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化人类学具有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优势,其理论与方法逐渐在中医研究中得到关注,文化人类学在中医经典著作的《黄帝内经》的研究中理应发挥作用。理顺了法、英、美等西方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内经》研究中,分析了《内经》冠以“黄帝”书名的缘由、“祝由”治病、对重视“脏腑”功能的理解以及对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的解读等相关内容,不仅拓宽了《内经》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社会文化传播、《内经》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以及教学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学科的分解与综合是现代知识创新的平台,也是诞生新观念的温床。自20世纪40年代以降,西方宗教学研究先贤与人类学研究泰斗,各自寻求学术增长的新空间,形成取向不一、风格各异的宗教人类学学派。①而近30年来,该学科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由"厚古"向"厚今"的转变。②中国现代学术建设造端于民国初年,迄今为止,宗教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皆有不同的特色。民国以来,大量西方宗教人类学的汉译成果纷纷涌现,以民间信仰和少数民族宗教研究的本土论著也渐次问世;时至20世纪上半叶,宗教还是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部分,未能形成专门的宗教人类学研  相似文献   

3.
罗易扉教授通过对欧美艺术人类学的独立梳理,旨在清晰呈现欧美后现代艺术人类学前沿理论与文化事件,展现该学科在当代欧美发展的全景与学术特征,分析独立学科意义上的欧美艺术人类学家思想取向谱系,区分出艺术人类学现代思想与后现代思想的不同特质,阐明后现代艺术人类学具体的思潮与理论本质,明晰表达今日艺术人类学作为独立学科之思想样态。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方法在中医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医文化现象和中医理论本质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这一点现正成为大家的共识。借助于世界上各著名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得出的科学结论,原理,可以在重新审视自上古迄今的中医文化现象过程中,发现大量有趣的,过去被忽略了的事实;可以重新理解,阐释中医文化的根结与中医理论的本质;从而在剥啄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核同时,建构起中医学现代化的新的理论体系。倘使将中医学的人类学研究进一步伸展到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5.
沃勒斯坦的整体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华 《现代哲学》2005,(4):20-27
在批判地继承马克思主义、年鉴学派和耗散结构论的基础上,沃勒斯坦建构了世界体系学派的整体论。沃勒斯坦的整体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时空的整体性。在空间上.现代世界体系是由中心、半边缘和边缘三个经济区域构成的世界经济或是由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在时间上,现代世界体系的动态性表现为长期趋势和周期节奏。另一是知识的整体性。以一体化学科方法替代跨学科以建构历史社会科学,消除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紧张以及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时空向度分歧和特殊论与规则之间的二元对立。沃勒斯坦的整体论解构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国家神话与学科神话,这对我们理解历史和重建历史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方法论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根本上说,方法论的基本内涵是关于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及二者关系的理论预设,而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匹配。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现状看,现有的方法论尚未实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协调,从而构成文化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困境。基于对文化心理学的理论诉求和研究现状的把握,本文提出了文化心理学方法论的六个扩展方向:研究对象上从外显到内隐、从元素到整体、从抽象到具体; 研究方法上从现象到机制、从单向到双向、从静态到动态。  相似文献   

7.
《仪式视角下的夏尔巴人》是阐释人类学中以仪式为题的一个经典民族志,书中对于夏尔巴人的宗教和日常生活的解读呈现出了存于研究对象之间的意义之网。书中不仅可见奥特纳对芝加哥学派研究传统上的承袭,且在仪式背后社会关系上略显繁复的分析方面,也暗示了奥特纳其后的一个理论转向,即从对格尔茨文化论的依赖转到对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偏好。  相似文献   

8.
文化人类学最具“反思”精神,20世纪人类学的总特征是“我”和“他者”之间观察关系的改造.中医药文化的现代研究应当引入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自觉”概念,应当在对中医历史传统回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自我价值认同.而文化人类学中“他者”对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的是另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包括人的他者、文化的他者和历史的他者.现代中医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中的自我和他者的理念和方法,思考中医学现代性中的定位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代科学的规范转换——从还原论到生成整体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系统科学自20世纪40年代系统论的创立到当前的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研究,已发展成蔚为壮的庞大学科群,形成当代重要的科学思潮,并代表着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理解系统科学作“最大一次科学革命“的意义,加强对系统科学的认识与研究,进而超越西方近代的还原论科学统,开创整体论科学研究的方向,对于中国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系统科学:从构成整体论到生成整体论系统科学的实质与核心思想是“整体论”,但作为科学的规范转换,系统科学从还原论向整体的转变有一个]化的过程。从以还原论为基础增加辅助性假设(如部分间相互…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克拉德是《卡尔·马克思民族学笔记》的编辑者,他明确以"人类学家"指称马克思的身份,并以此勾勒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间断"特征。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炮制"成熟马克思"与"青年马克思"的对立,并极力以结构主义肢解马克思的时期,克拉德以人类学研究统摄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以哲学人类学向经验人类学转变描述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并因此将关注马克思的视域拓展到晚年时期等洞见,可谓别出心裁。当前,重新检视克拉德关于马克思与人类学关系的建构工作,不仅可以深化对马克思晚年研究工作的理解,而且能够在新的历史和学术背景下评估"人类学马克思"所产生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与不同学科进行对话,是深化发展伦理研究的重要路径.哈维兰的文化人类学对发展伦理学的深层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态度"这个层面,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其所倡导的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意识、文化自觉精神,有助于发展伦理学文化态度的自觉化;其二,作为其方法论支撑的"文化相对论"所存在的深层问题,有助于人们辩证确认发展伦理学的基本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形成了一个热潮,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史学研究中来,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思想史,无疑是对传统思想史研究的一个突破和创新。又,从年鉴学派引入中国以来,不少学者都强调越过王朝更替,打破政权壁垒,将同一社会架构下的一大段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历时性贯通的同时,关注这个时代的经济、  相似文献   

13.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王旭晓教授在《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转型》一文中指出,审美文化研究使人看到,审美文化是人的全面的、历史的审美活动的体现与结晶,尤其具体的、形象的存在形态,从一般的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无不从中折射出某一历史时代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2].而王旭晓教授这一审美文化观是她多年从事美学理论研究的结果.可以说,审美文化研究是王旭晓教授美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应用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14.
<正>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虽然有各自的学科理论传统和研究方法,但是它们一向被学界看做两个十分相近的学科。而在我国,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更是从诞生就紧密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它们既独立发展又相互关联。本文通过对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在中国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试图分析这两个联系极其紧密的学科的发展情况以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是指明末至清代,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用汉文翻译、研究、撰写、诠释伊斯兰教经典和著作,在坚持伊斯兰教根本信仰和主要功课的基础上,从深层思想上将外来的伊斯兰文化中国化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岱舆、伍遵契、马君实、刘智等。从地域上讲,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都是南京籍或是曾经在南京游学、讲学的学者。从学说体系上讲,他们更是一脉相承,不仅理论渊源相同,而且表述形式以及试图达到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他们之间虽然没有明确的师承关系,但在思想承继关系上却是  相似文献   

16.
黄有东 《现代哲学》2017,(4):115-120
要构建"文化"研究的中国特色话语范式,凸显"文化"研究的中国主体性,就必须对"文化"这个核心概念的中国意义有个明确的理解。考察"文化"概念在中国的古典意义生成路径,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文"的文化意义,"化"的文化意义,"文化"的完整意义。通过对"文化"的词源学考察:"文"从自然形式进于精神道德内容,"化"由自然造化进于精神道德感化,可以清晰地认识"文化"概念在中国的古典意义:它是与"武力""武功"相对,以道德教化、道德感化为中心的文治教化、人文教化、人文化成。  相似文献   

17.
仪式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在特殊语境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人类学家范根内普和特纳分别创立了仪式过程理论,认为仪式的过程具有"分离、过渡、聚合"或"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涵,并在仪式展演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呈现和表达。(亻革)家人的"哈戎"仪式是一个大型的民间宗教祭仪,这一仪式过程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立足于象征人类学的视野,运用仪式过程理论和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就(亻革)家人"哈戎"仪式的通过阈限及其象征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8.
"行己有耻"     
朱珊 《学海》2007,(6):76-78
被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的创始人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887-1978),在她对日本文化研究的名作《菊与刀》中,以她对文化研究中人格与心理的独特视角,提出了西方罪感文化以及与之对应的东方耻感文化的概念.在她看来,所谓"罪感文化",就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其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如何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这是现代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热门课题,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重心之一。个人与社会应相互协调,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事实上,个人与社会的不协调带有普遍性与永恒性,中西古今概莫能外。现代新儒家认为,这种个人与社会的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一种“内在紧张”,人文科学尤其哲学、文化学的使命就是尽可能缓和乃至消除这种紧张。西方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则倾向于认为,这种个人与社会的不协调在实质上反映了一定文化模式中的“角色混同”,人文科学尤其文化人类学的…  相似文献   

20.
宗教人类学的现代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宗教人类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转变。在研究对象上,从研究未开化民族的宗教转变为研究文明国家和发达社会的宗教。在研究学派上,从进化学派、社会学派、功能学派过渡到现代的结构学派、象征学派等。在研究方法上,从静态过渡到动态,从局部过渡到综合,从实证上升到哲理。笔者对以上的转变持肯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