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潮派作家,自幼接受汉文化,一生创作148篇短篇小说,其中近20%的小说都是与中国息息相关的。芥川对中国的憧憬和向往使他热衷于取材中国题材的小说并进行改编,具有浪漫色彩。由于中国情结的影响,芥川一生中唯一一次的国外旅行选定了中国并发行了单行本《中国游记》,这本书的发行给中日文坛带来了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2.
<正>对空间形式的追求是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品格。约瑟夫·弗兰克等理论家先后总结出了多种实现空间化的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并置"。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即是通过"众声并置"的方式来实现小说的空间化,小说的张力由此产生,给文本留下了无限阐释的空间。但是,空间化小说并没有完全消除时间的因素,而是使时间显得不重要,让其不构成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名《还魂记》)是明传奇的佳作,表现了杜丽娘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柳梦梅对爱情的忠贞,彰显着作者强烈追求人性复苏与解放的进步思想。这是《牡丹亭》的精髓所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赵清阁根据戏曲《牡丹亭》改编的小说《杜丽娘》,其情节的选取都是以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为中心的,而对于柳梦梅的形象塑造采取的是点到为止的方式,着墨并不多。小说在塑造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时,并没有改变《牡丹亭》所赋予这一形象的基本特质,而是尽可能地沿着《牡丹亭》的轨迹进行,在传承"至情"这一主题的同时,又赋予了戏曲人物以新的性格特征,使他们的形象更具时代性。  相似文献   

4.
吴筠是唐代著名道士,其《高士咏》与《览古》诗是前代少见的咏史组诗。《高士咏》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社会上的伪隐之风,对历史上的高士进行咏赞。《览古》诗则从道家哲学观、社会观的角度,对历史发展、演变作出了哲学思考,告诫士子应全身远害。其咏史组诗的艺术特色与价值在于: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达到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现出平和冲淡与悲沉凝重两种艺术风格,并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吴筠的咏史组诗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荀子人性论的学者大多被《性恶》反复论说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诱导。但是,性恶思想仅见之于《荀子》的《性恶》一篇,其他篇均无此思想。以性恶解读《劝学》,肯定是误读,因《劝学》论述所用的青蓝之喻、冰水之喻、木金之喻、蓬沙之喻、芷之喻等都不显示人性恶。同时,《性恶》后半篇以良弓、良剑、良马比喻人性,与前半篇以曲木、钝金比喻人性是不一致的。事实上,《性恶》不是荀子本人所作的论说文,而是荀子后学关于人性之杂言杂语的汇集,主张人性恶者背离老师,主张人性不恶者继承老师。荀子后学对人性的看法的分歧体现于《性恶》之中。  相似文献   

6.
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展现了生活在伦敦底层社会中的贫苦人民的生活,通过他们的悲惨命运,揭露社会慈善机构的虚伪和腐朽。通过对《雾都孤儿》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在分类的基础上探究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我们可以发现,狄更斯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有一定复杂性的,其中的"伦敦"意象不仅是一种重现和回忆,也是狄更斯想象中的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7.
丁玲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作了许多辉煌的作品。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巨大变革到土改时期,面对近半个世纪的风云诡谲,丁玲始终用文字书写历史洪流中无数人的跌宕命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仅是丁玲的代表作,更被视为反映土改运动的扛鼎之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详尽地展现了土改时期错综复杂的各类问题,蕴含着作家对于时代与人性的思考。1955年,由董洪元绘制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连环画出版,连环画对人物的塑造和诠释与小说相互辉映,对我们深入理解作家复杂深刻的心路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人性观是"性朴"抑或"性恶",此二者关系为何,是《荀子》人性观研究中无法回避的基础问题。学界对《荀子》是"性朴"说还是"性恶"说的论争,是因现存《荀子》文本中有内在的矛盾。《礼论》主张人性"本始材朴",提出"非道德"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无固定的道德方向;《性恶》则试图论证人性为"不道德"的。这两种人性观的背后,善恶评判方式亦截然相异。《礼论》之性朴说背后的善恶评判,将人类行为分为善的、恶的、善恶之外的三类;《性恶》的人性说则建立在一种非善即恶的二元评判上。评判方式的不同亦可通过《性恶》与《礼论》的修辞印证。  相似文献   

9.
《老子》《庄子》及《管子》稷下道家在论述人性善、恶方面,属于同一类型。《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认为世俗的善、恶不但不是人性,而且伤性害命,因此主张性超善恶论。《管子》稷下道家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又发展和完善了它们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义、礼、法由"道""德"所生,是"道""德"在人道的表现,因此它与《老子》《庄子》一样,都主张人性超越世俗的善恶,或称之人性纯善论。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古代境的原义,在物之境。(一)、曲尽为竟,时间概念“境”的本字是“竞”,“‘竞’,乐曲尽为竞”(《说文&#183;音部》)。段玉裁的注:“引申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日竟。”又《说文&#183;田部》日:“界,竟也”,段注云:“界之言介也。介者,画也;画者,介也,象田四界”。又《周礼&#183;夏官&#183;掌固》有“凡国都之竟”句,其下所做注释:“竟,  相似文献   

11.
因为《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所以,《手稿》发表后,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研究《手稿》的热潮。在我国,《手稿》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性、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时期的异化问题大讨论和美学大讨论中。促使人们大谈《手稿》的内在机缘,首要的是人们深受异化了的“社会主义”之害,人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和权利,于是欲借《手稿》之酒杯,浇胸中积郁之垒块,呼唤人性,伸张人道;其次  相似文献   

12.
刘沛珮  邹华芬 《美与时代》2014,(10):107-108
《白夜行》是日本著名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因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着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被称为东野笔下“最绝望的念想,最悲恸的守望”。这部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艺术,完美逾越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从而塑造了得以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说:“九十九步是一半,一步是一半。”这是个超数学的概念,但于生活、于人生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国有一句俗话,叫“再掘一寸,就得黄金。”这也颇耐人寻味。我们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就得有不断挖掘下去的精神。浅尝辄止,没有耐心,没有毅力,任何事业都只能半途而废。也常听人说:“坚持下去,就是胜利。”这话说得很好。其实,干什么事情都贵在坚持,贵在求索。不坚持,不求索,即使马上就能到手的宝贵东西,也会与之失之交臂。这在世界科技史上,有过很多深刻的教训。1826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西在读完法国…  相似文献   

14.
魏娜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24-124
认真研读和思考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擐究作者怎样从女性形象入手,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文化环境中的人性,通过塑造性情各异的女性形象表明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从而关怀人生。  相似文献   

15.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也是汉译佛经文学影响较大的佛经之一。它不仅情节生动、富有哲理情趣,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维摩诘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本文即以鸠摩罗什译本《维摩诘所说经》为对象,全面详细地解读维摩诘这一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16.
<正>《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古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人性本善。然而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丑陋的、充满着恶意的,其善良都是伪装的,不真实的。可见,关于人性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至今尚未有结论。  相似文献   

17.
<正> 一、龚字的考定甲骨文有“■”字,上作龙下从收,象双手奉龙形,字当隶写作“弊(今简作(龙廾))”。金文也有同形之字,除作国族人名外,一般借作恭、共字,如《秦公簋》有“严(龙廾)寅天命”,《书·无逸》作“严恭寅天命”,这里的“(龙廾)”、“恭”都是敬的意思,《趞曹鼎》有“(龙廾)王在周新宫”,“(龙廾)王”即周穆王子,《史记·周本纪》谓“穆王崩,子共王繄扈立”,《国语·鲁语下》作“周恭王”。徐中舒师在《陈侯四器考释》一文中曾正确地指出:“铜器铭共、恭字皆作(龙廾)”(见《史语所集刊》第三本4分册,482页)。  相似文献   

18.
相关资料初步表明,在中国古代,客观地把握人性及人与宇宙交互作用的自觉与努力业已发生。本文试图阐明《易经》的思维理路,借此思维理路,《易经》不仅塑造和影响了早期儒家形上学,而且也塑造和影响了诸如意识研究,尤其是意识学之类的当代研究领域。《易经》的发展及其在西方的传播,正说明了这一点。意识学研究人性,思考存在的其他领域。在这些方面,意识学与《周易》是相通的。将意识学同中国古代思想相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意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早已有之。基于这一历史事实,我们有必要在意识学的起始处研究意识学。在意识学研究中,意识进化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须进行研究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易经》来探索意识的进化。  相似文献   

19.
从齐赵关系看《触龙说赵太后》史实之伪周骋《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四》,《史记》将此文系于《赵世家》孝成王元年(当周赧王五十年、齐襄王十九年)。后世学者对此定位无异议,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才有可能出现赵太后新用事的情况。对于《触》文,后世也并非没...  相似文献   

20.
米靖 《管子学刊》2001,(3):27-33
《管子》黄老道家学者推天道、察人性,既倡导无为而治,又标榜顺应人性。他们立足于时代的形势和趋利避害、仰慕礼义的人性论,建构起德法相辅的政治论。教育总是基于人性论,并反映政治的要求且为之服务的。因此,《管子》黄老学者提出德刑相辅的教育思想,其“不言之教”的意义在于德教注重榜样感化,培养道德情操;法教强调无形约束,形成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