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孝经》的意义在于其中的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孝提到至高的地位;二是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的逻辑基础,从孝道中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一个有效的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在现实中的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的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的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诗经》的家庭伦理思想包括亲子、兄弟和婚姻夫妻伦理。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源头 ,《诗经》在“孝”的道德范畴、兄弟之伦、夫妻男女道德等方面 ,具有比较原始的内容和意义 ,但儒家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已经初见端倪。《诗经》的家庭伦理思想 ,经由儒家学者的改造和发挥 ,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孝经》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孝”为核心 ,论及其他家庭伦理。其伦理思想始于家庭 ,由亲及疏 ,由内而外扩展到整个社会 ,体现出层次性、泛化性。《孝经》的家庭伦理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与政治制度诸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娜 《现代哲学》2013,(1):107-112
《论语》中,作为古代儒家伦理情感基础的“孝”,包含“孝”的道德本原性、孝与“父之道”、孝与“礼”、孝与体察父母之心、孝与“养”、孝与“直”及亲亲相隐等方面的义理.批判扬弃《论语》中的“孝”思想,对推进当今养老、敬老道德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以孝为核心,表现为把"孝道"作为立家之本,认为孝悌廉耻胜于功名,表现了与以往家庭伦理的不同。曾国藩非常重视并终身实践传统家庭伦理文化意义上的孝观念,而且将传统意义上的孝观念予以扬弃,形成了既承接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孝思"。为此,在忠与孝的关系上,曾国藩提出了先孝后忠的思想,反映了他在家庭伦理方面对传统道德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自梁启超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毁灭家族"是《大同书》的主要思想之一。不过,康有为本人却重视以孝道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大同书》己部展示了在家与孝问题上相当丰富而复杂的论点,不能用"毁灭家族"加以概括。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集中梳理《大同书》己部第一章"总论",对"毁灭家族"说作重新推敲,希望从家与孝这个视角出发,揭示《大同书》在公认的乌托邦以外的面向。结论是:此书不仅勾勒了浪漫的理想,也对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生存和伦理问题做了认真反思,不仅在普遍理性的基础上论证家的必要性和孝的合理性,也从仁爱的理想和报恩的义务出发反思自由人权等近代价值的局限。康有为是近代中国将家庭人伦问题当作严肃理论问题处理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7.
朱雷 《道德与文明》2017,(2):130-137
《孝经》以作为伦理原则的孝为核心,将邦国礼制与伦理主体结合在一起。在儒学发展到甚为重视孝道并已将"孝"与"仁"联系起来的思想史背景中,《孝经》以"孝"为中介,将国家礼制的必然性建立在伦理主体之中。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孝经》并非一篇以"孝道"及行孝的伦理主体为核心的美德伦理学文本,相反,《孝经》的关注点是行为取向的,是以行为与行事的规则和规范问题为核心关注点的。在《孝经》中,孝德的价值主要是通过论证它与孝德的后果亦即在位者所能得到的政治利益来达到的,而在孝德与孝德的后果之间,《孝经》又穿插进了许多对于在位者的一般行为准则与礼制上的要求,这就使得《孝经》所反映的孝道的价值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工具合理性的面貌,表现出一定的后果主义取向。另外,学术史上"《孝经》用夏法"的说法也需要澄清。  相似文献   

8.
由于黑格尔的《伦理体系》是部未完成的作品,再加上耶拿时期的黑格尔正在进行着哲学的体系化尝试,因此《伦理体系》不仅在文法结构上特别复杂,而且在语词表达上也相当晦涩。如果能够对《伦理体系》所表达的主题有所把握,将有利于从总体上驾驭这部著作。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提炼了该著的三个主题,即"文化""生产"和"自由"。沿着马尔库塞所给出的这三条线索,我们能够发现《伦理体系》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思想,同时也能够获得理解黑格尔与批判理论之关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内部围绕仁与孝的关系出现了"孝本论"与"仁本论"的不同。《孝经》作者从为天下立法的高度,将孝论证为"天之经""地之义"和"民之行",孝跨越父子血缘亲情边界,向陌生人社会无限扩张与蔓延,衍变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大经大法。在社会政治领域,孝被论证为政治伦理,产生了"以孝治天下""移孝作忠"等观念。然而,建基于"孝本论"的政治理念,有可能使儒家思想成为为"家天下"专制主义辩护的意识形态。孟子"仁本论"的初步建构,可视作对《孝经》"孝本论"的批评与反拨。孟子从心性论的角度证明仁内在于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理性。仁是体,孝是用,在"亲亲""仁民"和"爱物"三境界中,孝只是仁本在家庭伦理中的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不忍人之心"是"不忍人之政"的道德基础和内在精神。随着孟子"仁本论"的建构,标志着"孝本论"被逐渐淡化。汉唐以降,历代大儒皆自觉尊奉"仁本论",并从不同哲学层面加以论证。孟子"仁本论"的建构对于儒家主流思想的确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唐凯麟教授主编的《食品安全伦理问题研究丛书》已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共5册:《餐桌上的民生:食品安全伦理责任》、《"上帝"的尊严:食品消费安全伦理》、《舌尖上的文化:道德文化视阈下的中国食品安全》、《生命之殇:食源性疾病的伦理审视》、《十字路口的困惑: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伦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主导和消费社会的形成,"食品安全"一词已经越  相似文献   

11.
从《封神演义》到《哪吒闹海》,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形象不断改变,其中反映出的人伦关系也发生了"古今之别"。《封神演义》更强调"父子相敬",并由之与古典政治相联通;《哪吒闹海》则突出"师"的地位,注重"师"对青年的引导;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反映出当代家庭伦理的基本样态,更强调亲子之间的"亲",追求纯粹的"爱","敬"则从家庭关系中隐去。  相似文献   

12.
"五孝"为《孝经》中的五章,本指庶人至天子五种不同等级的行孝方式。马一浮《孝经大义》将"五孝"这一政治性较强的内容转化为伦理性的解释。以儒家的德位合一理想为前提,通过"爵名皆为德名"的论述,将"五孝"的政治意涵置换为道德意涵。又借助佛教的俗谛、真谛之说消解了困扰历代儒者的有德者无位这一伦理问题,通过分析正报、依报的不同,指明内向的道德修养方式。用道德意涵统摄政治意涵,以伦理德性的提升为目的,成为马一浮《孝经》解释的基本方向。道德语境中的"五孝"为儒者修身进德提供了经典依据,并体现了《孝经》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儒家主张将家庭伦理外推于社会领域之中,这似乎早已成为定见。但事实上,这里存在着对儒家义理的误解。误解的根源,在于人们没有对原始儒学中的家庭伦理观念、社会伦理观念以及作为两者共同基础的元伦理观念作出区分。若对三者作出明确的区分,就会发现,原始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的外推,并不是孝、悌等家庭伦理观念本身的外推,而是在家庭伦理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作为孝、悌等观念之构成基础的爱、敬、信、义等元伦理观念的外推。这些元伦理观念是既适用于家庭关系,也适用于社会关系的。因此对它们的外推不仅不会妨害、反而有助于推进儒家公共伦理观念的建构与开展。  相似文献   

14.
孝道在儒家伦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解释儒家对"孝"这一品质的道德期许是厘清儒家伦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孔子看来,只有出自道德情感和正确感受的道德行为才是道德的。安乐哲和罗思文先生采用儒家角色伦理诠释《论语》中的"孝",将"孝"视为家族的、社会的角色,并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仅仅运用角色伦理说明儒家孝道,不仅会束缚人的情感和道德能力,而且会面临绑架道德的风险。从德性伦理学的视阈阐述"孝"的道德力和规范力,能更加准确诠释儒家孝道的合理内核,显现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虞之道》虽是一篇反映孔门七十子后学"禅让"观念的文献,但其中却涉及不少看似与"禅让"无直接关联的内容,论"孝"的内容就是其中之一,且对"孝"的论述在《唐虞之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儒家其他相关文献为背景,不仅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孝"与"禅"在《唐虞之道》中的内在关联,而且可以使《唐虞之道》中"禅让"的思想内涵得到更清晰的呈现。  相似文献   

16.
《孝经》新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仔细读来,可以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揭示了孝的重要性,启发我们要重视孝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作用。“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它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孝子。关于孝行方面,《孝经》要求:在家庭里,要做到“五孝”;在社会上,要做到“三不”;对于个人,则要爱惜身体、“立身行道”。谏诤为孝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尤其应该加以发扬。  相似文献   

17.
《太平经》认为人的善恶行为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源于行为主体善或恶的本性,所以《太平经》一再强调心性美、行为美的修养是修仙学道的重要内容与内在要求。而"守一"之法是修养崇高人品人格美的重要途径,强调通过修炼"守一"之法,排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宁静,回归人本性中最朴实的善美。同时,《太平经》的"善—美"思想又是建立在"孝"、"忠"等传统"礼教"化了的伦理—美学的观点基础之上的,因此世俗伦理化的"善—美"又表现为"孝—美"与"忠—美"。此外,《太平经》的"善—美"思想还具有明显的宗教伦理特色,即它是以宗教的"善恶报应"论、"承负"说的形式出现的。利用人们对神灵的敬畏,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美学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慈"乃《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与孔子之"仁"的不同之处在于:"仁"按照"亲亲"—"仁民"—"爱物"的次序推己及人、由内而外,以"自觉"为法则,着力践行,追求道德理性;"慈"侧重悲悯挚爱,以"自然"为法则,惟其无心无为,旨在淳朴本然。"孝慈"作为《老子》版本的"思想聚焦"现象,其价值在于,以"孝"之自然情感强化"慈"之天性本然,"慈"对"爱"是一种超越且含摄的逻辑关系。"慈"之义理蕴含了性质、内容、工夫三重维度,证解了"慈"之核心概念的哲学意义,透视出老子道家立场独特的思想旨趣:"慈"性为"道法自然"之天性,"复守其母"之德性;"慈"心为淳朴挚爱之"赤子心",呵护众生之"同情心",无所偏私之"悲悯心";"慈"以"辅万物之自然"之工夫臻至生命精神的永存与生命价值不朽之境界。《老子》以天性、挚爱、本然、醇和、惠柔、同情、悲悯等元素构成的"慈"之思想整体,与孔子之"仁"共同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民族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19.
根据《尧典》记录,我们可以读出和睦的家庭取代和睦的氏族关系成为尧以降的政治伦理学的第一义。正是在尧的时代,家庭伦理已经开始得到普遍的确立和认同,并成为后世政治伦理的规范和正统,《尧典》为我们提供了上古社会形态转变的文化痕迹。  相似文献   

20.
史少博 《孔子研究》2019,(1):140-146
朝川善庵是日本江户时期的儒学者,著有《孝经会通》《古文孝经证注》《孝经孔传音注》《古文孝经私记》等多部著作。《古文孝经私记》的价值的体现,主要有朝川善庵对《古文孝经》版本之考证:考证了《古文孝经》字体不是"籀书"而是隶古,《古文孝经》是孔壁真本,日本江户时期所传《古文孝经》有五种版本皆出于孔壁真本,《古文孝经》有二本,日本所传的《古文孝经》有章无名。《古文孝经私记》的价值还体现在朝川善庵对《古文孝经》内容论释的考辨:对"孝者德之至"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辨、"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辨、"天子之孝"辨等,见解独到。由此,日本学界对《古文孝经私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