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迪基(George Dickie)1969年继丹托(Arthur C.Danto)之后提出了他的艺术体制理论(TheInstitutional Theory of Art)[1],一种文化社会学视角便以鲜明的姿态跃入了分析美学的研究视野之中。与丹托"艺术界"(artworld)概念所指的艺术理论氛围与艺术史知识相比,迪基明确指出,他要"将用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艺术双年展中,视频成为当今艺术的一种普遍工具、一种"绿卡"。尤其通过利用字幕,视频成为一种方便的载体,对于新兴国家的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艺术史电影也能成为艺术史家共同体的共同语言吗?它的特点是电影导演与艺术史学家的联合,对艺术史进行重新解读。马尔罗在其《非时间性》一书中认为"视听博物馆"已经取代了"想象博物馆"。借助视频和数字化艺术,艺术史电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同时成为了艺术史教学的一个要素,就如艺术史家皮埃尔·弗朗卡斯泰尔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希望的那样。但是当今天一个多中心世界的挑战正在描画一个不同的未来时,"艺术史电影"的历史还有待书写。  相似文献   

3.
黑人艺术的角色是非洲裔美国艺术家长久以来面对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兰斯敦·休斯在他1926年出版的文学评论集《黑人艺术家和种族的山脉》中提出的。在20世纪60年代“黑人艺术运动”兴起的这段时间里,这一问题被再次提出,其实在这之前、之后以及期间这一问题被多次提出。  相似文献   

4.
李格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著名美术史家,他从知觉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提出了艺术中的"触觉"概念。事实上,在李格尔之前,18世纪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和康德等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触觉在艺术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李格尔将"触觉"概念引入艺术史的研究当中,以触觉和视觉间的张力关系演绎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我国道德社会学的发展及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道德社会学研究自严复开始,20世纪80年代以后,取得长足进展,总体看来,道德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比较薄弱.因此,道德社会学在理论建构方面,应该承继迪尔凯姆的传统,矢志不渝地坚持以"道德事实"为研究对象,而且必须集"三种社会学理论类型"于一体,这门学科才会走向规范与科学.  相似文献   

6.
法国的狄德罗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家,他的《沙龙随笔》是艺术批评的范例,他把对具体绘画作品的艺术评价与艺术家的个性以及美学理论结合起来。此外,狄德罗的绘画理论著作还有《画论》和附在《1767年沙龙随笔》后面的《论手法和造作》。他的艺术批评思想建立在"真实、自然、简洁"这三条艺术美的标准上。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生存与超越》《走向后实践美学》等著作,形成了与实践美学分庭抗礼的"后实践美学"体系,而"主体间性"理论是该美学体系的基石,促使中国美学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杨春时的治学心得主要是:常存问题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冲破学科界限,打通人文学科;接收西方理论要使之中国化.要有自己的创造;以思想带动学术.  相似文献   

8.
匈牙利艺术理论家阿诺德·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一书对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具有重要贡献,其中的一些具有预见性的观点一直是当今艺术研究者乐于称引的对象,尤其是他对艺术社会功能的论述以及艺术的消费的相关论述,至今看来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史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多学科的交汇融合、时空与文化距离以及艺术史学者的成长。他在《美国艺术史中的三十年》一文中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而言,了解他的艺术史观,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西方艺术对传统的借鉴打破了民族、地区、国家、时间等人为的或自然的障碍而更具世界性,同时各门类艺术之间相互影响更趋密切。这一时期的西方艺术家不可胜数,艺术风格和流派也为数众多,各流派之间常常有着根本的冲突,对西方现代艺术史的整体叙述包括了互为排斥、互相抵消的不同现象的解释。与同类艺术史相比,该著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选编了与20世纪上半叶各种艺术流派相关的理论文献,共计27篇,独立成为一章。  相似文献   

11.
帕森斯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杰出代表,其结构功能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美国社会学界独占鳌头。但在国内宗教社会学理论介绍中,对帕森斯的宗教理论讨论并不是很多,本文愿作此尝试。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美学>实际上是一部艺术史.他的艺术史观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大到艺术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小到艺术史中的许多概念,处处体现了其"等级"观.这种用"等级"构建的进化论艺术史观契合其世界历史观,在为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论上确立了新的里程碑的同时,也有着许多令人遗憾的地方:用哲学体系论述艺术史,实际上消解了艺术的门类,对艺术学科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同时这个用精神或理念构建的艺术史尽管是进化发展的,但却是有终点的进化,显示出论证的自相矛盾与主观性.  相似文献   

13.
正从一种重要的意义来讲,在李达最后的主要哲学任务中固有的模棱两可性是其整个哲学生涯中的一个特点。因为他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修订他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写成的《社会学大纲》,以便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结合起来的努力,由于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和哲学生活中有着强大影响的毛泽东思想而被阻挠了。李达并不可以自由地去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围绕毛的个人崇拜中达到高潮的新的正统的上升趋势,妨碍了李不受限制地去评价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因此,《唯物辩证法大纲》包含着对毛的哲学思想的热烈评述,  相似文献   

14.
论H.吕采列尔的美学和艺术学观点吕采列尔(生于1902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国外都享有盛名。他是波恩大学艺术史教授,写过许多艺术学著作,如《艺术通史》(1959)、《艺术与人》(1962)、《论幽默》(1966)、《艺术之路》(1967)、《艺术、文学、音乐——时代和创作》(1975)和《艺术经验与艺术科学》(1975)等。他的主要著作《艺术经验与艺术科学》是一部长达一千五百页的三卷巨著,解释艺术和艺术批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问题,并附有艺术史学家和评论家说明某种方法论的文章,以增强该书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一生当中著有多本著作,如《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等,其中《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是涂尔干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纲领性文献,在这本书中,他详尽阐述了其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展现了涂尔千欲使社会学在法国学术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努力与雄心。“《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全书围绕着‘什么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使用何种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8,(1):160-168
一百多年来,关于应该如何认识和处理"对工程和经济的社会学研究"在社会学中的位置问题,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进程。圣西门认为实业家和实业制度是社会科学最重要的主题,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唯一性的和整体性的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科学,代表着人类知识的最高阶段,表现出了"社会学帝国主义式"的雄心,并因此而贬低和批评经济学是"伪科学"。可是,在19世纪末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多重矛盾斗争中,经济学家占了上风。社会学家以"退出"对经济现象的学术研究为代价换取社会学在大学体系中的教席位置,使社会学成了"剩余科学"。可是,经济学中的"索洛剩余"又提示在对经济现象的学术研究中,经济学之外还有大量"剩余"需要社会学家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家在对经济现象进行社会学研究方面终于东山再起。由于经济活动重在通过抽象劳动创造交换价值,而工程活动重在通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这就使得不但需要研究经济社会学问题,而且需要研究工程社会学问题。在中国学者开拓出工程社会学这个新的社会学分支后,工程社会学应该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国话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艺术评判家之一,也是该时段西方最重要的艺术评判家之一,他创作了《格林伯格艺术批评文集》《艺术与文化》等著作,同时他也为后世留下了双重遗产,即批评实践与批评理论,文章在理解其著作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双重遗产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一望月清司市民社会理论前史日本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其标志是1941年高岛善哉的《经济社会学的根本问题》(日本评论社)、1943年大河内一男的《斯密和李斯特》(日本评论社)和1943年大冢久雄的《近代欧洲经济史序说》(时潮社)。前两者都是以17世纪中叶英国市民革命到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这  相似文献   

19.
章建刚 《学海》2001,1(1):46-50
20世纪前30年间,中国现代美学家对艺术的理解有否定的和肯定的两种倾向否定旧文化旧艺术,倡导新文化新人格.传统艺术面临着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随着新式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的诞生,各种建设性的艺术理论也以教材、导论的形式涌现,这分别属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类讨论很有些百家争鸣的味道.但这些理解毕竟是个短暂的开始,对艺术的理解必然会伴随着中国社会及其学术环境的进步和改善而深入.  相似文献   

20.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中把"古雅"提出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使之成为中国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性概念。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各种思潮,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美学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后的今天,特别是经过开放后近20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回到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重新审视"古雅"的基本性质,对我们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