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谢金良博士《审美与时间——先秦道家典籍研究》一书,以先秦道家有关典籍为文本,从而研治"审美与时间"这一重要而具挑战意味的学术难题,显示了其不一般的学术视野、理论勇气与钻研精神。笔者认为,倘欲解读"审美与时间"之关系究竟如何可能,首须证明"道即时间"这一命题是否成立。《老子》有关"天乃道,道乃久(久指时间)"与《庄子》"道无终始"、"与物无终无始"及《审美与时间》有关"时间无所不‘到’(道)"等言说,可证"道即时间"论能够成立。从海德格尔生存存在论说"道即时间",无异于指"存在即时间"。此指"时间到‘时’",即"有待去‘是’"之"当下"、"瞬时",即"现象"。时间审美具"广义"、  相似文献   

2.
郑秋月 《哲学动态》2012,(4):106-110
魏晋时代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新的政治教化尚未形成,逐渐摆脱汉儒纲常名教束缚的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与自由。这一时期,玄学是政治形态与思想文化的主导,它主要以古代典籍中最具形而上学特色、包含丰富哲理的《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为阐释对象,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与美学形而上的精神理想来倡导一种道家对天地自然和谐的超  相似文献   

3.
关于老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的文章甚至认为老子无关学,反对“美”,从不讲审美的问题。笔者以为老子、庄子等道家书中有其独特的审美观,这种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道教艺术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于中国的美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一、老子的审美思想老子《道德经》不是专论美学的著作,但其中也提出了道家对审美的思想。老子的审美思想不是从美与艺术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来观察美,而是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出发观察美的。这一点是与儒家美学思想很不同的,也正由于此,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也  相似文献   

4.
广告美学是广告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和审美规律。对于广告美学的研究,国内方面将美纳入实践活动领域予以考察,抓住广告及广告审美的行为性、行为关联性和互动性;在国外,则将广告美学当成商品美学或营销美学来进行研究,主要是研究商品、人与商品的关系,尤其是人对商品的审美关系,提高广告的美学功能,使广告在沟通产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借助现象学存在论阐释,《老子》的美学意蕴展现为:“观”的审美态度,“有无相生”的生存体验,以语言悖论为特征的美学话语。它们奠定了中国美学尤其道家美学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6.
孔颖达系隋末唐初经学大师,以主撰《五经正义》播名于史。《五经正义》历来被视为经学、哲学诠释文本,但却涵有不可忽视的美学营养。其中如《周易正义》等文本,就直接包含了丰赡的美学思想材料。如所周知,中国古典美学是以审美意象等范畴为中心的美学,而审美意象的重要基型是  相似文献   

7.
儒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精神,无论是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还是佛家、法家等美学思想。对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文学艺术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儒家美学,提倡“文以载道”,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文质彬彬”的审美观,注重发挥文艺作品“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等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深远。从积极影响来看,它对艺术家们的电影观念、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最大滋养,一方面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趋赴,以及情理统一、美善共体、内外交融的圆整叙事;另一方面,则是其原始人道主义、忧患意识、救世情怀以及救天下之溺的道义承担所撑起的积极人世精神。  相似文献   

8.
随着儒学在汉代以及道家在魏晋时期被普遍接受,两派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工笔画是当时的主要绘画方式,体现了那段时期的美学观点。这篇文章考察了儒学和道家对工笔的美学影响,描写了两种主要的早期风格趋向:工笔性和写意性。工笔性试图包含世界万物,与儒家原则相呼应。而写意性寻求表达事物的未分化的本质,遵循道家思想。本文介绍了一个描述这两种趋向与人类意识状态关系的现代形而上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融合释道的重玄学以用中观方法阐发道家、道教思想为特色。成玄英作为唐初重玄大家之一,毕生精研《老》《庄》.所以在发展了老庄哲学的同时也发展了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玄美学。本文即在这个领域尝试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闫永利 《管子学刊》2006,(3):98-101
从生态学视角探讨老庄道家美学中的生态美学思想,结合当前生态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总结了老庄道家美学对当前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五种思想启示,以期对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罗隐《太平两同书》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唐末浙江道教学者罗隐的代表作<太平两同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同书>在道教美学思想史上的价值在于其上承先秦道家美学思想及早期道教美学思想,下与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审美观结合,形成了罗隐式的儒、道"两同"的美学思想,反映出唐末五代"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以及这一特定时代美学思想的总体特点.  相似文献   

13.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时间并不如哲学长,但在哲学初始之际,人们的审美意识就已然存在并随着哲学的进步而进步。儒家、道家与古希腊的哲学流派虽然分属于东西方,在思想的表现形式上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儒家力求通过"仁"来达到和谐,道家追求的是通过"道"的感悟达到超脱尘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毕达哥拉斯则通过"数"来实现和谐,柏拉图则是以形式求得真善美的统一。可见,中西方的美学虽然发展步伐不一,但在人类迈入文明之初,哲学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是共通的,可以为现代美学所用,以使美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推介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误读,特别是当有翻译这一过程介入时尤其如此。本文从《孙子兵法·九地篇》一段文字的理解和翻译入手,探讨了文本解读的开放性与限定性问题,进而阐明在典籍外译与国家形象塑造二者关系问题上我们应持有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5.
论易儒道交融的中国古代和谐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这同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密切相关。从儒家早期的经典文本《周易》和先秦儒家各大流派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儒家偏重人的哲学,突出人的主动性,着眼于人对社会的认识,强调善与美的统一。而从老子到庄子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相关言论中则可以看出,道家则偏重于自然哲学,突出自然的合规律性,着眼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强调真与美的统一。儒道两家各有偏重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古书学派属性的判定 ,首先应辨析其最高范畴与核心理念 ,其次应观其学术方向 ,看其学其术到底要把社会引向何方 ?最后还要考察其与历史文献之关系。由是观之 ,《易传》为儒家的典籍 ,殆无疑义。陈鼓应先生所说《易传》与黄老、稷下道家之同 ,只是表明了《易传》对此两派道家之影响 ,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7.
李玥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97-197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是美国十九世纪超验主义作家和环保思想家。他独自一人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两年零两个月,之后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了《瓦尔登湖》。许多对于梭罗及其作品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解读和阐释,主要集中在对《瓦尔登湖》中的东方哲学以及作者的生态环境意识的研究。但详细地从美学视角解读该作品的研究还很少见,且还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没有形成系统的深入研究态势。这篇论文欲采取将文学分析超验主义与美学原理结合的方法,通过赏析《瓦尔登湖》字里行间的美学价值,进一步探寻作品时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书讯     
郭君铭:《扬雄〈法言〉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12月版。本书系大陆对《法言》这一儒学史上重要典籍进行专题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扬雄是两汉之际儒家代表人物,《法言》是其晚年之作,长期以来,台湾学者徐复观对扬雄“知识型”人生形态的定位在学界影响很大;同时,学界对扬雄思想中的道家因素较为关注,甚至有人认为扬雄是一位道家学者。本书在分析严君平对扬雄影响的两面性和考证扬雄入京年代以及推荐人的基础上,指出扬雄的人生态度并非清静淡泊,而是以积极进取为主导,其儒家立场是鲜明的。通过揭示《法言》中的圣人观并梳理该书的内在…  相似文献   

19.
盛唐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既主动吸收改造佛教美学思想,又与儒家伦理美学思想和光同尘、对社会审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盛唐以后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嬗变提供了基于传统的内在动力。研究盛唐道教美学思想,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评价道教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独特地位,也有助于认识盛世思想文化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从"礼后乎"看儒家伦理的美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近来西方哲学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这种讨论为我们理解儒家思想中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本文拟通过对<论语·八佾>中的"礼后乎"及其解释的集中解读,来阐释儒家思想中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根据本文的解读,在儒家思想中,诗教先于礼教,因此可以说美学处于伦理学的根源部位上.传统儒家的这种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的审美化"的构想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