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昭第教授在《艺术哲学提要》一书中,以中国文化元素和精神阐释了一种新的艺术哲学理念;他不再将艺术哲学看成概念范畴和知识谱系,而是作为一种具有亲和力的、富于智慧的、旨在寻求人的自由解放、给予人以惬意生活的圣人之学.他的艺术哲学以心体无滞、周遍含容、明白四达的智慧美学精神和非二非不二的不二论思维方式,以使人们获得生命的真正自由解放,获得惬意且诗意的人生为目的,旨在强调从日常生活乃至一切事物中发现美与智慧,是一部具有典型的中国话语体系乃至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艺术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2.
盖光 《管子学刊》2002,(4):21-26
重视生命的存在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的生命智慧是在生与死的对应中,探讨生命活动中的伦理性内涵。孟子的“浩然之气”作为具有超越意义上的精神性存在方式,是通过“养心”而走向“养气”的生命体验,是在“乐生”智慧中感受生命活动的快意存在,更重要的它是将“浩然之气”升华为“充实而有光辉”的审美精神,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22年前,我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中国美学精神》一书。同时,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也还陆续出版过一系列的中国美学专著,它们是:《美的冲突》(上海学林,1989)、《众妙之门》(黄河文艺,1989)、《生命的诗境》(杭州大学,1993)、《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百花洲,2000)、《独上高楼——中西美学对话中的王国维》(文津,2004)、《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学林,2007)、《〈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  相似文献   

4.
郭昭第教授中国智慧美学三部曲(《中国智慧美学论要》《中国抒情美学论要》《中国叙事美学论要》),立足世界美学视域,分别对中国智慧美学精神,以及颇具特色的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进行了理论梳理,特别是对中国美学无所执着、平等不二和周遍含容等智慧美学精神的阐释,对人们重新发现和深入认识中国美学精神、提升对中国美学的理论自信和国际影响力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的根基就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传统美学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中华美学精神集中表现在它的“美善相乐”,“天人合一”,“和合之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产物,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论体系,它将以美和艺术来塑造人民的灵魂,鼓励人民向上向善,以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  相似文献   

6.
7.
白丽 《美与时代》2014,(6):103-103
李渔是我国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所著的《闲情偶寄》可谓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李渔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中对剧本、导演、演员、观众等几方面做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这在中国戏剧史上可谓是首屈一指的。《闲情偶寄》不仅具有戏剧学价值,更具有美学价值。从剧本创作及其原则这一个小点入手,来探索《闲情偶寄》中所蕴含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精神哲学论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传统精神哲学包括精神形上学和精神修养学两大部分,其旨趣在于人的精神提升与精神超越。儒、道、佛三家分别以道德心、自然心和清净心作为精神生活的基点,并提出入世、隐世和出世三种精神超越之路。这些学说虽有历史的局限性,同时亦包含普遍性与恒久性的思想成分,对于现代精神哲学的理论建构和现代人的精神修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考工记》作为我国春秋时期记录古代传统技术的开端文献,集中体现了齐国的工艺美学思想,其记录内容丰富而繁杂,为现代工艺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自德国出现的未来引领西方现代设计的包豪斯精神,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教育精神直至今日仍然是设计领域研究的主题。本文一方面研究《考工记》的工艺美学思想,挖掘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设计思想和原则,另一方面与对世界现代设计影响深远的包豪斯精神相比较,研究现代设计的起源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画的线条美学的延续是被人经常提及的,从中国画的线条美学切入,我们能够更为清晰地发现传统中国画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而这种注重笔墨线条的中国画在美术史上有着繁复的形态,也充斥着变化与革新.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形式上已逐渐摆脱西方写实传统的束缚,开始借鉴和融入中国画的以形写神、传神默照、自由潇洒的写意手法,中国油画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民族特色和风格。我们提倡意象表现美学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在借鉴西方写实油画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绘画美学传统,以促进中国当代油画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为著名学者朱谦之先生的遗作。文章从《易经》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作者及年代、流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资料丰富,颇具学术价值,且对后学如何做研究工作,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3.
《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画史,书中的绘画、绘画技巧、画的品评等方面总结了在其之前的中国绘画理论,并影响了之后的艺术。本人在浅析此书中部分绘画理论的同时,以近代艺术家林风眠为例,探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唐朝之前,中国绘画少有完备系统的理论,偶有也只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美学史上,黑格尔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他对“美学”一词作了新的诠释.作为美的艺术哲学,黑格尔对艺术美、音乐美的见解独到,其主张至今发人深省并对音乐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黑格尔关于自然美与主体性的观点,至今仍是音乐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禅宗美学思想的生态智慧,主要表现在精神生态审美方面,但是,在具体场合又呈现出多样性,即具体表现在自然生态观、精神生态观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周易》: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其所奠定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隐喻象征、直觉体悟等思维方式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东方传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7.
舒斯特曼由分析美学转向实用主义美学的宗旨就在于,让关学发挥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价值,让身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心。因此,实用主义美学关注身体的目的在于(1)是身体而非理性与语言是我们通达源初世界的途径,通过改善和提高身体意识达到对世界的本真性了解;(2)纠正人们在对待身体现象上偏向外在表面的矫饰行为,而主张建立身心合一的新身体观;(3)反对把身心分离为手段一工具的二元论思想,而主张建立手段与目的相互依寓的身心一体的身体观,重视身体在人类行为中的基础性价值;(4)反对身体的禁欲主义主张,从身体出发对于身体合理性欲望予以充分肯定。舒斯特曼建立身体美学的目的就在于,恢复鲍姆嘉登遗漏的“身体”,重置了“身体”作为美学学科的本体性地位。此外,本文勘比了这一身体关学思想与中国古典身体美学异同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善"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实质.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与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遭受着强烈的冲击并发生了转变.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在对以建构概念范畴和知识谱系作为宗旨的知识美学、技术美学进行反思的同时,有必要重新发现和表彰中国美学的智慧哲学传统及其当代价值。中国美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智慧美学乃至智慧哲学,其核心精神是无所执著、周遍含容、平等不二、明白四达的智慧。中国美学有着充分阐发发明本心学术宗旨,及全面表彰人类本心和事物本源真如状态自然澄明的智慧哲学传统;有着推崇无美无丑乃至非二非不二思维方式,及全面颠覆近代以来主流美学非此即彼二元论思维模式和权力话语体系,彻底根治游移不定、鼠首两端学科顽疾的智慧哲学传统;有着崇尚大制不割研究方法,及用周遍含容的智慧观察世界,关注人类无所执著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艺术的智慧哲学传统。其最突出的当代价值,是在以西方文化取代东方文化、用多元文化冲淡乃至取代西方文化霸权之外,为人们提供了与这种多元文化主义相类似的寻找一种最具有包容性而非排他性的文化以取代有着严重排他性倾向的文化,借以与其他文化共生共存的第三种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