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虽然司空图、元好问二者所处的时空不同,民族身份迥异,但二人的诗学观却有相通之处。思维方式上,二者都表现为直觉感悟式的整体把握方式;言说方式上,二者都强调"意象批评"和"以意逆志"批评;诗学思想上,都主张诗歌风格的"不主一格"以及诗歌创作的"真诚"。分析他们二人的诗论,使得少数民族文论与主流文论遥相呼应,消除族群壁垒,为探求建构真正多元一体的中华多民族文学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直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几千年来西方许多哲学家对直觉的本质和作用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人类科学地揭示直觉的奥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探讨了直觉问题。他们认为,“思想是高于感官的,直觉是高于观察的”,直觉就是脱离感觉的纯粹思维,其对象是世界的木原——数。柏拉图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认为“直觉是直接知识的形式”,它超越于感官知觉,其对象是世界的本原——理念。柏  相似文献   

3.
妙悟与直觉     
严羽诗学思想中的"妙悟"概念和克罗齐美学思想中的"直觉"概念在强调审美的主体性、直觉感悟、排斥理性等方面十分的相近.从美学层面上说"妙悟"与"直觉"这两个范畴都强调了艺术的感性、排斥理性,它们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它们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高奣映是清初滇西少数民族杰出的学者,朱熹是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探讨二人理学思想的异同,对于把握高奣映与朱熹的思想、了解儒学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奣映的理学思想是在反驳朱熹关于"无极而太极"训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仔细分析比对,二者在本体论、理气关系乃至工夫论有许多融通之处。二者同属儒家思想一脉,都是排佛老、建构儒家道统的内在需要与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直觉与分析     
哲学兼具综合与分析。分析是一种认知模式,因而受制于分析者的判断、直觉和感受性。诉诸直觉会遭遇分析哲学家的四种诘难。第一个诘难是直觉与分析的联系并不紧密,对此的回应是:没有分析的直觉将无法言说,而没有直觉的分析是含糊而盲目的。第二个诘难是,直觉是一种认知活动,没有结构与之对应,而理论是关于结构的阐释,因此没有关于直觉的理论。然而,正是因为心智缺乏结构,心智才得以看"入"与看"着"自身,若不求助于直觉,理论就不可能建立。第三个诘难是反对把直觉纳入语义学的哲学分析中,对此的回应是:理论建构只有基于直觉才是可能的,并且分析性思维在每一步骤中都渗透着直觉。第四个诘难是"诉诸直觉是心理主义的一个实例",但不借助于直觉,分析、永恒实体、思想、涵义或真等概念都得不到理解。  相似文献   

6.
直觉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直觉是不经过逻辑的、有意识的推理而识别或了解事物的能力。直觉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成分。对直觉常采用个案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和神经生理学方法进行研究。该文对直觉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直觉思维与无意识认知加工有许多共同特征。最后,提出了三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直觉思维,什么是灵感?直觉思维与灵感是不是同一心理现象?如果不是,它们又有什么区别,什么联系?对于这个问题,看来心理学界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倾向于认为,二者是同一个东西。如苏联心理学家A·H·鲁克在其所著《创造心理学概论》的第八章《直觉和创造》中,主要谈直觉与创造的关系,使用了“直觉猜测”、“直觉推理”等概念,也有几处出现“灵感”,“顿悟”等词,显然是把直觉思维与灵感作为同一现象来对待。(见该书113~120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表现主义思潮诞生了。那么,共享"表现主义"之名的绘画与美学究竟有哪些关联,他们的观点是否有相似之处,又为何在美学和绘画领域同时发生了变革?通过比较表现主义美学以及表现主义画家的观点,得出二者在"直觉""表现"和"情感"上有一致的看法,它们同时是表现主义美学及绘画的核心主张。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兴的哲学运动,实验哲学改变了以往哲学家们在"扶手椅"上玄思冥想的传统研究方式,推动哲学走出书斋,开展实验。通过收集和分析大众对哲学问题的直觉回应,实验哲学对以往哲学家提出的许多哲学命题进行了验证或反驳。反对者对实验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提出了质疑,认为大众直觉的不稳定性使其不具备作为证据的信度与效度,哲学研究仍然应当依靠"更加优越和稳定"的"专家直觉"。实验哲学对直觉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指出哲学家直觉在经验检验中存在显著的局限性,会受到"掩饰效应""功能固着"等相关效应的影响,进而形成认知偏差。实验哲学的这种直觉"民主化"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有效地化解一些哲学争议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儒道关系是许多学者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本文认为,易学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专门之学,但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尤其是t易传>产生后,易学却又部分地成为儒道合流的一个载体,既体现了二者的共通性,也体现了二者的互补性.基于此种认识,本文在孔、老、易思想的同源性,孔、老思想具体的共同点和孔、老思想终极意义上的共同追求及与易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简单概括了二者的互补性在易学中的体现,以图寻找儒道合流原始的内在的根据.当然,本文侧重的是二者的共性及与易学的关系,并不否定儒道合流在除易学外的其它文献中有诸多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蔡方鹿  高健 《现代哲学》2012,(2):108-113
王阳明经典诠释思想和伽达默尔诠释学在"《五经》亦只是史"与"效果历史"、以己意说经与"读者中心论"、明道求实与实践哲学等方面具有相似处,而在理论的系统性、思想理论是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本体涵义等方面则存在不同。认识和把握二者诠释思想的异同,可从一个侧面认识中西哲学诠释思想的共性与个性,更好地促进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黄伟 《世界哲学》2012,(4):119-128
柏拉图早期对话通常被认作"苏格拉底式对话",它们以追求关于"德性"的"普遍性定义"为显著特征。随着柏拉图自己思想的发展、成熟,"普遍性定义"逐渐被"理念"论所代替,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体现柏拉图自己的独特思想。本文探讨促使"普遍性定义"和"理念"产生的共同原因,分析二者演变的内在逻辑,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以求更好地理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各自的思想,准确把握柏拉图早中期对话的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哲学的名象交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包含着直觉的活动和直觉的成果。但任何一个民族的哲学或任何一个哲学形态,都不能完全依赖直觉来思维,而必须通过某种思维形式或符号,才能构成面向社会的思想体系。人们从历史的发展中可以看出,西方哲学的传统是以概念作为最基本的形式和符号。中国哲学传统则不然,其思维形式和符号既有名、又有象。名相当于概念;象即意象,二者共存共用、互渗互动,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照。究竟应该怎样来看中国哲学思维这个特征呢?长期以来,人们把西方哲学的概念思维作为唯一的尺度和标准,认为这是中国传统哲学落后于…  相似文献   

14.
近来研究发现双加工理论中基于分析性思维的逻辑或概率加工也可以进行快速的直觉加工,引发了一种叫做“逻辑直觉”的提议。不同范式(冲突检测、双指导语、喜好范式、随机反应)下的实证研究对逻辑直觉存在的稳定性提供了支持。逻辑直觉具有自动性和内隐性两个核心特点。虽然逻辑直觉对于偏差解释、理论革新和人类理性的讨论都有重要影响,但逻辑直觉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探索。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代哲学家西田几多郎认为西方哲学是一种"对象化"的逻辑,然而实在并非独立于意识之外的认识对象,而是知情意合一的意识的统一状态,这种主客合一的直觉主义就是"东洋文化"的本质。西田在《善的研究》中提出了"纯粹经验"的概念,试图给贯穿于老庄思想、儒学以及大乘佛教根底里的东方式直觉体悟加以哲学化的阐释,并以此与以逻辑学为基础的西方文化相抗衡。同时西田从一即多这一关于实在的分化发展逻辑出发,将作为"有形文化"的西方哲学与作为"无形文化"的东方哲学理解为一个普遍逻辑的两种形态,二者的融合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世界性文化。  相似文献   

16.
蔡享丽 《美与时代》2005,(10):72-74
21世纪舞蹈的发展有许多新理念、新元素的加入,本文从直觉的非想象性内容与非直觉的想象性内容两种表现方式,对舞蹈内容做新的探视,试图与传统意义的舞蹈内容作一比较,以获取更大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7.
孔子创建了以"六艺"为核心的经学体系,又开创了"六经以外立说"的子学体系。在汉以后的典籍分类中,儒学分布在六艺与诸子的不同部类。"六艺"与"诸子"不仅仅是典籍形式与学术形态的不同,二者的思想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六经"与"诸子"的思想主体分别是君王与士人,相应其思想旨趣也有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舞蹈的发展有许多新理念、新元素的加入,本文从直觉的非想象性内容与非直觉的想象性内容两种表现方式,对舞蹈内容做新的探视,试图与传统意义的舞蹈内容作一比较,以获取更大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9.
孔子创建了以"六艺"为核心的经学体系,又开创了"六经以外立说"的子学体系。在汉以后的典籍分类中,儒学分布在六艺与诸子的不同部类。"六艺"与"诸子"不仅仅是典籍形式与学术形态的不同,二者的思想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六经"与"诸子"的思想主体分别是君王与士人,相应其思想旨趣也有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美术的一个激变期。当代中国画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在一个相对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画界思想得到解放,西方现代艺术所体现的价值观,如强调艺术的纯粹性,追求自我、主观、直觉和潜意识的表现等,在当时被许多艺术家所接受。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的恢复与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导向作用和对民间艺术的借鉴作用等等,都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出现多元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