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识教育的渠道主要有家庭模式、社会模式、学校模式。家庭模式和社会模式都不可能提供系统的通识教育内容。我国学校教育自古就有深厚的通识教育传统,现代教育中也不乏通识教育课程,但其"散餐式"模式以及单打独斗的课程生产方式,导致通识教育类课程通常是各说各话,各唱各曲儿,缺少统一规划,内容零散重复不成体系,针对此情形,应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尝试构建以"主题→维度→要素"为逻辑关系的三层次套餐式自我塑造系列课程,作为"散餐式"通识教育的补充,"套餐式"通识教育具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学习方式等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面临着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时间碎片化、注意力碎片化的问题。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中美术通识教育面临着许多崭新的发展机遇,这些对于优化美术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价值取向等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从信息碎片化开展美术通识教育,优化美术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美术通识教育能力,建构美术通识课程的学习体系。  相似文献   

3.
金淑芳  李志 《美与时代》2015,(1):127-128
"纯艺术"和"设计艺术"二者在通识美育中的作用不同。一方面艺术史、绘画类课程的"纯艺术"性教育满足了有高雅审美需求的部分学生自我修养的建构,能够对有兴趣的同学进行一定的高雅艺术知识普及;另一方面生活化和普及性的设计艺术更加符合大众化教育时代高校学生普遍的审美需求,应该将其纳入通识美育课程并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同时,可以预见的是设计艺术通识教育的推行将能够通过提升受众审美品位来形成保障中国设计艺术自身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4.
管仲是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思想中国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管子》书中体现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基本思想,在倡导专业教育的同时,更注重通识教育,并认为通识教育才是决胜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才能培养出有精神教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人才的理念.这些理念对高校通识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颇有深意.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逐步走向综合的世纪,而综合性通识课程内容的构建则是通识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了有助于我国医学院校构建综合性通识课程,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综合性通识课程内容的组织、设计和实施的分析,探讨了高等医学院校综合性通识课程内容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团以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在通识教育成为高校发展共识和主流的当下,以通识教育培育全人以及融合艺术、人文和科学的理念,发展艺术团;结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艺术团的练习,将其规范化、制度化,提升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通识教育课程;运用活动为导向、慕课等通识教育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艺术团美育的展开。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教育又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方向,大力推动通识教育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满足高职院校的教育需求。然而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由于过多地关注于专业课的设置,并没有有效开展通识教育,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开始转变观念,积极开展通识教育,运用一定的发展策略,使学生能够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袁志超 《美与时代》2014,(11):71-71
针对理工科高校艺术通识教育薄弱的现状来论述图书馆慕课在艺术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及职能,以期通过图书馆慕课促进高校艺术通识教育开展。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逐步走向综合的世纪,而综合性通识课程内容的构建则是通识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了有助于我国医学院校构建综合性通识课程,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综合性通识课程内容的组织、设计和实施的分析,探讨了高等医学院校综合性通识课程内容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近年来本科美术教育向"应用型"教育的转变,根据现有地方院校美术师范生的培养计划,认为应用型定位下地方院校美术师范生培养,需注重授课能力、通识素养、美术创作和创作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为此,提出了加强认知引导、革新课程与教学、增强创新引导、强化通识素质、优化教育实习与实践等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与文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与现代文明 姚中秋(北航高研院):文明视野下通识教育体系之构建 本次会议主题是“通识教育与文明复兴”,当然是指中国文明的复兴.我想讨论的问题是,“文明视野下通识教育体系之构建”.我想回应这样一个主题:在中国文明复兴的历史框架中,大学通识教育教育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里涉及对中国大趋势的判断,那就是文明复兴.我们在当下讨论所有的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都需要置于这样一个框架中思考.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所互为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生存主体性的关系。通识教育可区分为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两个层次。伦理是教养之大成,医学伦理是医者把认知、发展与修养在医患关系上的努力。动之以情,说之以理,诉立以法,是通识伦理教育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对艺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转变,高校的艺术学教育也处在一个发展变革时期,如何利用通识教育的优势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学人才,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模式,逐步变革高校的艺术学教育,以求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宋代画院推动了宋代绘画的蓬勃发展,其教育理念对当代高校通识美术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阐释宋代画院发展的原因和背景,分析宋代画院教育与当下教育的相似点,结合当今高校通识美术教育存在的考核制度过于简单、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弊端,探讨宋代画院课程设置对当代通识美术教育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所互为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生存主体性的关系.通识教育可区分为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两个层次.伦理是教养之大成,医学伦理是医者把认知、发展与修养在医患关系上的努力.动之以情,说之以理,诉立以法,是通识伦理教育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通识教育来看中国古典文学类课程,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从教学内容维度看,当前中国古典文学类课程大都还是中文专业教育的概论版或精简版,对如何吸引大学生与修习者更有兴趣接触和阅读古典文学原著的创新不足;第二,从教学资源维度看,尽管一些课程尤其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MOOC"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由于平台限制,多为碎片化,对现代艺术传播资源利用不够。通过四门大学艺术慕课对比,提出中国古典文学通识课程内容编制与教学资源由近及远的传播理念,从孔子"兴、观、群、怨"审美之维,将现代艺术传播资源融入中国古典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以通识教育视角下财经类高校美术史类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财经类高校美术史类课程教学现状为依据,首先介绍通识教育概述,其次说明通识教育视角下开设财经类高校美术史类课程的必要性,包括财经类高校层面、学生自身层面,最后从将课堂内容与考古、课外参观相结合,注重美术史课堂中艺术类典型电影的研究,详细讲解与广泛讲解相互融合三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通识教育视角下财经类高校美术史类课程构建体系有效措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20,(1):113-118
服务学习的运用能有效克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困境。本文通过探讨服务学习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碰撞结合,通过行动研究案例分析服务学习如何作为社会工作教育的方式进入通识教育的课程中,并取得了何种效果,从而指出服务学习作为社会工作教育通识化的途径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现代通识教育的实质是价值观教育,它以凝聚价值共识的方式来解决现代社会的价值分裂和价值冲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价值共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处理好传统的继承与革新、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的协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差异等问题。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在学校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忽视价值观教育的濡染性、思辨性和阶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价值和作用无需再次论证,社会发展的历史已为其做了最好的说明.因此,了解和走近哲学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然而,要让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哲学,并且习得哲学的基本素养,把哲学的价值普世化,却是非常困难的事."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新近推出的郭湛教授主编的<哲学素质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以下简称<培养>)一书,是我国学者在哲学教育领域获得的重要成果.<培养>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作者能够站在"通识教育"的高度上,独辟蹊径,深刻而又生动地演绎了当代哲学的"实践性和普适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