间的执中形态,衍生出了种种艺术创作创新的手法,使武侠电影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翻译研究作为五台山学构建的一种跨学科视角有很大地延展空间。五台山文化翻译研究包括以翻译史研究方法研究五台山相关经典的翻译历程,以译者研究视角关注五台山历代译经大师,从翻译批评视角研究五台山经论体系中的翻译批评策略,以历史文化为背景研究五台山对民族译经的影响,以文化交流与外宣为目的研究五台山文化海外传播策略等。  相似文献   

18.
电视与电影媒体特征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人类在文化领域最重要的两项发明,电影与电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形成丰富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多变与"爆发"的形态中,跨国翻拍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当前"IP"盛行的大陆电影市场中,跨国翻拍电影的出现不仅能解决原创力不足的困窘,调配市场资源,还能丰富当下市场中的电影类型。然而大多数翻拍电影的最终呈现都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不相契合,翻拍电影的本土化改编已是自不待言,再生语境如何打破原生语境壁垒的问题亟待被解决。同时,置身全球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不仅要广泛汲取优秀的世界电影文化与经验,还要致力将"进口"转化为"出口",向世界电影市场输送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荣韬 《美与时代》2014,(11):113-114
动漫电影作为动漫产业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文化产业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动漫电影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但是相比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动漫电影,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美国在动漫电影王国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优势,因此学会借鉴美国动漫电影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动漫电影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指出美国动漫电影的特征与优势、深入分析中国动漫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对比的角度找出中国动漫电影解决不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