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画的形式美表现在中国画特有的材料、特殊的笔墨效果、特有的画法程式、诗书画印、装裱款式、构图以及画家具备的技法风格等方面。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怎样画有"味道"、有"品质"、有"格调",是画家们反复思考的事。事实上,形式美是中国画的根本,是核心。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去熟悉、理解、探索、研究中国画的形式因素,保持中国画样式的东方性、民族性,使中国画的形式之美代代相传,绵延不断,使传统中国画的菁华永续流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画的绘制中,不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构图都尤为重要。构图是作画的第一步,起到了基石的作用。中国画构图是通过在画面上合理地安排景物位置,从而表达绘画主题,追求艺术的一种境界。中国画在形神兼备的基础上更强调"神",而构图不仅仅直接影响着整幅画面的表达形式,而且关系着画家的主旨立意能否充分传递给欣赏者。  相似文献   

3.
郭熙针对山水画构图所提出的"三远法"影响极大。"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这其中的透视与表现不仅是构图上的要求,也是画家心性境界的体现。范宽为宋代北派山水画大家之一,在其留世的山水画作品中,无不浸透着由画家自身品性所引发的"三远"之境界。仔细品读范宽的山水,不仅可以对宋人提倡的"三远法"有一个具象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从中读出"三远"之高深,即当其作为一种境界来理解时,是根源于画家的心胸与心性的。  相似文献   

4.
"写真"和"写意"是写意人物画的重要特征及艺术表现形式,"海派四杰"之一的任伯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多面手。他的绘画发轫于民间,继承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表现并结合西画的水彩、速写及透视,形成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内涵。任伯年的人物画的立意由"雅"转"俗",由"写真"变"写意",体现出画家独具匠心的艺术思想,任伯年用"写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写真"的目的,对我们今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绘画是美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使用笔刀等工具,墨、颜料等物质材料,通过线条、色彩、明暗及透视、构图等手段,在一切可利用的平面上,创造出可以直接看到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反映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美感,使人从中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绘画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绘画形式.  相似文献   

6.
结合当前国画艺术发展情况,分析了中国画中的"留白",并提出如何创造中国画的精髓——"留白"的相关问题,涉及到如何在构图中考虑留白的位置等,希望对今后的国画艺术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对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的构图形式(散点透视的构图、对称均衡的构图、分层分格的构图、和谐饱满的构图)在历代中国画作品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想说明汉代画像石的构图艺术,对于探讨中国绘画艺术表现手法的源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两宋绘画是继盛唐绘画之后,中国美术史上进一步繁荣的时期。宋代画家在创作构图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思想和智慧,然而当我们学习传统的时候,就必须与自己平时的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选择性地"吸收",直到"消化",将其为我所用。绘画创作的关键是构图,工笔花鸟画的构图风格独具特色,它主要通过构图、色彩、造型、线条等方面体现作品的魅力。工笔花鸟画的合理构图对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花鸟画的构图变得越发多样化。文章分析和总结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多种构图方法,并对宋代花鸟画的构图和色彩进行了研究,在临摹宋代花鸟画时应专注画面背后所蕴藏的画家内心情感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画,然后学习借鉴宋代花鸟画的构图并运用到今后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画面既要符合工笔花鸟画工致的特点,同时也要营造意境,从而创作出有思想有情感的画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作品中的意境是指画家的感情结合外界景象的统一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画家创造的艺术意境。从艺术家的综合素养、章法论中"藏"与"露"的关系等角度谈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并从创作素材准备、构思到创作表现各环节阐释"藏"与"露"的审美概念贯穿于中国画创作的始终。"藏"与"露"的和谐关系在谢赫"六法论"中亦有体现,并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深远而全面。  相似文献   

10.
"画家画"与"文人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蕴含着文化身份冲突的绘画艺术分野。张大千从文人画中觉悟,自觉追求"画家画"的新境界。其关于"画家画"的认识与实践,从中国画内部有效回应了20世纪初"中国画衰败已极"的时代挑战,是现代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的笔墨是架构于东方传统文化的民族意识和历史积淀之上,有别于西方绘画里的重写实、重透视、重明暗等艺术特点,是中国画高度精炼的审美体现.山水画笔墨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和丰厚的审美情趣,笔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既是画家对自然山水的体悟摹写,也是山水画家人文精神与品格的无限外化.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有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一般认为西方的是"焦点透视",中国的是"散点透视"。从这两种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概念的界定,着重分析这两种透视法的异同,并从哲学思想、载体形式、画家身份三个方面探究造成中西方透视法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画中所营造的"幻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与自然之道,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个性风采与精神生命的体现。文章主要探讨传统中国画中的"幻境",以丰富现代中国画的技巧和艺术语言,并对当代中国画只顾描摹现实的现状进行反思。画家需要用心造"幻境",其所创造的"幻境",不仅具有美的价值,更富有对人生哲理,对人产生深入心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元代画家大多追学古风古意,而此时也有一些画家承接地区性画派的"香火",其中尤以"马夏画派"最盛。马远、夏圭皆师承李唐,马远构图独特,笔法遒劲有力,画风豪放却不失精细,善以一角而窥全局,人称"马一角";夏圭好用秃笔,笔墨苍劲而含蓄,构图多用"一角、半边"之法,人称"夏半边"。师承"马夏画派"的有孙君泽、张远、丁野夫等人,浙派的戴进在其早年的绘画中也呈现出"马夏"画风的特点。文章主要论述对师承"马夏"之法的孙君泽、张远、丁野夫、戴进这几位画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西画东渐为当时自为发展的中国传统绘画打开了一扇窗户,对清康雍乾时期的院画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以西方透视法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所谓"合中西二法"必然会被如陈枚这样的传统中国画家所抛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人画传统必将回归,以气韵、意境为旨趣的传统中国画的空间表现依然会坚定地疏离、逃避西方"科学"的透视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北宋山水画气势雄浑、规整严谨的风格相比,南宋的山水画更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其内在的文化韵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和意境表现上。南宋山水画在笔墨上追求"简",通过"斧劈皴"的手法体现笔墨的苍劲,在构图形式上注重"边角式"构图,在意境的表现上讲求"虚实相生""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今天说的构图古人称作经营位置或者章法、布局。先秦时期,没有谈绘画章法的文字。东晋画家顾恺之评画说"置陈布势"讲的就是章法;其后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经营位置"这个一直沿用至今的范畴,但是"经营位置"在"六法"中放在了第五位;到了唐代,张彦远论"六法"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视构图有统辖气韵生动以下各法的作用,象形、用笔、设色为体现构图的组织工作而服务,最后达到气韵生动。由此可见,画家把章法在绘画中的运用放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由于现在各类的中国画中,艺术家为了增强画面效果,将画面呈现出更多的物象,对于中国画特有的章法不再考究,导致艺术作品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讲究的是"功夫在画外"的境界,强调画家的个人修养.当今设计也是如此,功夫在设计之外即"设计外的设计",强调的是设计的态度、设计前的研究、设计的团队、设计的沟通.  相似文献   

19.
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语法,而构图就是绘画的语法,如果语法正确,作者就能够准确而且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绘画也是如此,如果构图不够清楚明确的话,观众就不能够明白画家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内容。凡是称得上经典的艺术作品都有着严谨和精确的构图,在东方绘画艺术中称为"气韵"。画家要想表达自身的内心世界,让观者与其产生共鸣就需要构图的介入,它是画家诉说画作意图的敲门砖。同时构图也是一幅油画的筋骨,画面的气息是否流畅和视觉引导线是否完整也需构图,画面中的对象都是在构图即画面结构的安排下有目的、有原因地排列布置,没有构图的画面就像没有骨头的人,无法想象。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画不断探索与发展的进程中,构成原理的运用举足轻重。笔墨以点、线、面形态出现在二维空间,结合一定的程式和法则,加强分割和组合,从而使良好的构成形式在中国画创作中得以形成。在多元化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家也对艺术价值的独创性予以高度重视。在当今艺术时代,对中国画构图进行深入分析,集中整合平面构成和当代中国画构图的关系,将中国画构图提升到创新领域,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拓展开来,促进当代中国画的健康发展,并且实现中国画在继承中探索求新的目标。文章主要针对平面构成原理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融合展开深入研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可行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