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一生传奇而短暂。童年生活是她一生中最温暖、美好的回忆。因而她多用童年的视角进行创作,她在童年记忆中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心灵的慰藉、精神的依托。用童年体验这一视角去审视她的爱情、人生与创作,能够深入理解萧红作品的艺术特征与主题。  相似文献   

2.
王品 《美与时代》2006,2(2):93-9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创作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她的一生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然而寂寞中的萧红在文字里寻找到了失去的乐园,因此出现了独特的独语式小说《呼兰河传》,从而也成就了萧红。  相似文献   

3.
赏析孤独     
朋友,你是否有过孤独?著名影星索非娅.罗兰常感到孤独、寂寞。她说:“在寂寞中我正视自己的真实感情,正视我真实的自己。我品尝新思想,修正旧错误,我在寂寞中犹如置身在装有不失真的镜子的房子里。”她认为形单影只,常给她以同自己灵魂坦率对话和真诚交往的绝好机会。孤寂是她灵魂的过滤器,使罗兰恢复了青春,也滋养了她的内心世界。在艰难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孤寂并寻找一条解决方法和出路,自会感到一种寂寞的奇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王洋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28-128
《商市街》创作于1935年3月至5月中旬间,于上海拉都路351号完稿,共收录41篇散文,记叙了萧红生育后离开裴馨园家中入住欧罗巴旅馆到离开商市街避难青岛问的生活经历,追述她逃离故乡与萧军共同生活的片段。  相似文献   

5.
喧哗的白昼过去了,世界重归于宁静。我坐在灯下,感到一种独处的满足。 我总是不太喜欢喧闹的地方,那种独自一人坐拥在自己的王国享受孤寂的感觉,成了最迷人的甘酿。谁说只有野兽与圣人才喜欢孤寂,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些恰如其分的孤寂时刻来完整他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初作家们习惯将女性置于火热战斗中去表现她们积极向上、追求人格独立。萧红的《小城三月》却继续追问女性的现实处境,仿佛与当时革命潮流背道而驰,这与她一贯忧郁的个人气质有关。小说挥之不去的阴沉寂寞超乎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营造无限沉重之感,形成有力的回响。  相似文献   

7.
母亲     
昨天,是母亲的生日。按习惯,我们给她买了生日蛋糕,并且让她在蜡烛吹灭之前许个愿。母亲按儿女们的要求做了,她闭上眼睛,默默祈求,大家都很安静,也很快乐 吹火蜡烛,灯亮了,母亲也欣慰地笑了。可我却分明看到她眼里那晶莹闪烁却没有滴下的泪珠。作为女儿,我不知该怎样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但母亲含泪的笑,却使我想到她坚强的一生…… 母亲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她3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也离开了她。从此母亲就只有投靠几个舅舅,开始了这家一天,那家一天的寄居生活。虽然住的部是亲戚家,但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失去了父母温柔的呵护疼爱,那是一种怎样的孤寂。听母亲讲过她小时候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在别人家里,自己处处要留心别人的脸色,有什么愿望也  相似文献   

8.
月桂树,月月飘香,四季常青,它不因季节变换而枯竭,也不随四时风光而附庸。淡淡小花却有着浓郁的芬芳。 养一尊月桂,映一轮明月,在纯净的孤寂中体验生命的美丽与清香。在她的心里,没有善恶及是非,只有平安与喜悦。 悠悠的苍天下,一肩担着社会,一肩担着家。工作着,永远是最美丽的人生。 遥望众星下的万家灯火,知道自己也是其中的一盏灯,她明白,基督徒以爱为天职,“非礼之地勿践,非礼之言勿施”,各人沿着自己的轨道运行,安分守已即是对天地的厚爱。爱是至一至公至圣。 年年寒窗,岁岁寒窗。九天银河蕴藏着多少天上的财宝,值…  相似文献   

9.
清静独居     
一个懂得清静独处艺术的人,不仅能减少一些处世产生的浮躁,而且还能从宁静的环境中领略到涉世的快活,人也变得成熟且培养出独立的性格。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些人怕孤独,这种恐惧驱使人往喧嚣和人群里钻,嘴巴不停地说话,即使所说的话毫无意义。孤寂和嘈杂不是我们仅有的选择,我们能够培养一种内在的独处和静默,会使我们脱离孤寂和惧怕。孤寂是内在空虚,独处是内在的丰满。 毛斯达卡斯博士说:“孤独是使人们追寻了悟和产生灵感的一种能力和资源。”孤独是一种发现在咄咄逼人的紧迫危机中,尽管别人给你安慰与同情,你会感到完…  相似文献   

10.
人生如月     
正月亮一直挂在天空,按照自己的规律和节奏自顾自地阴晴圆缺着。寂寞的夜里,因为有了月亮,而平添了许多的诗情和画意。我爱月亮,爱她的"变"与"不变"。她的"变"在于没有一直圆满,但也没有一直缺失;她的"不变"在于她总是缺了又圆,圆了又缺。变,让她少了单调乏味,多了情调雅趣;不变,让她少了捉摸不定,多了韵律兴致。我最爱她的宁静而不张扬,像一个冷艳的美人,从不浓妆艳  相似文献   

11.
月色苍茫孤寂无声 唯有这寒冬的夜晚 在我们心底 翻阅着史海的钩沉 哦!马槽里的圣婴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总有些片段,有些记忆让你放不下。这记忆会在月朗星稀的时分跃动,为你驱散夜的孤寂。  相似文献   

13.
正她修复文物从南京一路修到伦敦。在大英博物馆中收藏了一幅拿破仑一世肖像的纸质印刷品,这幅印刷品看起来虽像崭新的,但实际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可谁曾想过,大英博物馆收藏它时,画面已经严重起皱,底部也缺失了大部分。她在一堆发黄起霉的纸渣中,寻找到与这幅待修复作  相似文献   

14.
空间表征对于盲人定向行走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者集中探讨早期视觉经验缺失对于盲人空间表征的影响, 较少探究空间表征建构的过程性因素, 即探路策略对于盲人空间表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探究了盲人建构陌生环境空间表征采用的策略及其作用。结果发现:视觉经验缺失对盲人陌生环境空间表征能力造成了不利影响, 然而, 被试运用有效的策略可以弥补视觉缺失带来的损失, 且利用空间关系策略的个体所建构的空间表征更为精确, 定向行走效率也更高。  相似文献   

15.
李翘是硬挤进这家房地产公司的,当时,比她学历高的.比她有背景的,比她有从业经验的多的是。然而.偏偏老总选择她做广告部经理。老板的这一做法,在公司引起了一阵骚动。  相似文献   

16.
冯杰  徐娟  伍新春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2):2131-2146
听觉词汇识别包含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视觉通道受阻的盲人在听觉词汇加工中具有一定听觉补偿优势; 但由于视觉经验的缺失, 盲人对一些视觉相关词(比如颜色词)的语义加工和理解比明眼人弱。未来的研究应对词汇的视觉相关性进行分类讨论; 对音、形、义等多层面及其神经生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究, 发展符合盲人感知特点的听觉词汇加工模型; 并拓展不同年龄段的发展性研究。最终, 揭示视觉经验缺失对盲人听觉词汇识别影响机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7.
王永健 《美与时代》2005,1(4):71-72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东北作家的小说创作,都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主题思想,刻划了中华民族尤其是东北人民在东北沦陷后的生活惨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痛苦中前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我是被世俗遗弃的诗人,唯有笔下的文字才能收容我的孤寂。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小说大多以"散漫的素描"笔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不完全是写作技巧使然,其中曲折地透露出作家感知人生的态度和方式。相比较而言,萧红散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浓郁的自叙传色彩,在追述往事、洞察现实的文章中,透露出的是无尽的"悲"情"冷"意,其文学意蕴主要是借助冷暗的色调和"雪""霜""雨"等自然意象而获得的,而背后投射出的是作家不幸的人生经历,以及悲凉、孤独的情感底色。  相似文献   

20.
<正>如前所述,苦难是中国人民的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基督徒的历史经验。中国教会在行过死荫的幽谷、在经历苦难之后,如何用"神学的语言,用基督教和神学家所容易理解的语言,通过信仰,又和基督教历史上的传统联系起来,来述说她的灵性经验,来证明她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陈泽民,"中国教会神学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