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璇  周晓林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847-1854
审美对象特有的刺激属性会唤起观赏者特定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个体在欣赏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作品时会产生审美愉悦体验。审美愉悦-兴趣模型(PIA)认为, 审美愉悦体验包含审美过程中自动化加工阶段的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审美兴趣。近年来, 神经美学研究表明, 负责愉悦和奖赏的眶额叶皮层在审美过程中广泛激活, 是自动化加工阶段初级审美愉悦奖赏的神经基础, 而审美过程中纹状体亚回路中不同的连接和功能作用与两个阶段中审美愉悦的产生都有关联; 上述结果支持了审美愉悦-兴趣模型。但审美高峰体验时默认模式网络(DMN)相关脑区的激活和负责控制与理性思维的外侧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失活, 提示在PIA模型强调的自动化加工阶段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审美兴趣之上, 还有整合升华阶段的审美沉浸愉悦, PIA模型需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审美愉悦认知加工模型及神经机制, 探索审美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和神经基础, 探讨不同审美经验愉悦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油画作品中亮丽典雅、热情洋溢的愉悦色彩情调反映出一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是作者颂扬美好生活,抒发审美愉悦感的一种精神诉求。文章以油画创作中的愉悦色彩情调为切入点,并以与此相关的作品内涵、作品意境、作品表达及作品体验等为论述主线,展开深入探讨与研究,阐明了不同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下,愉悦色彩情调在油画创作中的不同体现。同时通过对中、外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并结合自身的生活感悟与创作实践,进一步阐述其形成的社会根源与作品面貌。  相似文献   

3.
在审美过程中,如果人们很容易地获得了有关一个对象的信息,对其进行流畅的加工,那么人们就会产生愉悦感,而这种积极的审美回应会使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更多的喜爱之情。本文在对审美愉悦以及流畅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二者在审美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流畅性理论与审美愉悦作用的深层机制还有待未来的研究和探索,二者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更多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4.
愉悦性美术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愉悦性教学,是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下获得知识,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现代美术教学中应提倡的方式。主要从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愉悦性教学。  相似文献   

5.
愉悦情绪体验是音乐活动中最普遍的心理现象。通过系统回顾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 认为音乐愉悦体验与大脑奖赏系统的活动有关, 并涉及伏隔核与听觉皮层等其他脑区的交互。在这个过程中, 多巴胺的传递与音乐愉悦体验存在因果联系。基于预期视角, 奖赏预测误差理论和音乐信息理论模型可以解释音乐愉悦体验的产生机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伏隔核及各皮层在音乐愉悦体验中的功能, 并整合不同的预期理论。  相似文献   

6.
被笑恐惧、被笑愉悦和笑他愉悦是三种不同的个体差异。被笑恐惧指个体在害怕被嘲笑而产生的恐惧上的差异,被笑愉悦指个体由于被别人嘲笑而产生的愉悦上的差异,笑他愉悦指个体因嘲笑他人而产生的愉悦上的差异。文章阐释了被笑恐惧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同时介绍了被笑愉悦和笑他愉悦概念的构建和测量。对三者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三个概念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差异则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7.
音乐欣赏是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的一种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渗透着欣赏者情感活动的形象思维,也是欣赏者情感活动与理性活动的协调统一,这构成了音乐审美机制的重要特征。音乐审美机制离不开审美环境、音乐欣赏的主体条件以及音乐欣赏的客体信息。音乐审美机制的四个表现阶段分别为审美操作阶段、审美领悟阶段、审美愉悦阶段、审美超越阶段。音乐审美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音乐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和音乐品位。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体育,并使体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审美价值与日俱增.体育活动为人们所提供的审美愉悦,是不能为其他审美对象所代替的.所以,社会需要我们去寻求体育中的美,充分认识体育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 审美活动(观赏和创造)的性质、特点究竟为何?其对人生到底有何意义? 在不同的理论视野中对此认识是不同的:以认识论观之,它们是对生活或生活美的反映和认识,目的是要把握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以实践论观之,审美是自然人化(以劳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结果,是现实对实践的肯定,而艺术也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目的是要提供可供读者消费的"产品";以表现论观之,审美是移情、内摹仿等等的过程,而艺术则是艺术家情感的表达,目的是要在观者身上激起类似的情感;以心理分析论观之,审美是一种与性欲表现有关的活动,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受压抑的欲望转移到一种新方向上的升华过程,而艺术欣赏则是受众在作品中寻求欲望代偿性满足的方式……这些理解无疑都揭示了它们的某些性质和功能,对我们理解这些活动都有所裨益.然而,倘若移动观察的视野,转到我们称为"意义论"的角度,也许还能窥到审美观赏和艺术创造的另一性质与功能,即它们是人求意义的一种方式,能起到愈合人的分裂即引入归"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审美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之一,它在实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经过巫术礼仪的洗礼,伴随着"人化"的进程,逐渐剥离为相对独立而又十分重要的精神需求。在批判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审美需要是一种情感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对形式自由观照、获得审美愉悦的需要。因而审美价值必然摒除了实用功利的直接目的,具有无私观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是对音乐的接受与反馈,它不是被动的接受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具有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是一项给人以审美愉悦又能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发挥作用的审美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12.
浅议高校舞蹈教学的愉悦式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愉悦为教育方式来进行高校舞蹈教学,使舞蹈教学真正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艺术设计就是按照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对生活用品、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和设计,是与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活动。人类在对美进行思考和探索时,发现对称性能够引起自我内心的欢快愉悦,能够与大众的审美习惯产生共鸣。这也是人的自然属性对"对称"的无意识选择。当我们在艺术、生活中大量使用对称思维时,就客观上形成了艺术中的"对称美"意识。  相似文献   

14.
绘画材料的质感与肌理是绘画形式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绘画的重要审美内容。在传统绘画中,画面内容与材料质理之间的正常的逻辑关系表达了"物"、"象"、"意"三者的契合,并因此带来相应的审美愉悦。而在现当代绘画中,往往突破"质理"与"物象"之间的正常逻辑关系,产生因突破审美惯性而带来的审美心理落差,从而引发特异的审美体验。材料的质理有着丰富的多样性,通过媒介材料的不同状态,不同运用方式,都能产生不同的质理美感。材料质理的借代是物象与其本质质感属性关系的解构与重组。材料通过对质理的"借代",使"本源物象"具有了"对象物象"的质感属性,从而使"本源物象"产生新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5.
赵莉 《美与时代》2008,(1):71-72
"在所有文艺门类中,音乐最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也最能反映时代的最强音."[1]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对音乐的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6.
审美活动是感性与理性处于自由、和谐状态的活动,是现代人愉悦身心的精神家园,它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愉悦度面孔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勇  张伟娜  沈德立 《心理学报》2010,42(9):929-938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实验中的因素是阈下呈现的情绪启动面孔的愉悦度,分为高、低两个水平。被试的任务是对中性靶刺激面孔进行情绪判断。结果发现:被试在对靶刺激进行情绪判断时出现与启动刺激愉悦度趋于一致的启动效应;低愉悦度面孔作启动刺激条件下N1和P2的波幅显著大于高愉悦度面孔作为启动刺激的条件;不同愉悦度情绪面孔的阈下启动效应是由于启动刺激影响了对靶刺激的知觉加工所致。  相似文献   

18.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声称:我们对美的判断,不同于对快适和对善的判断,既不带有、也不激发利害或兴趣。本文通过解决学者们提出的三点挑战,证明康德该理论的正确性。笔者在文中联系《纯粹理性批判》的"三重综合"学说,揭示审美之无利害性的先验依据,即想象力之再生综合。在此基础上,笔者主张鉴赏判断以其"无所谓实存"有别于感官判断,又以其"不依赖概念"有别于道德判断。虽然在经验层面上,我们期望审美客体的继续实存、以保留其在心灵中的鲜明表象;但在先验层面上,我们对美的愉悦完全不激发兴趣。这样一种无关于欲求能力的愉悦,指向了我们理论理性的追求及其与实践理性的终极统一。  相似文献   

19.
医者的审美是在口腔修复体制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医者面对一件自己以技术手段完成的良好修复体,会感到一种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20.
人类早期的审美思维与宗教现象的相互结合和促进在原始信仰、巫术-仪式以及古代神话等层面清晰地展现出来。宇宙万物与人类皆源自于一种"神秘力量"并相互关联的原始信仰是人类感觉、情感和认知的"整体性"思维的来源;在古代的巫术-仪式中,这种"整体性"的艺术-审美思维和活动通过对人类感觉和情绪的强化来提升人-神交流中的认知和智力水平;在记录和阐释古代仪式的神话中,审美思维和活动的"整体性"特征以"象征"和"移情"等方式在特定的故事类型和主题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